北京市密雲縣寧村
位於密雲縣東南部。東鄰南陳各莊,西南為北單家莊。清代村中曾發現“寧屯”匾額,村名由此而來。寧村東臨潮河總乾渠,北依潮河。潮河水自東北而來,流至村北向西而去,故曾名迎水村。清嘉慶九年(1804),重修村中廟宇,發現寫有“寧屯”字樣的匾額,始知此處原為寧屯所在地,遂改名為寧村,此名沿用至今。
簡介
龍灣區海濱街道寧村古稱寧城,是距離溫州永強機場兩公里左右的一個海邊小村莊。寧村位於甌江的入海口,面臨東海,背靠黃石山,形勢險要。在這個人口總數不足四千的村莊裡,竟然有將近100個姓氏,於是便有了“中華姓氏第一村”的稱呼。歷史沿革
湯和與寧村所城追溯寧村的歷史,首先要提到的是明代開國元勛、抗倭名將湯和。楹聯家陳志歲先生《中華姓氏第一村》一聯則反映了這一歷史淵源和現實:“共把他鄉作故鄉,百祖當年,響稱湯公部曲/廣遷軍籍歸民籍,九州今日,珍說姓氏叢林。” 據《永嘉縣誌》載:“寧村所城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國公湯和建”。明洪武年間,東南沿海倭寇猖獗,朱元璋派湯和往浙江沿海抗倭。湯和於洪武十九年至二十(1386年至1387年)年在整個浙江(含今上海)地區修建了59座城堡,並以浙江為主,全國徵兵5萬多人駐守在各城堡內。其中,設定在溫州境內的就有盤石衛、金鄉衛、寧村所、蒲岐所、海安所、沙園所、蒲門所、壯士所(衛、所為當時城堡軍事建制)。寧村就是59個城堡之一。這些招募來的官兵,有事則戰,無事則耕,並和當地居民結婚生子長期定居,繁衍生息,成為寧村最早的居民。寧村“寧”字的由來就可以從一個側面去述說歷史。所謂“寧”,村民就是取自祈求安寧、免於遭受倭寇侵擾的意思,表達了一種追求和平安寧生活的願望。 寧村所城建成後,在抗倭戰爭中長期發揮著作用,不斷地抗擊倭寇的侵犯。特別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八百多名倭寇,乘數十條海船,在瑞安東埔登入,一路燒殺搶掠,從梅頭直襲寧村所城。倭寇使用了100多架雲梯,蜂擁而上,企圖破城。寧村所城軍民奮起殺敵,戰鬥十分激烈,參將張鐵戰死,倭寇也因傷亡慘重而遠遁。至今在寧村所城內還保留著抗倭英烈墓園,墓園石牌坊的橫樑上鐫刻著“湯和精神發揚永遠”。石砌墓冢周圍也鐫刻著楹聯:“衛國捐軀,血濺沙場勇士去;保家抗倭,烽火煙消宇宙清。”“萬裡邊塵埋寒骨,一江風雪吊忠魂。”體現了沿海軍民抗擊侵略者的民族正氣。 整個所城周長一公里多,城牆外層由石塊壘築,內層夯土斜坡。據老人回憶,城高在8米左右,城基內外寬達30米。城上可以種樹、跑馬。整個寧村所城四個方向各設有陸門一個,各門均設有吊橋,另水門一個,中間有十字大街直通各陸門。四門各有城樓一個、碉台兩個、炮台一個、料馬台一個,城門附近設有兵房,南門外有一個數十畝大的校場,並有演武廳。城內共有游擊、千戶、百戶等軍官16名,士兵1175名。寧村的百家姓
歷史背景
正因為寧村是一個軍事要塞,同時軍士又是半軍半農,決定了寧村居民來源的複雜,姓氏自然也就多。中國現有的村莊由於大部分都有同族聚居的特點,姓氏相對要少。往往都會有一個或者幾個比較大的姓氏存在。相比之下,寧村的特殊歷史背景決定了他不一樣的地方,也決定了他擁有“百姓”的特點。據悉,在寧村所城最早建立的時候,姓氏曾經多達一百多個,是名副其實的“百家姓”。 距離寧村數公里外的普門村是一個以張姓為主的大村,也是龍灣各個村中歷史比較悠久、人口比較多的一個村。歷史上,普門村和寧村存在長期通婚的情況。曾經有譜牒專家根據清嘉慶《普門張氏家乘》所記錄的資料進行了調查統計。在倭寇最為猖獗的明永樂到嘉靖年間,兩村總計有128次通婚。有記載的寧村人家姓氏多達50個。其中,盛、閻、石、鍾、奚、葛、呂和陸等姓氏今天寧村已經沒有。盧、巫、萬等姓氏也在幾年前從寧村消失。現有姓氏
根據寧村有關人員介紹,該村現有姓氏87個,包括了王、林、陳、李等中國常見大姓,也有宮、全、阮、戈、鄢、虞等小姓。其中,人口在100人以上的姓氏有11個。人口最多的王姓人口將近600人,10餘個姓氏人數都在10人以下,其中蕭姓只有一名老人,其他姓氏人口大都在十幾到幾十人之間。有一句當地流傳的俗語是這么唱的:“黃頭鳥,樓(婁)上啄穀子,邊上一(翼)條蛇,吞到肚(杜)子裡。”82歲的葉包德老人說,這句話描述的是以前村里一個大院子裡的姓氏情況。當時這個院子的前面房子裡住的是黃姓人家,後面住著姓婁的,兩旁是姓谷和姓翼的,中間還有戶人家姓杜,有人就通過諧音的方式把這些姓氏都編在一起。現在,一旦村裡有什麼活動大家在一起吃飯,往往坐在一起的一桌人中找不出同姓的人。招募榮譽村民
申報吉尼斯
去年,村里為了申報“中華姓氏第一村”和金氏世界紀錄,擴大寧村的姓氏數量,希望能夠引進一些稀有姓氏,面向全國招募榮譽村民。凡是明朝抗倭英雄湯和大將軍或者與湯和一起抗倭的將士的後裔以及全國極為稀有的,且與湯和大將軍有淵源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自願落戶寧村的都可以被聘為“榮譽村民”。榮譽村民如果能遷到寧村,可享受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村里舉辦慶典活動,邀請榮譽村民參加,可給予貴賓禮遇,榮譽村民及其親屬來寧村考察期間可享受客人禮遇,該姓氏如符合條件就可以在寧村申請建立紀念館,並且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不過,申報榮譽村民的條件也相當嚴格,需要提供一定的書面報告及相關的材料證明,特別是與湯和相關的證明,一般都需要本家族相關的家譜等材料。訊息剛剛公布不久,一位來自安徽鳳陽的蒯先生打進電話,說自己是朱元璋的老鄉,他的祖先和湯和一樣曾經都是朱元璋的將士,蒯姓在當地已十分稀少,目前也只有四五戶,蒯先生現在溫州打工,表示願意加入寧村;一位來自麗水縉雲舒洪村的潛女士說,她的姓在當地也只有十幾個人,聽祖輩說他們的祖先在明朝曾跟過朱元璋打仗。為此,村委會特地成立了“姓氏鑑定委員會”,審核鑑定材料內容,但很多報名者還是因為“證據不足”而被刷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