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占地面積7792.53平方米,建築面積8678.03平方米,現有 3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049人,教職工99人。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立足寧夏,放眼全國,面向未來,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爭創一流,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實,人實我新,人新我異”為要求,力求使各個方面的工作都達到吳忠市、自治區乃至全國一流水平。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交通安全小衛士活動先進集體、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信息技術道德教育示範學校、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 9 · 10 先進教育單位、自治區體育工作先進集體、自治區安全文明校園、自治區教研先進集體等200餘項稱號。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原國家教委領導何東昌、鄒時炎、王文湛、陳德珍以及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各級領導親臨學校視察,對學校各方面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
學校堅持“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的辦學宗旨,堅持“走教育科研之路,做面向未來之師,創特色示範學校,育全面發展學生”的辦學方向,逐步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一是創新德育工作,確立了“七個學會” 的德育工作目標,明確了“七個教會”的德育工作任務,調整充實了德育工作內容,完善德育評價體系,改進德育評價方法,積極研究符合課程改革理念的德育工作,強化學校、家庭、社會三級德育網路建設,使德育工作與課程改革同步進行,協調發展,共同提高。二是堅持走教育科研之路,大力實施“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科研興師”策略,走上檔次、上水平、求質量、求發展、求特色的內涵發展之路,先後組織開展 了20餘項自治區、國家級教改課題的試驗任務,承擔了自治區重點課題《新時期學校德育的有效方法與途徑研究》和自治區規劃課題《小學生學習過程評價方式的研究》的實驗工作,加大校本教研力度,積極探索評價方式的改革,研究開發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穩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三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堅持以“文化品位,現代信息,人文精神”為理念,探尋和思考學校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結合點,著眼於環境文化氛圍對師生的薰陶和感染,將現代文明氣息與傳統文化底蘊有機滲透,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設,讓師生時時處處都感受著學校文化的魅力,促進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的形成。四是加強網路文化建設,注重信息技術道德教育,把網路道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課程,在學校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滲透網路道德教育,建立了學校網站和校園論壇,搭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討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共謀學校發展。
面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學校將堅持“注重人的智慧能源的深層挖掘,讓學校成為探索求知的學園;注重人的創造能源的全面開發,讓學校成為生動活潑的樂園;注重人的情感能源的充分釋放,讓學校成為充滿親情的家園;注重人的個性特點的健康發展,讓學校成為文明和諧的花園”的辦學理念,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和諧發展、全面發展;致力於“修德,益智,健體,尚美”的校風建設和“勤學,會學,樂學,博學”的學風建設以及“求實,求新,求活,求異”的教風建設,努力將學校辦成一流管理體制、一流師資隊伍、一流教育質量、一流育人環境的二十一世紀新型名校和集試驗性、科研性為一體的自治區級示範性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