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人口發展規劃(2006-2020)

《寧夏人口發展規劃(2006-2020)》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寧夏人口發展規劃(2006-2020)通知

(寧政發〔2006〕119號 2006年9月21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

寧夏人口發展規劃(2006-2020)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口發展作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要資源開發利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公共事業發展以及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準確把握人口變動趨勢及其發展規律,實施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舉措,建立人口巨觀調控體系,形成人口綜合治理機制,對於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分布和人口增長速度,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口發展的特徵和面臨的形勢

(一)“十五”期間人口發展的主要特徵

1.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高於漢族和全區平均水平。

“十五”期間,我區人口增長速度繼續下降,到2005年底,全區總人口596.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98‰。“十五”期間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1.47%,比“九五”時期的1.59%下降0.12個百分點,總人口與“十五”末600萬人的控制計畫相比,相差3.8萬人,自然增長率比計畫指標低1.02個千分點。全區少數民族人口214.51萬人,其中回族人口 210.52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35.31%。“十五”期間,回族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1.96%,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速度明顯高於漢族和全區平均水平。

2.出生率逐年下降,出生總量保持穩定,婦女的生育水平穩中有降。

“十五”期間,全區人口出生率除2001年比2000年略有回升外,其餘年份均呈逐年下降態勢,2003年和2005年已降到16‰以下,為建國50年以來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年份。“十五”期間,全區每年的出生人口數基本保持在9萬-9.5萬人之間,而且較為穩定。隨著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婚育人口的基本穩定並略有減少,今後全區育齡婦女的生育水平將會穩中有降,並向低生育水平靠近。

3.人口死亡率穩定在較低水平,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省際遷移人口變動不大。

自2000年以來,我區的人口死亡率連續6年穩定在5‰以下,連續5年為全國最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由 2000年的11.92‰下降到2005年的10,98‰。“十五”期間,由於受低死亡率的影響不大,我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均穩定在12‰以下,而2000年以來,全區省際淨遷入人口總數不到2萬人。由此可見,機械增長不是我區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4.非農業人口大幅度增加,城鎮化速度加快,流動人口增勢不減。

“十五”期間,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區非農業人口逐年增加,由 2000年的159.2萬人增加到207.7萬人,非農業人口比重由同期的28.72%上升到35.19%;農業人口則由同期的395.1萬人減少到382,6萬人,農業人口的比重也由71.28%下降到64.81%,非農業人口與農業人口的比例為1:1.84。2005年,全區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2.9%上升為 42.28%。非農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了二、三產業人口的增加,加快了全區城市化進程。2005年全區流動人口(外來暫住人口)為34.95萬人,並呈逐年增加的態勢。

5.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文化素質有所提高。

隨著人民生活和醫療保健水平的不斷提高,全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由1990年的66.94歲延長到70.17歲,男性和女性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68.71歲和71.84歲,分別比1990年延長了 2.76歲和3.79歲。據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區具有國小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由 1990年的275.93萬人增加到416.7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由59.27%提高到74.27%;全區15歲及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由1990年的103.27萬人減少到61.77萬人,減少了41.5萬人;全區 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6年,比 2000年增加了0.6年。以上數據表明,“十五”以來全區人口受教育年限已進入國中文化水平。

6.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繼續轉變,總體呈成年型。

據統計,2005年我區0歲-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25.92%,比2000年下降2.45個百分點;15歲-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68.06%;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6.02%,比2000年上升1.55個百分點。從以上指標綜合分析,我區人口年齡結構類型仍呈成年型,人口再生產類型由增加型向穩定型轉變。今後人口年齡構成變化的趨勢是:少年人口比重繼續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年齡中位數、平均年齡將持續上升,人口年齡類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人口形勢與挑戰

受人口慣性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綜合影響,“十一五”到2020年期間,全區面臨的人口形勢依然嚴峻,人口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和分布問題相互交織和影響,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巨大壓力。

1.人口總量繼續增加。

今後十幾年,即使在低生育水平條件下,每年出生的人口也將在10萬左右,全區年均淨增8萬人左右,人口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由於人口再生產自身的發展規律,儘管育齡婦女的生育水平已接近更替水平,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口總量仍然呈增長的態勢。

2.人口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口規模日益龐大。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致使我區人口撫養比重心轉移,對儲蓄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及消費結構等產生重大影響。據預測,2016年前後,我區將步入老齡化社會,同時勞動年齡人口和失業人數不斷增加。由於目前我區社會保障覆蓋面相對較小,特別是農村社保工作尚處於探索階段,老年人口、勞動年齡人口以及失業人數不斷增加,都將對社會保障和勞動就業工作帶來巨大壓力。

3.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

正常的出生嬰兒性別比一般在103-108之間波動。近三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區出生嬰兒性別比在逐年升高,第三次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出生性別比分別為106.25、106.96和108.79。2004年調查數據顯示,我區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18.90,遠遠超出正常值範圍。我區出生嬰兒性別比偏高的現象日趨嚴重,必將造成男女比例失調,從而出現男性婚姻競爭加劇,導致拐賣婦女、家庭不穩定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發生,並將危害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的發展。

4.人口素質不高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十五”期間,我區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6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5歲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7.59%。農村勞動年齡人口中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4.64%,25歲-64歲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為5.90%。疾病篩查難以開展,出生缺陷發生率高,地方病患者、殘疾人等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大,人口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部分人群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誠心缺失,信用體系亟待完善。

5.流動遷移人口持續增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全區農村剩餘勞動力約有100萬,其中絕大多數都要通過勞務輸出等途徑解決就業問題,再加上逐年增加的城市失業人口和下崗職工,未來的流動遷移人口將持續增加。由於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滯後,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帶來巨大壓力。流動人口的就業、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及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難度加大,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任務艱巨。

6.農村基層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比較薄弱。

近年來,我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政手段來實現的,目前穩中有降的生育水平還很不穩定,在農村特別是山區,婦女的生育水平還比較高。2005年川區的人口出生率已降到 13.02‰,低於全區15.93‰的水平,而山區8縣的人口出生率為18.94‰,分別比全區和川區平均水平高3.01和5.92個千分點。這表明,雖然川區已經實現了低生育水平,但山區實現低生育水平的任務還十分繁重。山區對全區實現低生育水平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從根本上轉變育齡人口的生育觀念依然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

7.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縱深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受龐大基數、區域分布失衡和生產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進一步加劇。水、糧食、耕地和石油等重要資源瓶頸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生態脆弱地區人居環境惡劣,難以承載現有的人口。

8.與人口發展相適應的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由於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激勵約束、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對話協商和人口發展的巨觀調控等機制不健全,人口安全的隱患尚未消除,人口發展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正面臨著比20世紀更為複雜的人口形勢,人口數量多仍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首要問題。同時,人口素質、結構和分布等問題正逐漸上升為影響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並對新時期人口數量調控產生重大影響。

2020年人口發展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制度創新,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關注人口安全,穩定川區低生育水平,降低山區人口增長速度和婦女的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目標

1.“十一五”人口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是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要堅持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觀,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川區穩定低生育水平,山區繼續降低婦女的生育水平。到“十一五”末,全區總人口控制在635萬人以內,人口素質明顯提高,民眾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出生缺陷發生率降至100/萬以內,嬰兒死亡率降到21.92‰,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58/10萬,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3歲。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重點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15歲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逐步形成覆蓋全區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解決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努力降低貧困發生率。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城鎮化水平達到 47%以上,人居環境逐步改善。

2.2020年人口發展目標。

人口總量控制在 710萬人以內,人口素質全面提高,民眾普遍享有較好的醫療保健服務,出生缺陷發生率降至90/萬以內,嬰兒死亡率降到18.27‰,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51/10萬以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5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15歲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年以上,逐步建立全區城鄉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出生性別比趨於正常。人口城鎮化水平達到60%左右,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三)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關注人口安全,實現人口自身的協調和可持續,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和可持續。

----堅持“五個統籌”原則,綜合運用人口與經濟社會政策,統籌解決人口數量、素質、結構與分布問題,協調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相關問題。

----堅持改革、發展、創新,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樹立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推進人口發展領域管理與服務體制改革。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人口與經濟社會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地區、不同的側重點,制定區域人口發展目標與政策。

人口發展的主要任務

實現全區“十一五”和2020年人口發展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要在穩定現行生育政策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和創新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機制,加大人口巨觀綜合調控和綜合治理人口問題力度,積極應對人口結構性矛盾和解決人口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一)綜合運用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政策,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

1.繼續穩定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

要繼續穩定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嚴格執行國家“一法三規”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口和計畫生育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實施辦法》,儘快制定出台《寧夏回族自治區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計畫生育獎勵扶助、社會保障等優惠政策和其他相關政策規定,並適時啟動將其上升到政府規章或地方性法規的程式。本著整體穩定、適度微調、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積極探索完善現行政策的有效途徑。山區要嚴肅計畫生育政策,適時微調生育政策,嚴格控制計畫外生育,不斷降低山區生育水平;川區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使全區儘快實現低生育水平。

2.建立健全降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導向機制和管理服務體系。

繼續完善和規範計畫生育技術服務基本項目免費制度,逐步擴大“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試點範圍,2006年覆蓋全區。對“少生快富”項目戶做到“四到戶”,即獎勵資金及時足額到戶、獨生子女戶和兩女戶養老保障到戶、相關部門優先優惠政策到戶、對超生的不享受政策到戶。全面開展對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探索建立農村計畫生育困難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獨生子女傷殘死亡等計畫生育困難家庭救助制度。強化行政管理、技術服務機構和民眾組織“三位一體”的互聯、互補、互動公共管理和服務,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將計畫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納入公共衛生體系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利用國債項目等多項資金,每年改擴建5所縣級計畫生育服務站,25所鄉級服務所。為各級計畫生育服務機構配備相應的醫療設備、檢驗設備和急救設備,加大對各級計畫生育服務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力爭“十一五”期間達到國家基本要求。

3.以人口發展為中心,綜合協調各項經濟社會政策。

加強部門合作,跟蹤分析與生育、死亡、流動、遷移等行為密切相關的戶籍、稅收、住房、土地、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政策法規,形成穩定生育水平的政策體系和制度環境。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建設新型生育文化。最佳化財政投資結構,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減少貧困,促進民眾生育觀念的轉變,實現人口穩定均衡增長。加強人口發展理論與政策的研究,積極探索有利於降低和穩定低生育水平的長效機制。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大力開發人力資源

“十一五”期間是自治區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自治區人口發展面臨“人口紅利”機遇和挑戰的時期,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

1.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特別是出生人口健康素質。

大力推廣婚前醫學檢查,並逐步實現免費。普及優生優育知識,開展出生缺陷篩查。繼續探索經濟有效、簡單易行的出生缺陷干預新技術。免費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產前診斷、孕產期保健和宣傳。提高住院分娩率,對農村地區孕產婦住院分娩給予補助,並逐步實現免費。加強出生人口素質監測,將醫院住院分娩出生缺陷監測與社區人群出生缺陷監測相結合。實施兒童與青少年健康促進計畫和中國人口早期教育暨獨生子女培養示範區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對農村兒童營養不良防治經費的投入。推廣套用適合農村嬰幼兒的“營養包”,改善農村兒童長期慢性營養不良狀況。適時、適度、適當開展學校性教育,提高對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的服務能力。體現“兒童優先”原則,將防治學校常見病提高到保障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權利的高度來認識,將預防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控制傷害納入學生常見病防治範圍。努力控制危害嚴重的傳染病、地方病,重點做好防治性病、愛滋病、結核、B肝、血吸蟲病及重大傳染病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對重點人群實行“100%安全套”工程,對愛滋病病毒攜帶者及患者生育行為進行全程干預。建立和加強行為危險因素的監測,建立健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體系。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農村初級醫療保障制度,解決農民基本醫療和保健問題。實施健康教育促進工程,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開放公共體育資源,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建立有效的孕產婦死亡監測系統,充分利用公共衛生和計畫生育資源,開展生殖保健服務。逐步建立避孕藥具不良反應監測制度,全面推進優質服務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以長效避孕措施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選擇,維護育齡民眾身心健康。對採取絕育手術的育齡婦女要做到“六個一”到人,即:每人保證術後一斤牛奶、一斤雞蛋、一斤麵粉、一斤蔬菜、留院觀察1天、住院康復一宿。大力推廣安全套社會行銷,促進生殖健康產業發展。

2.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

把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升學率。對農村實行計畫生育的獨生子女和雙女家庭的子女,提供免費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解決好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完成義務教育。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思想、觀念、內容和方法。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加強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建立健全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和在職培訓制度。大力提高勞動年齡人口的科技素養和職業技能。推行從業人員的行業規範和技能培訓,著力提高貧困地區和弱勢人群教育素質。對流動人口教育培訓實行動態管理,全面改善流動人口的職業技能。開發學習資源,免費向全體公民開放公共教育資源,基本滿足社區居民的學習需要。研究制定終身教育或終身學習的政府規章或地方性法規,強調政府配置資源的責任和全民依法保障學習者學習的權利和機會。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3.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道德和社會信用體系。完善公民基本道德素質和行為規範教育體系建設,建立全民的法律普及與法律援助系統。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注重防止青少年危險行為的發生。關注人口心理健康問題,開展心理諮詢服務,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矯治各種心理衛生問題。

(三)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應對人口結構性矛盾

“十一五”是我區人口發展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人口數量多,人口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必須未雨綢繆,早作預案,為應對人口結構性矛盾和問題,打下基礎,積累經驗。

1.加大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力度。

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形成良好的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政策法規和輿論環境。提高婦女和女孩的地位,創造平等受教育、就業、晉升、信貸、土地承包等機會,為女孩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保護農村男到女家落戶和計畫生育獨女戶及雙女戶對宅基地、責任田的使用權。農村計畫生育獨女戶、雙女戶父母年滿60歲後,年獎勵扶助標準在現有基礎上(每人每年600元)再增加300元。制定和完善關於嚴格禁止利用B超等醫學手段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鑑定和選擇性別終止妊娠的地方性法規,加強對B超、終止妊娠手術和藥物的管理,切實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依法追究溺棄嬰兒行為者的刑事責任。將綜合治理出生性別比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

2.應對人口老齡化,倡導積極老齡社會。

加快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權益。健全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推進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以建立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突破口,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探索建立農村貧困老人醫療救助制度,逐步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發揮家庭養老的作用,動員全社會都來關心老年人。通過培育民間組織或自願延長勞動年齡等方式,發揮老年人才優勢,鼓勵有條件的老年人繼續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力發展老齡服務業,改進和強化社區老齡服務功能,提倡社會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老齡人口在衛生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要。

(四)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引導人口有序流動、遷移和合理分布

要將人口與社會事業發展作為城鎮和土地規劃的重要內容,利用區域規劃引導人口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動,使人口的分布和經濟資源環境的發展相適應。堅持市場導向和政策引導相結合,促進都市圈和城市帶的健康快速發展。生態脆弱地區,實施積極的人口遷移政策,緩解人口與自然的矛盾。打破條塊分割,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把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作為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將產業規劃、就業規劃與人口規劃結合起來,統籌人口分布與生產力布局,實現要素在城鄉、區域間的有效配置。消除人口流動的制度和政策障礙,進一步深化戶籍、就業、社會保險、土地等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勞動力配置和城市化進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建立全區統一、城鄉統籌的勞動力與就業市場,促進人口與勞動力在地區和城鄉間的合理、有序流動。建立以流動人口現居住地為主與流出地管理相結合的服務管理制度,使流動人口、“農民工”基本享有與戶籍人口、產業工人同等的公共服務、發展機會和公正待遇。

(五)建立人力資源配置良性機制,實現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

我區正處於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關鍵時期,物質資本要素投入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必須提升人力資本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要加快建立人力資源配置的良性機制,形成充分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的良好局面。樹立人力資本意識,帶動全社會形成重視人力資本的意識和氛圍。加大投資政策改革,完善有利於創業的稅收、貸款等優惠政策,降低創業成本,最佳化創業環境,引導、鼓勵和扶持青年從事創業活動。實施戰略人才開發計畫,加速重點行業領域人力資源開發,建立高級人才培養系統和制度,培養企業和公共事業單位的帶頭人。加大財政對教育健康投資的支持力度,加快人力資本積累。爭取公共投資中教育投資規模達GDP的 5%,並形成合理的投資結構,健康投資達到GDP的3%-4%。政府通過減免稅收等方式,引導企業、家庭和個人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大力加強人力資源管理與研究。建立人力資本跨部門綜合管理機構,加強人力資本的積累、配置和使用的綜合指導和管理。引導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合作,加強對人力資源管理、開發、利用的研究,實現人力資源與其他要素的最佳化組合,以最大限度和最小成本開發人力資源,實現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

保障措施

完成“十一五”人口發展目標,職能轉變是前提,加大投入是關鍵,加快人口信息化是基礎,加強人口綜合治理是保障。

(一)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立健全科學的人口發展政績考核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進一步深化政府管理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發展思路,深化服務理念,實現管理為主向服務與管理相結合轉變。加快建立健全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和考核評估方法。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各級黨委、政府要把人口發展問題擺到首要位置,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1.明確目標責任。

嚴格工作責任制,做到任務到市、責任到縣、獎罰到鄉、驗收到戶。要抓重點,攻難點,用典型示範的方法推進整體工作,建立領導幹部和黨員聯繫點制度,對計畫生育難點鄉、村和重點戶實行三級承包責任制,即:縣 (市、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各抓一個難點鄉(鎮);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和分管負責人各包一個難點村;村委會成員和所有黨員各包一個重點戶。

2.嚴格落實獎罰措施,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和備案制度。

“十一五”期間,用3年的時間在川區和山區分別開展“三無”(無早婚早育、無間隔不夠生育、無超計畫生育)和“一無”(無超計畫生育)鄉(鎮、街道)評比活動。對於實現目標的,經驗收合格,給予10萬元的獎勵。同時,要善於利用年度的績效考核和事業發展的中期評估,及時發現、解決和研究規劃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真正發揮績效評估和中期評估對人口發展事業的導向和推動作用。

(二)建立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公共財政投入體制

深化政府投資體制改革,最佳化公共財政投資結構,進一步加大對計畫生育、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就業培訓、社會保障等人口發展領域的投入。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渠道的人口和計畫生育事業投入機制,在確保人口和計畫生育事業必需經費的前提下,做到經費投入與經濟社會相適應,投入水平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十一五”期間,要在人均投入35元的基礎上,每年遞增10%。建立健全與公共財政投入體制相適應的新型教育投入體制和運行機制,落實中國小和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按期足額撥付,確保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加大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按照基礎衛生資源以國家投入為主,優質衛生資源個人購買與國家、企業補貼相結合的方式,改革衛生投入體制。加大對南部山區貧困地區人口發展的資金扶持力度。建立財政投入的基礎福利個人賬戶制度,有效解決流動人口在計畫生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市民待遇問題。

(三)構建統一開放、運轉高效的人口巨觀管理與決策信息系統

建立人口基礎信息庫,打破人口信息上的條塊分割和部門封鎖,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人口信息互聯互通和動態更新。加快人口信息監測網點建設,創新人口信息採集的手段和方法。大力加強人口信息整合、開發、利用與研究等方面能力建設。加快建立人口巨觀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實現快速、及時綜合分析、科學決策與巨觀管理。建立和完善面向公眾的信息服務系統。大力提高人口發展的科學決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四)建立健全人口綜合協調機制和巨觀調控體系

建立在自治區統一領導下的部門協調機制和人口發展戰略的長效研究機制,形成多部門通力合作、綜合治理人口與發展問題的工作格局。加快構建人口安全預警和應急處理體系。加快推進人口發展的制度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加強人口發展的巨觀管理與統籌規劃,建立適應人口發展的社會服務網路,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及套用,完善信息公開發布制度,綜合運用各種經濟社會政策、法律等槓桿,形成政務公開、運轉協調、調控有力的巨觀調控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