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蔥頂

寒蔥頂

寒蔥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早春寒冷時節即可生長,故稱寒蔥。 在早春寒冷時便可生長,耐寒,稱為寒蔥,因此植物只生此山,故名為寒蔥頂山。 小寒蔥頂山:位於大寒蔥山西側,山巒相連,並有大寒蔥生長,但數量較少,故名為小寒蔥山。

簡介

清朝初年,大、小寒蔥頂被稱為長嶺,是葉赫部與建州部的分界線,也是松花江水系和遼河水系的分水嶺。大小寒蔥頂之間的狹窄地帶,是跨越長嶺的唯一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612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征烏拉時,專門在小寒蔥頂上構築木城,建立了重要的“隘口”。清太祖努爾哈赤消滅葉赫部後,將葉赫人全部遷住建州,葉赫屬地變為盛京圍場。清朝從太宗皇太極到康熙、雍正、乾隆及眾多皇室成員都曾到這裡巡幸狩獵。
寒蔥頂風光

寒蔥頂因盛產寒蔥而得名。寒蔥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早春寒冷時節即可生長,故稱寒蔥。寒蔥味辛辣如蔥,有止血、散淤、化痰、止痛的功效,藥用價值極高,可與人參相媲美,僅在大、小寒蔥頂生長。因此,寒蔥曾是皇家貢品,為皇家御用。每年當地官員都要組織勞力上山採摘寒蔥,用遼河源頭河水洗清,然後通過驛站傳送到京城。
寒蔥頂山曾是清代“盛京圍場”的中心區域,素有“皇家鹿苑”之稱。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多個皇帝都曾到此巡幸、狩獵,特別是清代近300年的封禁政策,使這裡的野生動植物得到了保護,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有紅松、雲杉等植物600多種,狼、狍子、烏鷹等動物360多種。

概況

寒蔥頂山屬吉林哈達嶺支脈下的余脈,座落在東豐縣沙河鎮境內大小沙河之間,北距長春市南約108公里處,地形北狹中闊,處在北緯42º56ˊ,東京125º32ˊ。得名於清末宣統(1908)年間,此山山高林密,動物成群,被命名為“盛京圍場”,官府打獵的人們在此山發現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葉片近似楊樹葉形狀,長約12公分,寬約8公分,4——6葉,有莖,中空,直徑約1公分,外皮厚(綠色),表皮網狀褐色,開粉白色小花,多籽,株高50公分,莖葉有辣味,可食用,為上等佳菜。藥用辛溫解表通竅。在早春寒冷時便可生長,耐寒,稱為寒蔥,因此植物只生此山,故名為寒蔥頂山。沿用至今。
寒蔥頂山分為大、小寒蔥頂兩處。大寒蔥頂山位於沙河鎮政府駐地北7、5公里,在盈倉村境內,東鄰慶余村後三家窩棚屯6、5公里,西南鄰盈倉村三座老爺廟3、5公里,南鄰毛庵溝2公里,北鄰那丹伯鎮屏風村3公里。山體結構為砂礫岩,花崗岩、砂亞粘土,可分為黑土——黃土——砂石——岩石。東為東南走向,西為西南走向,東南山脈長15公里,西南山脈長為16公里,海拔671、5米,山勢坡陡,三面溝川,山巒起伏,坡角為71º。山頂多為自然林,山腳多為松林,樹種繁多。有通往寒蔥頂山防火路一條,寬10米。小寒蔥頂山:位於大寒蔥山西側,山巒相連,並有大寒蔥生長,但數量較少,故名為小寒蔥山。小寒蔥山海拔620米,坡角為67º。有較多森林資源,可供開發和利用。山腳下有東豐——長春省級公路一條,是交通運輸和軍事要道。
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寒蔥頂漸漸成為人們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傳說

很久以前,在大砬子山(今寒蔥頂山)腳下,住一財主,外號“瞪眼狼”。膝下一女,名叫鄧桂娥。桂娥12歲的時候,財主雇一長工,名叫韓純樸。桂娥與長工朝夕相處,幾年後便日久生情,到了不能分開的地步。但財主不準他們之間交往,強制長工去山上乾重體力活,長工經不住飢餓和勞累,不久便累死了。鄧桂娥無奈,被迫出嫁,出嫁途經山旁一條河,桂娥思念長工,投河隨長工而去。第二年春,此地遭遇大旱,人們便跑到山上尋草覓食。不料想山上到處長滿了一種誰也叫不上名的植物,根白,葉綠,鬱鬱蔥蔥。大家一把一把地薅著吃,竟和家裡栽的蔥是一個味兒。人們都說這是韓純樸和鄧桂娥愛情結合的結果,故取名“寒蔥”。並把這座山稱為寒蔥頂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