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體虛之人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寒濕之邪乘虛外襲,客於肌膚腠理,流於經絡,氣血瘀滯而發。
辨證要點
皮損暗紅,反覆糾纏不愈;伴有關節痛,遇寒加重,肢冷,口不渴,大便不乾;舌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遲。
臨床表現
皮損暗紅,關節痛,肢冷,遇寒加重,口不渴,大便不乾;舌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遲。
治法
散寒祛濕,化瘀通絡。
常用方劑
膈下逐瘀湯、陽和湯加減。
常用中藥
熟地、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 姜炭、生甘草。
針灸療法
針刺主穴取足三里、三陰交、崑崙、陽陵泉,用瀉法。
預防與調護
1.注意休息,適當抬高患肢,以減輕局部腫痛。
2.注意休息宜忌,忌飲酒,勿食辛辣發物。
3.避風寒,防潮濕,冬季注意保暖,以防復發。
轉歸
本病發病急,經過迅速,一般在6周左右可自愈,但亦有長達數月不愈者。部分病人可因勞累、感冒受寒、婦女行經而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