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峽

《寒峽》是盛唐著名詩人杜甫所做的五言古詩之一。

基本信息

【名稱】《寒峽》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寒峽⑴

行邁日悄悄⑵,山谷勢多端⑶。

雲門轉絕岸⑷,積阻霾天寒⑸。

寒峽不可渡:我實衣裳單⑹;

況當仲冬交⑺,泝沿增波瀾⑻。

野人尋煙語,行子傍水餐⑼。

此生免荷殳,未敢辭路難⑽。

作品注釋

⑴寒峽,地名。

⑵邁,遠行。寒噤不能說話,所以只是悄悄地走。

⑶此句是說山的形態變化多端。

⑷雲門,指峽口。轉出峽口,又逢絕岸。絕岸,陡峭的岸。

⑸積阻,重山疊嶂。黃生雲:“積阻之氣,至於霾天,著此一句,寒峽方顯。”按此句寫峽中之陰森。

⑹單,單薄。一不可渡。吳瞻泰云:“一實字,哀訴如聞。‘聽猿實下三聲淚’,亦妙在實字。”

⑺仲冬交,快到十一月。二不可渡。

⑻泝,音訴,與“溯”同,沿水逆流而上。沿,緣水而下。仲冬風急。所以說“增波瀾”。冬天又傍著水走,更冷。三不可渡。

⑼這兩句寫寒峽的荒涼。上句,蔡夢弼的解釋是:“謂尋火煙,乃得野人與之語,則知路少行人也。”

⑽殳,音殊,兵器。免荷殳,是說可以不去當兵打仗。這時所有的壯丁乃至婦孺老弱都被徵調,所以杜甫有這種話。這兩句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生常免祖稅,名不隸征伐”的意思相同。杜甫的眼睛總是向下看的,總是注視著人民生活,因此覺得人民比自己更苦。這在他的思想感情上是一種提高。也確是一種安慰。

作品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由秦州往同谷所作的紀行詩。在這首寫山川跋涉的紀行詩中,杜甫仍不時流露出他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切關懷。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