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以後周殿前都點檢代周建立宋朝,建隆二年(961),罷廢都點檢、副都點檢,以原次長官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殿前司正副長官。殿前司所統是最親近的扈從者,號諸班、直,如騎軍有內殿直、外殿直、金槍班、東班、西班等,步軍有御龍直等,除侍衛外兼有儀仗隊的作用,還有專業的茶酒班和鈞容直(軍樂隊)等。
侍衛親軍司,地位在殿前司之上,長官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掌管禁軍的大部分,下設馬軍、步軍二司,亦設都指揮使等為長官。建隆三年,石守信辭職後侍衛司長官常空缺而不任命,後期也只設長官中權位最低的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
侍衛親軍司“自(景德二年,1005)王超罷職(馬步軍都虞候),無復任者,而侍衛司馬軍、步軍遂分為二,並殿前號三衙,而馬、步二軍始居殿前司之下焉”①。三衙分管全國禁軍,還分管首都開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宮城(大內)內,馬軍司管舊城(里城)內,步軍司管新城(外城)內。
內臣,亦稱內職,晚唐設樞密使、宣徽使由宦官擔任,又設內客省使、皇城使、宮苑使等諸司使,以宦官或將軍擔任。唐末誅宦官,諸使及殿庭供奉官員等五代時漸以親信中的低級武官擔任。
但自樞密使以下至殿庭供奉官員,仍稱為內臣或內職,為宋代所沿襲。
北宋諸司使“初猶有正官充者,其後但以檢校官為之,或領觀察、防禦、團練使、刺史”①。內職官名以後發展為所有中低級武官的寄祿官稱,稱為“武選官”,擔任著與這些內職官稱完全不同的軍職或地方官。而有些內職仍為實職,另以“檢校官”擔任。
武官除節度使及“正任”的承宣、觀察、防禦、團練使和刺史以外,都以武選官稱定品級、俸祿高低及擔任相應的官職。武選官以品級高低分為橫班、東·西班及大·小使臣。
“橫班”指內客省使至閤門副使等五、六品的武選官,由於在朝會時橫排侍立,因而被稱為“橫班”或“橫行”。
東、西班,亦稱諸司使、副使,為七品武選官。皇城司等外殿的諸內侍機構中,皇城、御廚、翰林醫官等二十使、副使,朝會時侍立在東邊,稱為東班,其中只有皇城使、副使為武選官。宮苑、內園、洛苑、供備庫等二十使、副使,朝會時侍立於西邊,稱西班,則全是武選官。武選官改制後稱武階官,史亦以之稱原武選官。
武選官中低級的稱為“使臣”,其中內殿承制、內殿崇班為正八品,稱為大使臣。東·西頭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職、三班借職等為從八至從九品,稱為小使臣。殿侍為無品的最低武選官。供奉官、侍禁、殿直稱為三班,因此,小使臣亦稱三班使臣。大使臣以上武選官,除擔任相應軍職外,還可以擔任(通常由文官擔任)路級提點刑獄,以及知州、軍、監等地方官。
宋代節度使、節度觀察留後(北宋末改稱承宣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及刺史,在宋初都是實際官職。不久,都不再擔任與官稱相應的具體職務,“節度、承宣、觀察、團練、防禦、刺史,則俱無職任,特以為武臣遷轉之次序”。節度使是武官的最高職銜,“節度使粗人(軍人)之極致”①,此外還作為宗室、外戚及前宰相、執政的加銜。
除節度使(從二品)只有正任外,其他都有正任和遙郡的區別。所謂“正任”,並不是擔任與其官稱相應的實職,而是指武官已除去武選官稱,並依據承宣等使和刺史的品級(四、五品)領取俸祿,並取得擔任相應的中、高級武官實職“差遣”的資格。即所謂“除落階官(武選官)為正任,未落階官為遙郡”②,實際上類同武選官。
遙郡,則是指橫班、東·西班正使級武選官而帶有承宣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和刺史的官稱,但並沒有享受相應品級的待遇,而仍以他們原先的武選官稱的品級定俸祿和擔任相應的武官實職。
此外,節度、團練等副使,後來只是非經特許,不得管事的從八品閒差,主要用於被貶的文武官員,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徽宗在政和年間對武選官進行改革,他認為,“武選官稱,循沿末世”,是五代舊制,必須“易而新之”①,改稱武階官。將昭宣使系列(主要由宦官擔任,部分由武臣擔任)中最高的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列入橫班的正規系列,置於內客省使之下、客省使之上。橫班各正使改稱通侍大夫至右武大夫,客省副使至西上閤門副使,改稱中亮郎至右武郎;諸司(東、西班)正使改稱武功大夫至武翼大夫,諸司副使及大、小使臣改稱武功郎至承信郎,後又增設一些大夫、郎,官品自正五品至從九品,又設太尉(正二品)為武階官之首,共53階。太尉又是下級軍官對高級武官的尊稱,並非實任太尉。由於出現了部分郎官在部分大夫之上的現象,南宋初將所有大夫,調整到郎之上。節度使系列未改動,只是將“節度觀察留後”改稱承宣使,節度使系列仍作為武官升入“橫班”以後升遷的官稱。
北宋路級(相當後代的“省”級)常設軍事機構,軍政領導機構為安撫司、經略司,統兵機構為都部署(都總管)司、都鈐轄司,管軍、監軍機構為都監等。
北宋前期,當發生災荒或用兵時,臨時設定安撫司,通常以文官任安撫使,常兼任兵馬都鈐轄或鈐轄,以便提轄本路兵馬。設於邊境的安撫司,不久即成為兼管軍、民,“掌北邊戎機交聘之事”,以及“撫綏良民而察其奸究,以肅清一道”的常設機構②。
慶曆元年(1041)十月,陝西路正式分為五個軍事路(類似近代的省軍區),其中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設“安撫使司”,分別由秦州、渭州、慶州和延州知州兼任安撫使。以後永興軍路亦設本路安撫使司,由知永興軍兼任安撫使,河東路也已將安撫司作為常設機構,由太原(今屬山西)知府兼任安撫使。慶曆八年四月,又正式將河北劃分為大名府路、高陽關路(駐瀛州,後升為河間府,今河間)、真定府路、定州路四個軍事路,各設安撫使司,由知州、知府兼任安撫使。皇祐四年(1052)六月,廣南東、西兩路也設安撫使司,以廣州(今屬廣東)、桂州(今廣西桂林)知州兼任安撫使。
南宋建炎元年(1127),因抗金需要,曾於沿黃河、淮河、長江各州府都設本州、府的安撫使司,由知府、知州兼安撫使。紹興和議前後起,改為各路都設定,成為常設機構,而廢罷一般府、州的安撫使司。
經略(使)司,設於邊疆,具有“綏御夷狄,撫寧疆圉”,“凡戰守之事,即事乾機速、邊防,及士卒抵罪者,聽以便宜裁斷”權力的常設路級軍事機構①,長官通常由文官知州、知府兼安撫使者兼任。
鹹平五年(1002)正月,張齊賢任判邠州(今陝西彬縣)兼環慶、涇原兩路經略使,節制諸將,經略邊事,史稱專任經略使始於此,但同月即罷。慶曆元年十月,分陝西四個軍事路時,也分設四個經略司;河東路也設經略司。皇祐四年,又設廣南東、西路兩個經略司,這是北宋時常設的七路經略司。
南宋時,除廣南東、西兩路仍常設經略司外,沿邊的利州路、湖北路及襄陽府(今湖北襄樊)路也曾設經略司,後廢罷。
部署(總管)司是最高的路級常設統兵機構,長官稱馬步軍(或兵馬)都部署,後改稱都總管。雍熙三年(986),設高陽關都部署、定州都部署,隨後又設雄州(今河北雄縣)都部署、鎮州都部署、並代都部署等,作為地區防禦的重鎮。宋太宗末年,設環(今甘肅環縣)、慶等州都部署、延州路都部署等。初期都由武將任都部署,以後逐漸改由文官知州(府)兼任,武官則任副都部署。慶曆元年,分陝西為五路,八年分河北為四路,以及河東路,共置十個常設的部署司。長官都部署通常由文官知州、知府兼安撫使者兼任,武官擔任副都部署,有時還兼任安撫副使。
鈐轄司是各路普遍設定的常設統兵機構,僅次於部署司,與部署司職責相同而地位、職權較低,長官為兵馬鈐轄、都鈐轄,是僅次於兵馬都部署(總管)的統兵長官。路級鈐轄也稱“路分鈐轄”,通常由各路首府知州(府)兼任,知州(府)已兼任都部署的路另設“路分鈐轄”,寄祿官(階官)官高資深的稱為都鈐轄,一般的只稱鈐轄。普通州(府)也有設鈐轄的,由知州(府)兼任,後改稱副鈐轄。
都監(監押)則各路、州、府皆設,是具體管軍的長官。路級稱“路分都監”;府、州也設。宋初,文武臣都擔任,後專以武官擔任,有的縣、鎮、寨也設,寄祿官(階官)高的稱都監,低的稱監押。南宋初,曾有部分州(府)由知州(府)兼任,以武官為副都監,不久即罷知州(府)兼任。路分都監(監押)基本上由武官擔任,實際上只是掌管治安、消防的武官。
南宋軍制
宋高宗於建炎元年(1127)五月建立南宋時,北宋原有的軍事體制已瓦解,隨即設立“御營使司”,“簡稱御營司”,“以總齊軍中之政”①,以副相黃潛善兼御營使,同知樞密院事汪伯彥兼副使。六月,又以宰相李綱兼御營使。御營司遂奪樞密院、三衙之權,集軍政、統軍於一身,樞密院幾同虛設。建炎四年六月,罷御營使司,職權歸樞密院。南宋樞密院直接管轄全國軍隊,北宋時樞密院只管軍政,而軍隊由三衙管轄。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軍南侵。宋高宗“親征”,任命親信楊存中為“御營宿衛使”,事權已與建炎時不同,只是宋高宗的“宿衛”使,並協調各抗金宋軍。隆興元年(1163),孝宗再次任命“楊存中為御營使,節制殿前司軍馬”,實際上也只是“宿衛”使②。
北宋三衙分統全國禁軍(北宋正規軍),金滅北宋,京城(開封府)禁軍敗死潰散,三衙只剩少量班、直,隨宋高宗南下。建炎三年十二月,因叛亂而解散。紹興元年( 1131)五月,任命“郭仲荀權主管殿前司公事,自巡幸以來,三衙實無兵,名存而已”①。南宋三衙不設正長官時,以“主管殿前(馬軍、步軍)司公事”為長官。紹興五年春,殿前司有兵900多人,馬、步軍司才各有600多人。九月,以解潛部3000隸馬軍司;以楊沂中所部神武中軍約萬人隸屬殿前司,顏漸所部隸步軍司;又將都督府直轄部隊分屬三衙,劉錡的親兵也遙隸步軍司,三衙才有了較大的直屬部隊。紹興七年三月,又將王彥所部的原“八字軍”約萬人併入馬軍司。但南宋主要的軍隊都不屬三衙管轄,這和北宋三衙分管全國軍隊的性質完全不同。南宋軍隊由樞密院直接管轄。三衙只是皇帝的三支親衛軍,楊沂中(存中)主管的殿前司兵及劉錡主管的馬軍司兵,是三衙中兩支較強大的軍隊,先後多次出征,但實際上只是宋軍中兩支較次要的軍隊。乾道七年(1171),馬軍司又移駐陪都(行都)建康府。
北宋鹹平三年( 1000)六月,初設宣撫使時,只是“訪民疾苦,宴犒官吏”,並無軍事內容。慶曆八年(1048)正月,鎮壓貝州(今河北清河西)王則兵變,文彥博任河北宣撫使,軍事許“以便宜從事”。宣撫使節制軍事成為主要任務,但北宋時都屬臨時性質,事後即撤消。北宋末,李綱任河北、河東宣撫使統軍抗金,李綱“自陳書生不知兵,今使為大帥恐不勝任”②。說明宣撫使早已作為軍事統帥。
南宋建炎三年(1129)五月,張浚任宣撫處置使,以川、陝、京西、湖南、湖北路為轄區;六月,又以杜充為宣撫處置副使,節制淮南、京東、京西路,這是不冠以地區名稱,正、副宣撫使分轄整個抗金地區的軍事,職權大於一般的宣撫使。
同年閏八月,劉光世任江東宣撫使,駐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池州(今貴池),是非執政官的武將任宣撫使之始。宣撫使司通常只稱宣撫司。最著名的莫過於紹興十一年(1141)“紹興和議”前,手握重兵的韓世忠、張俊、岳飛的三宣撫使,都不設副職(副使、判官)。
北宋時不設宣撫副使,只設判官為屬官。南宋時,宣撫副使有時作為宣撫使的副職,但常單獨建司;宣撫判官已不是屬官,而是低於副使的副職,有時也單獨建司。紹興十年,楊沂中任淮北宣撫副使、劉錡任宣撫判官,實際上都是資歷較低的正職,相互間亦無統屬關係。
北宋制置使都屬臨時性設定,多以武將擔任。南宋建炎元年八月,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郭仲荀“部禁旅從太后行,且制置京東諸盜,應江、淮、荊、浙、閩、廣諸州皆為所隸”,而且“經制使以下並受節制”。以後所設的制置使司,所轄都是一二路或數州。建炎三年七月,發生江州(今江西九江)知州兼江東、湖北制置使張徵“以便宜竭取屬郡之財”,因而同年“詔諸路制置使,惟用兵聽從便宜,余悉禁止”。四年五月,“諸路帥臣(安撫使)見帶制置使並罷”,“惟統兵官如故”①。制置使遂成為路級專職軍事長官,通常也都兼所轄部隊的都統制,職權高於安撫使而低於宣撫使,著名將領岳飛、韓世忠、劉錡等在任宣撫使、副使、判官之前,無不先任置制使。
宋又設沿海制置使,通常由明州知州兼任,為常設機構,有一支海軍,由正副使分任總領、同總領海船,設總領海船所。平江府知府或紹興知府,偶亦以沿海制置使為兼銜,沿海制置使有時併入浙東安撫司。設定兩個沿海制置使時,分駐明州、平江,副使常以武將擔任。武將任沿海制置使時也兼任明州知州,紹興三十一年(1161)的添差兩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兼提督海船、兩浙西路通泰海州沿海制置使,則不兼地方官。
另有沿江制置使,岳飛於紹興三年擔任的即是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置司江州,是臨時設定的機構。常設的沿江制置使,置司於建康府(今江蘇南京),由知府兼任,“專一措置水軍海船”。也常在鄂州設沿江制置司,有時只設沿江制置副使,單獨置司,均由鄂州知州兼任。
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面臨金軍臨江的危急形勢,“假權宜以收群盜”,企圖利用抗金義軍、游寇及部分較小的官軍,分地區獨立抗擊金兵。同年五月,新設鎮撫使,每鎮轄二三州(府),除茶鹽稅收仍由提舉常平司或茶鹽司徵收外,其他路級安撫司、轉運司、提刑司等都撤消,財政收入三年內不上交,但朝廷也不撥錢糧,除知州(府)是鎮撫使提名由朝廷任命,其他官員均由鎮撫使任命,軍事完全由鎮撫使處置,“許以能捍禦外寇(金)顯立大功,特與世襲”。西起利州東路的金州(今陝西安康),東至淮南東路的通州(今江蘇南通),北至原京西北路的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實際在伊陽,今嵩縣西南),南至鼎州(今湖南常德)的廣大地區設定了20多個鎮撫使,先後任鎮撫使的,有陳規、解潛、程昌寓、岳飛、王彥、牛皋等近30人。各擁有數量不等的軍隊,少的二三千人,多的以萬計。流寇李成、孔彥舟等雖受命,但叛服無常,先後投降偽齊。不少鎮撫使死於抗金、抗偽齊戰鬥,以及互相攻伐中,有些鎮撫使則轉為南宋正規軍將領或州、府長官。
紹興五年四月,金、均(今湖北鄖縣東南)、房(今房縣南)鎮撫使王彥調任荊南(今江陵)知府;並“召荊南鎮撫使解潛赴行在”,“於是諸鎮撫使盡罷矣”②。
相關詞條
-
樞密副使
官名。五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改崇政院副使置,為樞密院副長官。宋初因之。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罷,以同知樞密院領其職。南宋復置,正二品。遼北、南樞密院皆置,位知樞密院事之下。金朝從二品,章宗泰和...
-
密支那大捷
密支那大捷為中日戰爭中駐印遠征軍反攻緬甸戰役中進行的一次城市進攻作戰,(1944年4月29日-1944年8月4日)以奇襲開始,以消耗戰結束。最終占絕對優...
戰略地位 機降奇襲 日軍反擊 拉鋸戰 陷入困境 -
莆田市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紀念館
莆田市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紀念館,創建於2000年1月15日,以宋代古香古色的人文歷史風格展示在世人面前,內有教忠寺山水造型和梅蘭書院其世家閥閱、...
-
密戰
電視劇《密戰》上映於2009年11月17日,密戰由曹靖生、譚濤、李明、劉斌等策劃,由著名導演穆德遠執導,由劉佳,墨陽,祖峰,侯耀華等諸多明星參加的一部間...
基本資料 劇情 主要職員 分集劇情 角色解析 -
《密戰》
電視劇《密戰》上映於2009年11月17日,密戰由曹靖生、譚濤、李明、劉斌等策劃,由著名導演穆德遠執導,由劉佳,墨陽,祖峰,侯耀華等諸多明星參加的一部間...
基本資料 劇情 主要職員 分集劇情 角色解析 -
《搗練子 密州李節副求拄杖》
《搗練子 密州李節副求拄杖》 作者馬鈺 ,是元朝的一部詩詞。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層密
量詞(a.用於重疊、積累的東西,如“五層樓”;b.用於可以分項分步的東西,如“還有一層顧慮”;c.用於可從物體表面揭開或抹去的東西,如“一層薄膜”)。
基本解釋 詞語分開解釋 相關詞語 -
楊行密
楊行密(852年-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長豐)人 。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史稱南吳太祖。 楊行愍原為廬州牙將,中和三年(8...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