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寄託物象。
出處
《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孔穎達 疏:“‘達其志,通其欲’者,謂帝王立此傳語之人,曉達五方之志,通達五方之欲,使相領解。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內言語;通傳南方語官謂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內之言。” 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聖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謬,建天地而不悖,質鬼神而無疑,俟後聖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則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譯之音而已,何重於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師》:“學之成驗,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録之士耳!”
南朝 宋 鄭道子 《神不滅論》:“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傳心,粗舉其證,庶鑒諸將悟,遂有功於滯惑焉。古時指能通傳南方與東方語言的翻譯官。後泛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