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學院

所謂寄宿制學院,就是把學生的學業和生活合一的共同體,是校中之校。

所謂寄宿制學院,就是把學生的學業和生活合一的共同體,是校中之校。比如,哈佛和耶魯,都各有12個寄宿學院,只不過哈佛叫House,耶魯叫college。哈佛另有第十三個house,供非寄宿的學生或研究生使用。普林斯頓則有5個學院,最近又建了第六個。牛津的學生分屬39個學院,劍橋則有13個學院。這些學院,一般是幾個宿舍建築組成的封閉或半封閉型的庭院,需要憑證件出入,除了宿舍外還有自己的圖書館、教室、諮詢室、餐廳、公共休息廳、計算機房、演藝廳等等設施,並有院長、教授的公寓、辦公室。總之是自成一體。一個學院300多到500人,師生同住,形成一個有機的學術共同體。
這種體制,和我們的大學生宿舍有本質的不同。中國大學的學生宿舍,是建立在教學與生活分離的基礎之上的。學生去教室上課、去圖書館借書,屬於教育活動。宿舍除了給學生提供休息的場所(其實主要就是一張床和衛生間而已)外,基本沒有其他功能。寄宿學院則不同。寄宿學院的基本概念是:大學是一個社會,一個學術共同體。大學的生活不能被教室和宿舍所分隔,不能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分開。比如在晚間,寄宿學院裡的活動異常豐富。同學可以舉行各種討論會和社團活動。住在學院的院長,也經常舉行“院長茶會”,請社會名流和學生座談。作為一個高度整合的社會或學術共同體,寄宿學院把學生的專業和社會階層全給超越了。比如,一個關於貧困和社會公平問題的公開討論,需要來自各種專業、各個階層的學生用自己特殊的知識和經歷來豐富別人的見識。這樣,課堂所學的東西就成了活的,一個學科的東西會受到來自其他學科的挑戰。
現在我們就能回答什麼是大學的問題。大學不是大樓,也不是大師,而是一個小社會,一個學術共同體,甚至是一個教育的烏托邦。上大學僅去大師的課上聽講是不夠的,閉門唯讀聖賢書也是不夠的,而必須作為共同體的成員,彼此之間不停地交流、互動,自我管理,促進自己的人格發育和知識的成長。教授不過是這個共同體內的資深成員,學生則是後輩,大家“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但在本質上是平等的。而寄宿學院制度,則是實現這一共同體的最好手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