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馬勇出版年: 2013-1
頁數: 280
定價: 35.00元
目錄
001—004序:重構晚清記憶001—050容忍改革不完美
當君憲成為往事
皇族內閣錯在哪兒
鐵路國有的正當與失當
051—071尋找大阿哥
海選大阿哥
為什麼是端王爺家的
端王爺的無奈
073—107排外與媚外
義和拳緣起
義和拳,起山東
化私會為公舉
“新異族”與“老異族”
被抑制的和平
在媚外與排外間徘徊
109—128東亞三國賽
宗藩解體
東北亞危機緣起
中日明爭東北亞
129—213晚清當家人
一個不尋常的女人
慈禧太后歸政記
恭親王之死
翁同 罷官記
袁世凱罷官記
毀譽攝政王
215—267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康有為“衣帶詔”真相
康有為出逃路線
梁啓超與《時務報》內訌
以筆攪亂社會的“罪魁”
簡介
懷揣溫情與敬意的旁觀者、社科院研究員馬勇解讀晚清史最新力作 為什麼說晚清最後十年的政治改革是真誠的,也是有效的? 為什麼說《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邁出了全球化的關鍵一步? 為什麼說義和團運動和清廷選接班人有關? 坦然面對歷史的不完美,坦然面對改革的缺陷與失誤,就是歷史學應該面對的事情。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員學研究員馬勇近年來重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精粹。作者懷揣對歷史的溫情和敬意,從人物性格、背景的細節出發,歷史照進現實,敘說為什麼晚清最後十年的政治變革是真誠的,也是有效的;義和團運動與清廷選接班人有關;袁世凱開缺回籍並不簡單是權力鬥爭的產物,而是列強在遠東競爭的必然結果……從而給國人一個完整、正確的概念和一段真實的記憶。
作者簡介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著作有《1898年中國故事》《中國現代化歷程》《1911年中國大革命》《晚清二十年》《清亡啟示錄》等。《容忍歷史不完美》書評示例
理性思考近代史2013-01-12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侯磊
自從2011年辛亥百年紀念開始,眾多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學者持續火熱,知名的有雷頤、張鳴、楊早、楊奎松、楊天石、馬勇等,不少人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可以組成個“近代史研究所學派”了。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馬勇,他的研究以晚清政局為主,從戊戌變法、庚子國難到辛亥革命都有涉獵。最為欣賞的是他對歷史人物抱著一種理解、同情的態度,這種態度甚為罕見,在他的新著《容忍歷史不完美》中更有所體現。
《容忍歷史不完美》一書是為了“重構晚清記憶”來寫的,這在序言中講的很清楚。全書所收的文章,基本上涵蓋了晚清的眾大歷史事件,從清政府的預備立憲、皇族內閣,“海選”大阿哥,一直到義和團運動,中日爭奪東北亞局面都有所論述,並著重寫了慈禧太后、翁同龢、袁世凱、攝政王載灃、康有為、梁啓超等晚清重要歷史人物,並通過每一篇的小標題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如“皇族內閣錯在哪兒”、“為什麼是端王爺家的”、“毀於攝政王”等,都值得細讀。
在過去的年代,晚清一段歷史往往簡單地被解讀成中國的屈辱史,那些清朝統治者一律解釋成腐朽無能。這樣的解釋過於簡單粗暴,導致的是更多的歷史細節被後人忽略,進而蒙蔽了更多的歷史細節。首先來說,清代統治者本著“家天下”的觀念,他們是不可能不愛國,不可能存心去毀中國的。他們不可能把資產轉移到海外去,國家毀了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從慈禧太后到袁世凱,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認為對中國有好處。只因時代、個人思想等方面的局限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因此,以往慈禧太后反對改革、盲目排外的說法站不住腳,而慈禧如何謀殺親侄子兼親外甥光緒更是小說家言。正如馬勇所寫:“雙層血緣近親是載湉(光緒)被慈禧太后看中的主要原因,不存在為了操縱、便於控制等理由。”再有,清末名臣們雖然有“犯二”的時候,但大多數不是昏庸之輩。因為古人也不傻,誰也不想把國家的命運交給糊塗蟲的。
在馬勇的解讀中,慈禧太后是主張歸政於光緒,可惜都遇到了戊戌變法而被迫出山。康有為的變法主張太過激烈,慈禧再開明,也是無法容忍康有為要袁世凱派兵包圍頤和園活捉自己。最終使得本來體弱多病的光緒,在腎病、肺炎等多種疾病在十幾年的折磨下病入膏肓。這下清政府不得不開始“海選”大阿哥,結果造成了宗室成員之間的黨爭,崇洋者和排外者紛紛走向了極端。緊接著義和團、八國聯軍紛紛接踵而來,所有人的構想的對付方法都很好,而局勢卻走向了越來越差。
通過對馬勇作品的閱讀,覺得近代史上幾乎所有的大事件發生,都存在著隱含的因果關係。即因為一件事處理失誤,而導致另一件事的發生。比如由甲午海戰的失敗引發清政府準備君主立憲、操練新軍,結果卻是“九滿四漢”的皇族內閣引發不滿,再加上鐵路收歸國有導致了保路運動,最終新軍調轉槍口,各省紛紛獨立,武昌起義的槍聲相當於一個信號彈,這時皇帝能夠保持有尊嚴地退位,已經是最和諧的結局了。
地理大發現和工業革命使得西方列強必然來到東方,這種到來就意味著中國必須融入到世界語境中,也意味著古代中國模式的終結。而清政府能做的,只是讓變革中的損失降到最小而已。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看來,馬勇這種論史不歸罪於個人的態度,是非常值得推廣的。而重新思考近代史這個重大的課題才剛剛開始,等著後人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