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邸學

宮邸學屬於由朝廷直接管轄的中央官學,這是漢統治者為皇室、外戚、功臣子弟創立的貴胄學校。

東漢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專為外戚樊氏(光武帝母族姓)、郭氏、陰氏(光武帝妻族姓)、馬氏(明帝母族姓)四姓子弟設立學校於南宮。因為四姓不曾列候而稱小侯,故稱其學校為“四姓小侯學”。四姓小侯學的辦學目的是為了使貴胄子弟自小接受儒術的薰陶而成為德才兼備的治術人才,因而教學內容與太學相似,都以五經為歸。這種與太學分立的貴胄學校,其辦學條件優越,所聘經師的學術水平和地位都高於太學。四姓小侯學開始只招收四姓子弟,後來招生對象擴大,只要是貴族子弟,均可入學學習,甚至接受匈奴子弟為留學生。這種貴族化的學校後來另有開設 。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鄧太后臨朝施政時“詔征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年五歲以上四十餘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並為開邸第,教學經書, 躬身監試”。
代的宮邸學有兩種類型:一是為貴族子弟開設的貴胄學校,它創始於東漢帝永平九年即公66年,稱作 四姓小侯學. 四姓 是指外戚樊、郭、陰、馬四氏; 小侯 是指這四氏都不是列侯。 四姓小侯學 的創立,一方面反映東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在教育上享有特權。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加強皇權的需要,即最高統治者企冀以儒學教化外戚子弟,使他們進一步樹立正統觀念,不致滋事分權。這所貴胄學校帶有濃厚的貴族色彩,由朝廷直接延聘名師執教,設備也較好。所學以《孝經》為主,兼及《尚書》等儒學內容。由於教育質量高,聳動了外族,匈奴族就是這個時期遣弟子留學的。鄧太后臨朝施政時,認識到貴族子弟不受教育的危害,她為了 褒崇聖道,以匡失俗 ,決心立學設教,於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又開邸弟,設立一所貴胄學校,並為年幼的配置師保,開辦了 幼兒班 ,鄧太后親臨監視,勉勵子弟 上述祖考休烈 ,認真學習。
宮人教育早已有之,鄧太后入宮後就從曹大家(gū,音姑)受經書、天文、數學,這說明原來宮中就曾延師施教。但是,教育宮人的宮廷學校則有可能是鄧太后創立的。儘管鄧太后興學有特定的政治目的,但是,她對發展太學,興辦宮邸學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特別主張貴族女子和宮中的婦女皆可入學受教育,都是不應抹煞的。這些政績和她學識淵博,富有家學傳統分不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