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歷史傳承
![宮廷補繡](/img/4/eee/wZwpmL1ETN5gTM5AzN0M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c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宮廷補繡(亦稱:絲綾堆繡),是歷史上為宮廷需求而產生,世代傳承並存續至今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宮廷補繡有著悠遠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我國的荊楚一帶就有了這種工藝的雛形。當地有一種風俗,逢年過節的時候,用五色的彩綢剪貼成花、鳥形,貼在屏風,或戴在頭上。這種風俗在唐朝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手工藝,叫“貼絹”和“堆綾”。貼絹是以單層絲織物剪成圖案平貼,堆綾則是用絲綾或其他絲織物剪貼、堆疊,拼成多層次的圖案。有詩詞曾經這樣描述:“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形容拼貼裝飾衣裙的漂亮。堆綾工藝最盛行、技藝最成熟的時期是清代,至今故宮還收藏著用堆綾拼貼工藝作裝飾紋樣的袍、褂、椅墊、荷包等。“補繡”是我國古老的刺繡技藝,與唐代“堆綾”、“貼絹”技藝相結合,發展成今日之“宮廷補繡”。
從歷史上看,歷代都由宮廷設定專門機構組織繡品生產。如:遼時皇宮和官方設有“燕京院使”;金時設有“文繡署”;元代設有“紋繡總院”和“繡局”;明代設有“御用監”。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皇帝、皇后、太子、王妃及各級官員的服裝全部用宮廷補繡技藝製作。清代在內務府設的染織局中設有染作、衣作。清乾隆年間,是宮廷補繡最繁榮的時期,無論宮闈或是民間,衣著皆喜補繡,每年所需繡品用量很大。在前門一帶,有專供皇室王府、貴爵服務的官辦繡花作坊。有前店後廠式的“源聚茂”繡局、“永聚”繡局、以及“源興”、“同順利”等繡店。清光緒年間,還設定了京師工商部女子繡工科,以推廣宮廷補繡技藝。辛亥革命後,宮廷補繡業日漸喪落,又由於連年戰亂,繡局紛紛倒閉,藝人大多流失。新中國成立後,宮廷補繡業得以恢復,藝人大多進入了先後成立的挑、補、繡花生產合作社、總廠、研究所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經企業調整,撤銷了建制,併入了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藝品廠,該廠成為宮廷補繡的唯一傳承單位。
製作工藝
宮廷補繡在原材料的運用上充滿創意,獨具匠心。它選用的主要材料有:絲綢、花綾、絹、鳳尾紗、棉布等。工藝的最終形成,最主要得力於技法的豐富,在織物的基礎上,採用浮雕、編織、刺繡、縫綴、堆貼、抽絲等多種技藝結合而成。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發展至今,已經打破了傳統堆綾貼補的規範與局限,創造出繪畫等多種新技法。
平補、棉補、輔助工藝三大類。輔助工藝:分割法、托裱法、貼線法、抽絲法、繪畫法、刺繡法(平繡、柳繡、打籽繡)等。主要原料:鳳尾紗、花綾、絲綢、絹、棉布等。
傳承人介紹
人物簡介
現宮廷補繡傳承人:賈大雙,1957年生於北京;北京市級工藝美術大師、
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藝品廠抽、研究所總設計師;設計的宮廷補繡作品多次在全國和北京市榮獲金獎、銀獎。
賈大雙,1957年生於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藝品廠抽紗研究所總設計師,從事工藝美術工作三十餘年,她設計的宮廷補繡作品曾多次在全國和北京市榮獲金獎、銀獎。
個人榮譽
2001年由她主持設計,為北京雍和宮複製了國家一級文物,藏傳佛教珍品《綠度母》,運用首創宮廷補繡立體工藝巧奪天工地把抽紗行業中“堆、繡、鉤、編、盤、貼、絮”等多種工藝技術融合,再現了這件國家瑰寶的神韻,與原作幾可媲美。目前複製的《綠度母》已供奉在雍和宮佑殿。
2002年,《昭陵六駿》獲全國旅遊產品設計大賽金獎。
2003年,《五牛圖》獲首屆北京工藝美術展“工美杯”金獎。
2007年,《孔雀圖》在第四十二屆國際旅遊品和工藝品交易會、國際禮品和家庭用品展上獲得“金鳳凰”設計大獎賽銀獎。
2008年,服飾系列《宮廷系列》在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2008年,《唐女馬球圖》在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同年,在奧運會期間,作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
2008年,《一團和氣》在第四十三屆全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家居用品交易會上,獲得“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
2010年,《綠度母》在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1年,《清明上河圖(虹橋段)》交付北京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