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創辦於1908年,原名京師官立第二國小,校址在右安門三聖觀。
1912年改為京師公立第二十五初等國小,學制四年。
1915年改為京師公立第三十國民國小校。
1923年8月改為京師公立第四十一國小校。
1928年8月改為北平特別市公立第四十一國小,有初級四個班,學生114人,教職工7人。
1934年改為北平市立三聖觀國小。
1939年12月改為北京市三聖觀國小。
1942年有高級班2個,初級班4個,成為四二制完全國小。
1946年改為北平市第十一區第十三,十四保國民學校。
1949年改為右安門後身國小,有教學班6個,學生300餘人,教職工9人。
1954年改為宣武區第二中心國小。
1956年改為北京市第一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小。
1958年改為宣武區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小。
1963年改為北京市第二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小。
1969年改為右安門大街第一國小。
1987年改為北京市宣武區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小。
校訓:
勤奮、誠實、健康、向上。
校規:
1、服裝整潔、帶齊用具、見到師長、行禮問好。
2、專心聽講、遵守紀律、獨立作業、積極思考。
3、課下活動、遵守秩序、保護環境、安全第一。
4、集會排隊、聽從指揮、精力集中、又快又齊。
5、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節約水電、愛惜糧食。
6、路隊整齊、行進有序、戴好黃帽、按時離校。
師資力量
學校目現有教職工100人,其中本科畢業15人,大專畢業51人。在職教師中現有中學高級教師1人,國小高級教師38人,國小一級教師41人。
在未來的日子裡,學校仍將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向著一流師資力量、一流教育質量的方向發展,努力培養更多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
辦學特色
語文教學
我校在長期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優質的、具有創新意識的語文教學風貌。語文“一條龍”教學試驗在“八五”、“九五”期間,不斷發展完善,效果顯著。語文“一條龍”改革試驗,以明確培養目標的“序”為前提,以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為重點,從備課、上課,到課型結構、課程設定,及至考試內容與方法,均以“有序”為特點。力求形成教得生動有趣,學得主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全面培養語文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試驗獲北京市政府頒發的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教改試驗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過程。改革使教師轉變了觀念,樹立了全面的質量觀、科學的教學觀、學生觀,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顯著提高。
多年來,我校語文教學以學生負擔輕,基礎紮實,學習能力強而獲得家長的好評和良好的社會聲譽。在課堂上,學生敢於和善於發表不同的意見;在課外,廣泛開展各種活動。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經常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每天背一條格言,還有的背古詩,背成語;廣泛地閱讀,寫好練筆文,當“小記者”,辦報刊、剪報……已成為許多學生的課外興趣。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促進了語文能力和自學能力的發展。我校經常有學生在《作文導報》、《東方少年》等少年刊物上發表作品。歷屆“春蕾杯”作文比賽都有數十名學生獲獎。第五屆華人作文比賽中有19人獲獎,其中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
美育
宣武師範附屬第一國小是北京市美育先進單位。學校合唱團連續二十多年在市區大型比賽中獲獎,曾為電視台、電台、卡通片錄製歌曲。如《七色光之歌》的首唱就是校合唱隊錄製的。還出過二十幾盤錄音帶專集。目前,學校有十幾個藝術類興趣活動小組。1998年學校成立了民樂團,參加市區藝術節的比賽中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剛組建兩年的木琴隊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今年的區藝術節中獲得大型樂器演奏二等獎。學校舞蹈隊在參加市區藝術節比賽中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學生的美術作品曾在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書畫作品展覽中展出。學生的書畫作品多次在報刊雜誌上刊出。在2003年宣武區藝術節上,有200多人次獲獎。
學校在二十幾年的探索實踐中,形成了美育輔德育、美育促心育的教育模式。
體育
學校曾獲得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北京市體育先進單位稱號。多年來,學校一直重視體育工作,學校校長親自抓體育。學校是北京市足球傳統校,在市區比賽中多次取得好成績。學校開展的一小時體育鍛鍊豐富多彩,其中課間操經常在區比賽中獲獎;學校的自編操很有特色,其中旗操、花筋操曾作為北京電視台少兒節目的篇頭,旗操還送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交流。學校自編的扇子操曾在北京市第六屆民族運動會的開幕式表演。在工作中,學校還培養出一支業務強、愛崗敬業的體育教師隊伍。體育課教學一直在市區比賽中名列前茅,曾在北京市體育教學基本功大賽中兩次獲一等獎、在宣武區“春華杯”教學比賽中兩次獲全能一等獎。學校體育工作在實施素質教育、貫徹新課標、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心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有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實力較強的教師隊伍。有13名教師參加了北師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課程班的學習。98年學校承擔了北京市教委落實《北京市中小學生德育整體化綱要》的實驗,學校承擔了《小學生心理品質教育的研究》,並取得較好成績。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設“開心果樂園”廣播,製作播出調節、豐富學生生活的心理知識講座、考試心理輔導等專題節目;建立“開心果樂園”諮詢室,有教師做兼職心理輔導員,在溫馨的諮詢室里給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組織開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活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學校編輯出版《心友》專刊,指導心理家教工作。校內校外,為學生創設一種寬鬆和諧的教育氛圍。
現代教育技術
我校現代技術教育是開展得比較早的學校。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學校電化教育已應運而生,學校克服資金少、設備簡陋等一個個困難,逐步使電化教育為教師們認識並接受,在教師們共同努力下,學校成為北京市第一批電化教育優類校、第一批電化教育鮮花校。九十年代,被教育部確定為第一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同時學校不斷完善教學設備,逐步建起兩個學生計算機房、教師電子備課室、學生電子閱覽室、電子音像室、學校校園網、雙向閉路電視系統、教學評估系統、電視演播室。學校在實踐和發展中體會到:辦教育必須具有現代教育意識,要研究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技術相結合,與人的素質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推進學校的發展。九五期間,學校承擔的中央電教館科研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獲得市教委頒發的教育科學研究基礎教育專項獎。現在學校網站的開通,標誌著我校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又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學校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創造了物質條件。在新的世紀,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教育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未來展望
宣師一附小今後學校發展目標
形成校園數位化、管理網路化格局
校園文化氣氛向健康、優雅、文明的方向發展
學校成為學生學習的學園、生活的樂園、活動的花園。
家校聯繫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親職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江澤民同志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關心和支持,形成一種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青年一代才能茁壯成長。基於以上認識,我校在家長學校創辦之初就確定了家長學校辦學思路即:加強家長學校組織管理,探索家校互動的教育模式;創建家教氛圍,引導家長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子觀念,掌握科學的教子方法;提高家長素質,提升學校聲譽;在辦學過程中我們適應時代的要求不斷更新辦學觀念,改革辦學方法,引導家長在參與中提高;辦學質量和效果得到家長和社會有關單位的的認可,家長學校的經驗在區級進行交流,並榮獲了宣武區優秀家長學校稱號,學校關於小幼銜接經驗的專題片在中國教育電視台播出。
一、加強家長學校組織管理,探索家校互動的教育模式
在以往的家教工作中,家長往往是被動的接受教育。這只能說是形式上“結合”,教育效果並不明顯。我們認為只有建立互動的家校協同教育模式,引導家長在參與中提高家教質量,才能達到教育的實效。
我校完善家長學校組織管理機制,做到四落實、四結合、一暢通。落實市教委頒發的《家長學校教學大綱》,結合學校實際與時代要求確定教學內容與進度;落實一支穩定的家教師資隊伍,結合家教主題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培訓和進行研討;落實家長學校各種規章制度,結合家教活動定期表彰好家長,樹立好家長典型;落實家長學校研究課題計畫,結合家教過程中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通過語音電話、來訪、家教專刊《心友》及家訪等方式使家教溝通渠道暢通。通過創建家教氛圍,引導家長在教子實踐中提高家教水平。
(一)完善家長學校組織管理機制
家長學校有辦學思路、發展規劃和學期工作計畫及工作總結,並納入學校日常工作之中。學校設有校級家長委員會,每學年召開多種形式的工作會。及時傳達親職教育主題,確定家長學校工作重點,研討親職教育熱點問題,切磋親職教育經驗,組織家長學校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學校家長委員會下設年級家長委員會和班級家長委員會。
(二)建設穩定的家教師資隊伍
我校有一支穩定的家教師資隊伍。校內,學校校長以及主管德育、教學的校長主任是家長學校的專職教員,各班班主任是班級家教工作的指導者。校外,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邀請教育專家親自為家長學校授課。家教專刊《心友》是我校一位不說話的教師,定期指導家教工作。
(三)採取多種形式、結合學校實際與時代要求安排家教指導活動。
第一,學校通過家長會、家教專刊提高家長素質和指導親職教育的水平。我們以《當好孩子成長路上的導航員》——好家長教子經驗匯集的家教專刊形式,在全校家長中宣傳好家長新的教育思想,教子方法。家長在傳閱的過程中感想頗深,紛紛寫來觀後感,這種文字上的相互溝通是一般說教無法有的效果。
第二,注重對有個別需要的家長進行指導。例如,六年級的老師針對學生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實際,召開家長會,指導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應在那些方面給予關注。
第三,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的熱點問題。在落實“減負”精神時,召開部分家長的座談會,讓家長在熱烈的討論中與學校達成共識。學校宣傳新課改精神,採取了舉辦講座、請家長委員會成員來校研討為教改獻計獻策、舉辦家長開放日、把家長請進課堂等多種形式讓家長了解課改,參與課改。
第四,邀請家長和學校共同對學生進行一項常規訓練,在實踐中指導家教工作。如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帶齊學習用具的訓練時是這樣做的。老師首先向學生提出要求:當堂完成課堂作業,回家請家長看一看並請家長簽字評價,第二天交本。通過語音信箱告訴家長如何給予配合。第二天對按要求做的學生大力表揚,並以獎章作為鼓勵。通過這種家校合作的訓練方式既訓練了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又指導了家長如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提出一點,就要訓練一點,落實一點。真正做到:“提就要明確,做就要檢查,鞏固正強化”。
第五,家長角色換位產生家校互動合力。我們請家長給老師們介紹國外教育信息,家長給老師辦講座既使教師受啟發又增強了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主動性;我們請家長參加孩子的班會,和孩子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我們請家長當老師,以“鳥”為題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等等。
第六,我校成立了社區教育分會。定期到居、家委會了解家長對學校的希望,共同探討校外青少年教育問題。真正形成親職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社會教育是保證的“三結合”教育格局。
(四)探索家校互動的教育模式
學校根據親職教育指導行動主題,針對親職教育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通過家校互動的教育模式,解決家長所關心、社會所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使親職教育適應時代的要求。
在進行“熱愛大自然,做環保衛士”親職教育指導行動時,我們一方面組織學生開展環保活動,另一方面,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庭參與到環保中來,形成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的環保局面。
學校通過“語音信箱”使家長明確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那方面的教育,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環保中能做些什麼,家長可以給予怎樣的支持,調動了家長參與家教活動的積極性。家長們表示要以身示範關心環保問題,同時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配合學校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幫助孩子樹立環保意識。在學生參與收集廢報紙、易拉罐等廢棄物參加中國青少年綠色承諾行動和為北京市建造幹細胞捐獻者資源庫捐款活動中。家長是有力的支持者。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不少家長幫著孩子拎沉甸甸的廢報紙。學校以家庭為單位徵集“環保寄語”,家庭參與率達到100%,創編環保寄語幾千條。條條寄語體現了家教主題已深入全校每個家庭。這些寄語有的是學生在家長指導下完成的,有的是孩子寫好後再請家長幫助修改,還有的是家長用電腦打好孩子給配上插圖。學校將一條條寄語展示在櫥窗里,並選擇了一部分製作成提示牌鑲嵌在教學樓內、操場樹木旁,垃圾道邊或立在學校門外的養護綠地上,以此來激勵和提醒每一位同學,同時感謝學生和家長的參與。學校組織學生和家長開展種植小樹活動。同學們激動地承諾“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用我們的行動,愛護綠色;讓我們共創一個綠色的世界”。活動以後學生的熱情更高,紛紛請家長利用假日、或雙休日帶他們到郊外參加社會上的義務植樹活動。家校互動,使主題教育不僅在學校展開,還深入了家庭、社會,避免了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脫節。
現在,我校環保教育已作為永恆的教育主題。每周一,學生們將一周積攢的可回收物品交到學校資源回收筒,學校已累計向中國青少年綠色承諾行動組委會和北京市建造幹細胞捐獻者資源庫捐款2300餘元。
二、適應時代要求,引導家長樹立新型家教觀念
在探索家校互動教育模式過程中,我校注意針對家長教育觀念上存在的問題,引導家長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家教觀念,掌握科學的教子方法。教育專家進行的專題講座,使家長教子動機、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由家長式、封閉式的教育向注重全面培養孩子素質轉變。尊重孩子,關心教育的人多了,家長們說:“我要同孩子一起成長,要站在大教育觀的高度看家教,樹立平等的親子觀、科學和諧的評價觀,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要求提高親職教育水平,要求獲得指導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加強,這為學校加強家教指導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我們以此為契機,促進教育的“一體化”,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以教科研帶動教師、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改善教師和家長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家教工作中我們發現教師與家長溝通存在交往少、相互了解不足;交往方式單一,學生有問題才聯繫;教育方法不一致等問題。學校在教師中開展了師生交往、教師與家長交往的課題研究,改善了教師與家長的交往現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師在改善自身行為的同時,指導家長克服親子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又使教師與家長相互促進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家教沙龍”及家教專刊《心友》,請有經驗的家長介紹教子體會,請家長們一起暢談國內外家教的信息和方法。現在家長與孩子溝通更多採取的是談心的方式,使孩子感受到尊重;家長在家教過程中堅持以鼓勵、激勵為主的原則,根據孩子年齡、心理和個性特點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指導孩子合理安排課餘生活,為孩子健康成長。創設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心育氛圍。
三、創設教育氛圍,引導家長在參與中提高
2002年,我校在探索家校互動教育模式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提高家教水平。
(一)創設親職教育氛圍,提高家長對全面發展的認識,
根據我們的調查,家長對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辦學思路給予充分肯定,但也發現,家長對全面發展的認識有一定的偏見。我們採取請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來的方式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子觀,引導家長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有新的認知。
學校引導家長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讓家長帶著一顆童心和美好的憧憬主動參加到學校教育工作之中,發揮家長是孩子終身教師的作用。2002年“六一”兒童節,新隊員入隊儀式無論給學生還是家長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活動前,每位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入隊進行三項準備:回憶自己曾經是少先隊員時難忘的事情對孩子進行一次隊前教育;和孩子一起練習佩戴紅領巾;為孩子準備一件入隊禮物。活動中,曾經是少先隊員的家長親自為孩子授巾。活動後,家長用各種方式為孩子留下這難忘時刻的回憶;學校還將家長所寫的《我曾經是少先隊員》——致孩子的一封信編輯成家教專輯,請家長自己學習再講授給孩子。家長在學校創設的教育氛圍中,真正體會到了教育的魅力,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同時,也再一次堅定自己共產主義的信念,從而體會到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
作為北京市健康促進校,學校經常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促進活動。每次我們都要請家長參與其中。讓家長認識從小給孩子打下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對孩子發展的意義。學校每年一次召開的保護視力表彰會上,被評為愛眼小標兵的學生家長介紹了關注孩子身體健康,幫助孩子保護視力的做法,使家長不僅學到了保護孩子視力的好方法,還提高了家長對孩子用眼衛生關注的意識。
在進行小幼銜接的親職教育指導時,我們不僅給家長講明小幼過渡的重要性,還深入到學生家庭拍攝家長如何配合學校使孩子儘快適應學校要求和生活的片段,使家長直觀的學到搞好小幼銜接的做法。這一源於家長的提議使講座生動有效。
(二)引導家長在參與教學改革中提高
今年,我校參加了國家基礎課程改革的試驗研究。家長是影響課改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引導家長參與到教學改革中來。
例如,思品與生活課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老師請家長將自己工作的環境及工作的情況錄下來,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使學生身臨其境體會父母工作的辛苦,聆聽家長對自己的希望。家長在參與錄製的過程中也深有感觸地:平時我們對孩子的希望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而老師給家長留的這一“作業”引起了我們深深的思考,對孩子應寄予怎樣的希望,讓希望真正成為孩子成功的動力。
通過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家長看到新的學習方式給孩子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孩子主動的參與意識和積極的思維能力令家長感慨,“作為家長要跟上來,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長在參與中了解了教改,了解了新課程,了解了教育就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差異。認識到在親職教育中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營造充滿陽光的環境,為孩子潛能開發的重要意義。正如家長在反饋信中寫道,參加家長開放日活動,看到教師們的敬業精神,包括他們對學生的尊重與理解,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感到宣師一附小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觀摩課展示了教師精湛的教育技能,教育觀念的轉變,表明教育觀念與教育實踐基礎上架起了一座橋樑。參加這樣的活動感到激動和振奮,為自己的孩子在這樣一個蓬勃發展的學校讀書感到欣慰。
由此可見,引導家長在參與學校活動中轉變觀念,重視家庭素質教育的實踐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可行的。學校通過探索家校互動的教育模式,引導家長在參與中提高了素質,也提升了學校聲譽。我們希望家校同心,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時代,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