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頭

潮汕有一種職業,已消失多年,但從事這種職業的商人,在潮汕人遷往海外的移民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雍正至道光年間,潮汕人到海外謀生已成風氣,紅頭船也有了專門載客“過番”的新業務。《公案簿》上就有道光四年(1824)2月,紅頭船從樟林載客出發,在海上航行26天后,抵達吧城(雅加達)港口的記載。那條船上有503名搭客,加上船員共619人。這還不是條大船。另外的記載,載客多大800人以上,連船員超過1000個人。潮州人向東南亞的第一次移民,這時達到高潮。在這期間,據統計,通過“紅頭船”方式移民海外者近百萬人。
當時潮州移民多從澄海樟林出發,樟林有一種專做移民生意的商人,被稱為“客頭”,也稱“帶客”。他們對東南亞地區比較熟悉,潮州人出洋謀生多由客頭組織偷渡。已經移民海外並站穩腳跟的海外潮人,則又紛紛委託“客頭”引帶自己的眷屬和親友前往東南亞謀生。“客頭”還代辦潮州籍華僑與家鄉的函件和匯款,據說每月由“客頭”乘紅頭船帶回的僑匯多達4萬元。至1858年,紅頭船時代結束,暹羅已約有華僑150萬,其中60%是由樟林乘紅頭船到達暹羅的。
我們潮汕人,膽大心細,敢於冒險。海外鄉親發財致富的帶著傳奇色彩的故事,在潮汕本土到處流傳。“暹羅好插(撈),拐(瘸)腳也來!”有著久遠商業傳統的潮汕人,對到南洋發財,產生了強烈的期待。這種企望直接變成行動,到19世紀中期,火輪船航路一開通,本地移民如潮水一般流向南洋。1860年汕頭開埠後到1949年,又出現第二次大規模移民,這期間的移民都是無需簽證的,直接可以上岸,而移民方式是雙向的,有去有來。
1945年10月,也就是日本鬼子投降不久,我外祖父賣掉家中僅有的15畝薄田,獲得200塊“國幣”,用100塊錢買船票,在暹羅“客頭”引帶下啟程,從澄海灣頭至汕頭港搭乘火輪,投奔南洋我外老舅。漂泊25年後,在我外婆望眼欲穿中僥倖回到潮汕。我少年時常聽外祖父提到一處地方——“客頭行”,幾乎潮汕人到暹羅回潮汕的大小事都與“客頭行”有相關聯。“客頭行”應該是一種提供出入境服務的商業機構的俗稱。
1946年9月,我姑丈,時年14歲,搭乘火輪從潮陽貴嶼至汕頭港投奔暹羅他伯父,家貧,無錢購買船票,由“客頭”先墊付,經過半個月的海上顛簸,抵達曼谷。
1947年5月,我父親,時年6歲,由於那時家族的男丁都在暹羅,在曼谷的祖父委託“客頭”帶年幼的他回普寧池尾老家奉養曾祖母。那位帶父親回家鄉的“帶客”我在8歲時見過,是一位慈祥爽朗的老頭。我清楚地記得父親還跟他開玩笑:“伯,您要是不帶我回來,我現在就在曼谷發財了!”
解放後,“帶客”還存在一段時間,但由於出入境簽證手續的正規化,“客頭”就漸漸消失了。
遺憾的是,我父親當時年幼,而我姑丈現在年老,都不記得付給“帶客”的佣金是多少,我多方考證未果,懇請博學之士為我們指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