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客家地區凡是上了年紀梳盤頭髻的婦女,在腦後盤結的髮髻上,至今仍然保留著插上一支銀簪的習俗。銀簪一般都是由白銀製成,長約10厘米,中間較窄,兩頭較大,末端尖利,雕有花紋,精巧玲瓏,其形狀類似現在的“耳挖子”。以往,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婦女、經常遭受流寇、土匪或邪惡勢力)包括流氓、地痞、無賴漢等)的欺凌,為了防身自衛,便開始隨身攜帶一些短小鋒利的鐵器,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開始演變成為客家婦女插在腦後盤頭髻上的銀簪。銀簪還有其它作用:一,凡遇頭痛腦熱等疾病,客家先輩會用熟雞蛋白與銀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熱在患者身上來回擦拭,據說療效甚佳。二,婁客家姑娘要出嫁時,做娘的總要送一支銀髻用布包在一起,並再三叮囑女兒,在房事時如遇新郎出現“暴脫症”,可取銀簪向男方尾椎骨處重刺一針,便可轉危為安。三,如被毒蛇咬傷,用銀簪刺蛇傷處,撞出毒血,可防止蛇毒入心。
客家人在嶺南立穩腳跟後因所處環境山多田少,男人不得不紛紛外出謀生或讀書求仕,而家裡從“家頭教尾”(養兒育女)、“灶頭鍋尾”(操持家務)、到“針頭線尾”(縫補衣服)、“田頭地尾”(耕種土地),事無分大小、活無分輕重,都由婦女一肩挑。她們日末出而作,日入而末息,一生都在默默地無私奉獻、甚至百年歸壽後,墓碑上連個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客家婦女能夠獨立生活,因而有一定的獨立人格,但她們同客家男人一樣,也難於擺脫時代的局限。表現在她們的婚姻問題上,一方面她們的許多姐妹可以通過對唱山歌,表達愛情,與自己中意的男子締結良緣;另一方面許多地方殘留著指腹為婚、童養媳、換婚及買賣婚姻的陋習,使客家婦女成為直接的受害者,因而,有“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一說。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給狐狸滿山走”這一從一而終的清規,又使得她們對這種不幸婚姻的抱怨,客家地區就有了“哭嫁”的習俗。出嫁那天,新娘在上轎前痛哭流涕,用哀怨淒郴的山歌,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慚愧自己無以為報,表白對新夫家的種種擔憂,可憐自己不是男兒身。那帶哭的歌聲,幾乎字字是血,石頭聽了都會流淚,要不是三姑六婆的勸導恐怕送嫁的隊伍很難成行。而今,社會進步了客家婦女的婚姻與命運,都有有了時代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