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年僅二十歲的美麗姑娘羅麗塔·卡薩德,除了擁有貌美迷人的外表 之外,其作為雜誌模特女郎的職業更是令眾多同齡的女孩們艷羨不已。然而,生活對於她來說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樣美滿幸福,她與作家父親的微妙關係幾乎令她改變了對人生的一切觀點。她美麗、她光鮮、她嫉妒甚至仇恨年輕的繼母……全因她父親一人。一個生活充滿“怪異”的女孩就這樣迫切地需要著父親的感情,就這樣“個性”的生活著,哪管是父親能“看”她一眼。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讓-皮埃爾·巴克里 | Étienne Cassard | |
阿涅絲·夏薇依 | Sylvia Millet | |
伯納德·布蘭卡恩 | Village Cafe Waiter | |
傑基·貝約爾 | L'ami devant les Bains (uncredited) | |
瑪麗露·貝里 | Lolita Cassard | |
Laurent Grévill | Pierre Millet | |
Virginie Desarnauts | Karine Cassard | |
Keine Bouhiza | Sébastien | |
Grégoire Oestermann | Vincent | |
Serge Riaboukine | Félix | |
Michèle Moretti | Édith | |
Jean-Pierre Lazzerini | Taxi Driver | |
Jacques Boko | Bouncer | |
Yves Verhoeven | Onlooker #1 | |
Samir Guesmi | Onlooker #2 | |
Bob Zaremba | Guy Seen Everywhere | |
Roberte Kiehl | Conservatoire Pianist | |
Jean-Baptiste Blanc | Conservatoire Singer | |
Emma Beziaud | Louna | |
朱利安·鮑姆加特納 | Mathieu | |
Zelie Berger | Mathieu's Girlfriend | |
Dimitri Rataud | Doctor | |
Camille Dereux | Pretty Singer | |
Henri Boyer | Pierre and Sylvia's Pianist | |
Guillaume Huet | Nicolas | |
Olivia Lancelot | Painter | |
Elodie Clairin | Etienne's Waitress | |
Elodie Clairin | Etienne's Waitress | |
Olivier Claverie | Mr. Tessier | |
Sebastien Andrieu | Young Man Who Looks at Sylvia | |
Marie Sarrasin | Young Girl Mathieu Kisses | |
Antonia Cornin-Navarro | Guardian | |
Philippe Tran | Edith and Sylvia's Waiter | |
Erick Desmarestz | New Teacher (as Erick Desmaretz) | |
Didier Brice | New Teacher's Assistant | |
Olivier Doran | François Galland | |
Catherine Morin | Tastycat Actress | |
Alain Debruyne | Usher | |
André Crudo | Le photographe des Bains (uncredited) | |
Vincent Bowen | -- | |
Emilie Lafarge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Jean-Philippe Andraca、Christian Bérard |
導演 | 阿涅絲·夏薇依 |
副導演(助理) | Antoine Garceau、Ludovic Giraud、Raphaëlle Piani |
編劇 | 讓-皮埃爾·巴克里、阿涅絲·夏薇依 |
攝影 | Stéphane Fontaine |
配樂 | Philippe Rombi |
剪輯 | François Gédigier |
選角導演 | Brigitte Moidon |
藝術指導 | Olivier Jacquet |
服裝設計 | Jackie Budin |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夏薇伊和巴克利這對法國編劇夫妻檔憑藉本片再次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他們還參與了演出。幾位主角似乎都在找尋自我的存在,正如典型的法國戲,繁複的關係和思想用很多的對白來交代。女主角取名洛麗塔似乎有自嘲的意味,這個“洛麗塔”非但不能贏得“父親”的青睞,反而被他搶走了風頭。該角色介於“可憐”和“可愛”之間,最大的遺憾是刻畫得較為膚淺。
該片為演員出身的安奈斯·亞尤作為導演的第二部作品。她的導演處女作,愛情喜劇片《遇見百分百的巧合愛情》(The Taste of Others)是2000年法國最賣座影片的第二名,還曾獲得當年的法國愷撒獎“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這部影片的成功使安奈斯一躍成為了名揚法蘭西的才女導演。在拍攝這部《看著我》時已經充分表現出了這位初涉“導壇”的中青年導演的功力已經得到了更長足的進步,首先在選材上可謂充分顯示了作為歐洲影壇獨具的電影風格,通過電影這種奇異的藝術(安奈斯這樣稱呼之),將生活於紛繁世上的人們的種種平凡、細膩且頗據代表性的情感生活示人。
與此同時,對“人生”這個莫大而又充滿無窮韻味的話題再一次以非常別致的角度提出,頗令人回味: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浩瀚的人生大舞台上,一個勢單力孤的個體,如何確定自己的正確位置,如何把握自己的前進方向並能真正做到把握自己?這樣的問題似乎困擾著所有人。而影片採用父親與女兒以及中年父親與其女友之間等這樣的社會關係展開故事,將人與人如何交往以及這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展現出來。一個人如何看待和對待他人對他的各種言語、對待甚至是壓制等等。然而,面對這樣的問題,很多人都會選擇躲避或是忍讓,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應有的應對甚至是反抗寥寥可數。導演安奈斯也是對這一問題持驚訝態度而決定將之搬上大銀幕的。就像她在談到影片劇本所說的:“假如一個人連向自己父親說‘不’的勇氣都沒有,那么他將很難對自己的老闆、經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別的什麼人說出這個字了。”另外,對於生命中一些外物的追求,如事業、感情等,更能體現這個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方向與定位。對於這一點的探討,導演也同樣採用了相近的手法和題材。
電影講述了一個類似“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故事。人們常常十分清楚該做什麼,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時候;而當他們自己面對的時候,卻總是無法處理明了,即使問題原本很簡單。
阿涅絲·夏薇依,法國著名女編劇、女演員,同時也是兩部電影的導演。她和讓-皮埃爾-巴克里(Jean-Pierre Bacri)夫妻搭檔時下被譽為法國最具才華的編劇組合。1993年,他們為大師導演阿倫雷乃編寫的《吸菸/不吸菸》(Smoking/No Smoking),拿下柏林銀熊獎及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與導演獎。1998年雷乃與他們再次合作了娛樂性十足的音樂電影《法國香頌DiDaDi》(On Connait La Chanson),法國票房驚人,並獲得了凱撒獎最佳影片。作為導演,阿涅斯自編自導的《遇見百分之百的巧合愛情》讓她第四度拿下凱撒最佳劇本獎和最佳女配角,同時還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細節) |
法國 | 2004年5月16日 | (坎城電影節) |
日本 | 2004年6月19日 | (法國電影節) |
英國 | 2004年7月10日 | (劍橋電影節) |
丹麥 | 2004年8月21日 | (哥本哈根國際電影節) |
比利時 | 2004年9月22日 | |
法國 | 2004年9月22日 | |
美國 | 2004年10月1日 | (紐約電影節) |
加拿大 | 2004年10月8日 |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
奧地利 | 2004年10月15日 | (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
波蘭 | 2004年10月17日 | (華沙電影節) |
波蘭 | 2004年10月22日 | |
義大利 | 2004年10月29日 | |
日本 | 2004年10月30日 | |
西班牙 | 2004年11月5日 | |
英國 | 2004年11月5日 | |
新加坡 | 2004年11月7日 | (法國電影節) |
荷蘭 | 2004年11月11日 | |
葡萄牙 | 2004年11月11日 | |
丹麥 | 2004年11月12日 | |
德國 | 2004年11月18日 | |
芬蘭 | 2004年11月19日 | |
新加坡 | 2004年12月2日 | (有限) |
以色列 | 2004年12月16日 | |
瑞士 | 2004年12月16日 | (德語區) |
奧地利 | 2004年12月23日 | |
韓國 | 2004年12月24日 | |
瑞典 | 2005年1月7日 | |
阿根廷 | 2005年2月8日 | (布宜諾斯艾利斯)(首演) |
澳大利亞 | 2005年3月24日 | |
香港 | 2005年3月30日 | (香港國際電影節) |
阿根廷吧 | 2005年3月31日 | |
巴西 | 2005年4月1日 | (有限) |
美國 | 2005年4月1日 | (紐約) |
美國 | 2005年4月1日 | (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
匈牙利 | 2005年4月28日 | |
希臘 | 2005年4月29日 | |
冰島 | 2006年6月8日 | (首映) |
墨西哥 | 2006年6月23日 |
主創單位
製作公司 | LesFilmsA4[法國] |
Canal+[法國] | |
EyescreenS.r.l.[義大利] | |
France2Cinéma[法國] | |
StudioCanal[法國] | |
發行公司 | MarsDistribution[法國] |
A-FilmDistribution[荷蘭] | |
AlfaFilms[阿根廷] | |
ArgentinaVideoHome(AVH)[阿根廷] | |
Cathay-KerisFilmsPte.Ltd.[新加坡] | |
DendyFilms[澳大利亞] | |
FestiveFilms[新加坡] | |
Filmladen[奧地利] | |
FreneticFilms[瑞士] | |
GAGACommunications[日本] | |
LuckyRed[義大利] | |
OrlandoFilmsLtd.[以色列] | |
ParamountHomeEntertainment[德國] | |
ProkinoFilmverleih[德國] | |
索尼經典[美國]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獲獎結果 | |
2005年 | 第57屆坎城電影節(2004 |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 | 阿涅絲·夏薇依 | 提名 |
讓-皮埃爾·巴克里 | ||||
主競賽單元 最佳編劇 | 讓-皮埃爾·巴克里 | 獲獎 | ||
阿涅絲·夏薇依 | ||||
第17屆歐洲電影獎(2004) | 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 | 阿涅絲·夏薇依 | 獲獎 | |
讓-皮埃爾·巴克里 | ||||
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 | 阿涅絲·夏薇依 | 提名 | ||
2005年 | 第30屆法國凱撒獎 | 凱撒獎-最佳新人女演員 | 瑪麗露·貝里 | 提名 |
凱撒獎-最佳劇本(原創或改編) | 阿涅絲·夏薇依 | 提名 | ||
讓-皮埃爾·巴克里 |
獲獎記錄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對於人的真正了解並不僅僅存在於外表、名聲,以及想像和聽說,而是要慢慢的接觸之後,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和看清。
從最開始的女主角Lolita戴著耳機在計程車里,背景音樂便是耳機里傳出來的義大利美聲,就已經給人一種距離感,就已經讓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喜歡和別人交流,甚至有點自閉的女生。但其是看到最後,我才明白,她並不是不想和別人交流,她只是並不知道要怎么去交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有一個很有名望,並且完全忽略了她的存在的作家父親。身邊接近她的人,全都是因為她的父親,唯有Sebastien只把她當成一個自己喜歡的普通女孩來看。
其實整個故事並不難懂,導演只是想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了解,很難,但也很簡單。
故事的結尾,Lolita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或多或少有了進展,Lolita也明白了Sebastien是真心的喜歡自己,而與此同時,Slyvia也看到了真是的Etienne和Pierre,這也是她選擇離開的原因,因為她發現這些人已經和最開始自己以為了解的人不一樣了。而我認為,Slyvia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了解過任何人,因為這些人從未變過,他們原本就是那個模樣,只是她不知道而已。
剛看完電影的那一瞬間,我並不理解結束的時候,為什麼Slyvia會把音樂放的那么大聲,她是想告訴所有人她的情緒和她的離開嗎?但是後來,老師告訴我,那是因為Lolita的父親從沒有聽過Lolita唱歌,於是她把聲音放的很大,潛台詞便是:“好,既然你沒認真聽過,那么現在聽吧!”
但我始終覺得,這個結尾並不是那么簡單的。或多或少,她有她的“憤怒”在裡面,畢竟,她是一個情緒表現的很明顯的人。
結束了電影以後,忽然覺得很疲憊,覺得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真的很複雜,這是一種無法理解,也無法解釋的複雜情緒。我們的身邊,每天都有人來了又走了,有人走了又來了,一些人走了,另一些人又來了,而那些一直在你身邊的又有多少?那些一直在你身邊的人中從未改變過的又有多少?而這些,又會不會讓我們覺得疲憊?
法國電影永遠是這樣的調子,好像沒什麼故事,好像沒什麼基調,就是簡簡單單的生活化,我們以為它什麼都沒講,但又覺得,它其實什麼都講了。
正如那句永遠的經典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法國電影就是這樣,每個人從電影中得到的和感受到的東西都不一樣,而這,也正是法國式電影的樂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