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識 | |||||
拼音: | |||||
解釋: | 1.明確的見識;主見。 |
相關詞條
-
八識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 -
識陰
於識還元“識”,八識。 圓虛無心“圓”,圓明。 生覺圓明“生”,生於。
一、識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二、識陰盡相(定中末相) 三、識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 -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譯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 -
末那識
“末那識”佛學用語,有情之心識共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末那識”與前六識不同,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
在輪迴 丁福保佛 具體解釋 常見辭彙 中華佛教 -
第七識
末那識,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詞義信息 思量能變 起名原因 -
陰識
陰識(?—59年),字次伯。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人。光烈皇后陰麗華的異母兄。最初隨劉縯起兵反王莽,任校尉、偏將軍,隨從包圍宛城,又另外攻下五縣。更...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家族成員 史書記載 藝術形象 -
九識
【九識】 [出宗鏡錄] 識以了別為義。謂能照了分別一切諸法故也。一眼識謂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是能見者。名為眼識。二耳識謂耳與...
簡介 典故 現實意義 延伸 -
九識義
九識義,是將識分作九種之義。
簡述 相關條目 -
蘇定方
蘇烈,字定方,生於公元592年,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始平(今陝西興平以南)。歷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將、左衛中郎將、左驍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之職,...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點評 後世地位 逸聞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