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一九四九年夏,中共廈門大學地下黨同意柯棟樑先生的建議,
指派他帶領一批廈大同學接辦南星中學漳里分校,並以此為據點在官橋、大盈、水頭一帶開展地下革命工作。接辦學校後校名暫時不變,人事、經濟、校址完全獨立。接辦時,條件極為困難。然而,全體老師在黨的領導下,精神振奮,於一九四九年七月舉辦學生暑假補習班。官橋解放初期,社會秩序極不安定,師生們克服重重困難如期於一九四九年九月初開學。
學校工作步入正軌後,柯棟樑先生立即著手進行校董事會的籌建工作,經多方努力,得到黨和政府及各方人士的支持,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在曾莊錦江國小召開近百人的籌備會,成立以區長張尚楚為董事長的五星中學首屆董事會,會議決定學校改名為“五星中學”,校址定在後曾莊鋪(現址)。並著手辦理學校的立案工作。
董事會成立後,柯棟樑先生返廈門任職,校務先後委託顏聯峭先生、林都來先生代理。全校師生員工經兩年的艱苦奮鬥,學校工作全面取得優異的成績。五○年、五一年的升學考試名列晉江專區前茅,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學校榮獲南安縣人民政府批准立案,定名為“五星中學”,任命林書銘先生為校長。
五星中學立案後,在區黨政的領導下,成立以李德道為主席的千人董事會,校方配合董事會,積極籌建新校舍,提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物獻物”的口號,發動華僑和官橋各界人士捐款2萬元左右,並鼓勵各村民眾獻料獻工。一九五二年初,新校舍破土動工,王振標老師負責新校舍的基建工作,任勞任怨、起早摸黑,使這艱難的工程能順利進行。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就建成“漳里堂”、廚房各一座,教室13間。一九五二年九月一日,五星中學從漳里村遷至新校舍上課。
發展沿革
一九五二年秋,五星中學獲準增辦高中,成為南安縣四所完中校之一。學生數由300名增至700多名,由6個班增至13個班級。
為了加強黨對學校的領導,從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文革”前,上級先後派幹部來學校,充實學校的領導力量,有力地貫徹了黨的教育方針,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風,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教學質量迅速提高。一九五五年,首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0%。五八年高中畢業生升學率則上升至95%。六○年高考100%錄取。當年,學校被評為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黨支部副書記李兆生同志代表學校赴北京,光榮出席全國群英會。
一九六六年開始,學校受到“文革”的嚴重衝擊,停辦三年。一九六九年複課,分散辦學,下放到大隊由貧下中農管理。一九七二年,全公社的高中收歸五星中學辦班。學校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逐步重視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教育。粉碎“四人幫”後,撥亂反正,學校重新走上正常教學軌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柯棟樑先生同官橋有關人士共商恢復學校董事會的工作並任董事長。一貫關心並以辦好五星中學為已任的呂振萬先生,極力支持董事會的工作,親自出任校董事會名譽董事長。先後捐獻三百多萬元為五星中學設立呂振萬教育基金,建造呂振萬大禮堂、呂振萬樓等,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帶動海內外鄉親為辦好五星中學出錢出力。校董事會先後聯繫旅菲鄉賢著名實業家鄭龍溪先生,香港著名實業家林樹哲先生,旅港校友余新河先生和蔡競雄先生及海內外熱心教育事業人士,支持五星中學辦學,取得了顯著效果。廣大校友一往情深,自一九八二年以來,成立了五星中學交友總會,在菲律賓、香港、北京、福州、廈門和泉州等地先後成立校友會。他們為母校的振興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九九七年至今,全國政協委員林樹哲先生任第五屆常務副董事長及第六屆董事長,為五星中學盡心盡力,帶頭捐資興建木森樓、秀蓮樓,又向多方人士勸募資金興建南豐實驗樓、梁秀京紀念樓、學生宿余樓、食堂各一座。為五星中學爭取二級、一級達標創造了條件。五星中學進入一個嶄新階段。一九九七年學校被評為“南安市文明學校”。九八年被省教育廳正式確認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三級達標學校”。
一九八九年至二○○二年,學校田徑運動會13次取得“南安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完中甲組第一名,同時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大量體育人才。學校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
近三年來,學校從嚴從實、勤教勤學,全體師生團結一致,拼搏創新。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和以林樹哲先生為代表的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及各界朋友關心幫助下,五星中學又於二○○三年七月被省教育廳正式確認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二級達標學校”而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二○○三年九月,高三年學生葉長流同學參加“全國高中物理競賽”榮獲福建省賽區二等獎,十月參加“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奪得福建省賽區一等獎。二○○四年三月,學校高分通過“泉州市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學校”督評。
五星中學毗鄰五峰山脈,人傑地靈;位於中國糧食城----官橋鎮內,交通發達。現有校園面積103畝,建築面積28278平方米;45個班級,師生2500多人。
五星中學經歷了五十五年的滄桑,人文薈萃、英傑輩出,是南安的育才搖籃,桃李芬芳,花繁果碩。今年學校將完成校園全面綠化,硬化和美化工作,逐步建設具有“南益特色,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教育教學質量在原有的基礎上將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