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帽[官吏的制帽]

官帽[官吏的制帽]
官帽[官吏的制帽]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官帽還指一種核桃,文玩核桃還有獅子頭,宮帽,雞心。

基本信息

官帽簡介

影視劇中的明代官帽 影視劇中的明代官帽

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官帽以竹絲作胎,真青縐紗蒙之,自奉御至太監皆戴之。” 明楊基《寄題水西草堂》詩:“烏紗官帽半籠頭,紫竹漁竿長在手。”

官帽還指一種核桃,文玩核桃還有獅子頭,宮帽,雞心。

歷史沿革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鹹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製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明制烏紗帽常服 明制烏紗帽常服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隻帽翅,這兩隻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隻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吉服冠,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

文玩核桃

官帽--文玩核桃 官帽--文玩核桃

官帽,文玩核桃的一種。

1、邊的形狀:帽類的核桃的邊一般來說都比較大,且比較薄。官帽核桃的邊從正面看比較“瘦、窄”,從尖的部位向下的坡度較大,向下的趨勢較明顯。

2、邊與高度的比例:官帽核桃的邊寬比高度要小。

一般說到的“四大名核”就是麻核桃(即“文玩核桃”)。主要品種有:獅子頭、虎頭、官帽、公子帽、雞心、羅漢頭等等。其產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天津、山西和北京的部分山區。由於其從個、色、形、質等方面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標準,而且由於野生核桃產量的稀少,古往今來,就成為了人們爭相追逐和收藏的對象。當然市場價格自然不低,一般在十幾元至幾千元不等,有的高達幾萬、甚至十幾萬元。而且由於野生樹種的減少,品種好的麻核桃的價格每年還在不斷的飛速提高,這樣也就更加成為人們收藏、增值、把玩的玩意兒里新的熱點。

文玩核桃在用來當做把玩之物的同時,還通過民間藝人的雕刻,成為備受玩家青睞的藝術珍品,藝人們就是在小小的核桃上雕刻出各種動物,人物的形象、圖案,寄託美好的寓意,表達人們對未來的期盼和嚮往.在中國古代人們把桃木稱作“仙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驅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這等神力,根植於古人認定桃樹為百鬼所懼的神秘觀念。由此“核桃”也被賦予了這樣的神秘魔力,人們手中時常把握具有神秘力量的核桃,就能吉祥、免災。 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都是桃核,明代以後到了清乾隆年間才出現了用橄欖核和核桃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例如廣為人們熟知的《核舟記》)。明代的麻核桃雕刻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小小核桃雕作為一種時尚品,走進達官顯貴的生活中,一方面可以玩賞,另一方面也成為一種富貴的象徵。 核桃多為人們把玩之物,或者收藏.因其特殊材質和工藝,升值空間不可低估.在玩核桃的圈子裡有一句口頭禪“不雕不貴,一雕翻倍”。

可能很多人對核桃都不太了解,尤其是麻核桃(例如官帽)質地堅硬,表面花紋變化無常,中間空心,而且它的橫截面有許多不規則的空眼,文玩核桃雕刻在世界範圍內都屬冷門.它不同於其它雕刻、繪畫、木雕可以隨心所欲進行創作,核桃雕刻是一種在小不盈寸的特殊材料上,巧借自然,進行具象雕塑的藝術,講究的“毫釐之間,集大千世界之妙”。此外核桃雕刻選材也很重要,有時為了找到一顆和自己構思形狀差不多的核桃,要找上幾個麻袋的核桃才能挑選出來.所以這小小核桃雕刻確實顯示出了中華民族傳承已久的民間工藝技法.每件核桃工藝品都是雕刻家的心血凝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