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艾鎮

宗艾鎮,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全鎮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13000人。農業特色產業以仁用杏和旱垣西瓜、掃帚為主。

基本信息

簡介

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宗艾鎮位於壽陽縣城北部雙鳳山腳下,距縣城十三公里。明末清初,是晉東聞名的商業活動的重要商業集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晉中旱碼頭之稱。全鎮面積68平方公里,耕地43184畝,轄8個行政村,共有人口13000人,耕地面積36043畝,20個村民小組,4019戶,農業人口11574人。鎮內交通便利,榆盂、峪盂公路、石太客運高速鐵路穿境而過。煤炭、石料等礦藏豐富,年發運原煤300萬噸的鐵路專運線已投入運營。境內有年工業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5戶,年產原煤100萬噸、洗精煤120萬噸、民用鍋爐6萬台、耐火材料5萬噸、禮花30萬標箱。
鎮內煤炭、石料資源豐富.農業特色產業以仁用杏和旱垣西瓜、掃帚為主。宗艾養殖業發展較快,是全縣重要的養殖基地之一。

經濟狀況

近幾年來,全鎮農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仁用杏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桂果面積6000畝。蔬菜、西瓜等比較優勢產業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實施“大開放、大引進、大發展”戰略收效明顯。二00六年,全鎮新上企業和技改項目概算總投資50082萬元,當年完成184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60元,工商稅收實現2100萬元。硬化路、自來水、有線電視基本實現“戶戶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得到省、市充分肯定,連續兩年接受了省委常委、省政法委書記杜玉林同志的視察。
目前,宗艾鎮已全面啟動新農村建設,完成了鎮總體規劃(2005——2020),兩大工業園區已入駐企業8戶,依託豐富的仁用杏資源新辦的雙鳳山莊食品有限公司即將正式生產。我們將以寬鬆的環境、一流的服務,熱忱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來宗艾投資置業,成就事業。

下轄村莊

下轄:東蔚家莊村、西蔚家莊村、范村、尖山村、下洲村、溝東村、任家店村、桑窪村、溝西村、尚家寨村、小河溝村、羊頭寨村、黃甲坡村、寨東村、寨北村、周家垴村、宗艾村、河底村、東光村、索馬村等。

歷史文化

宗艾鎮歷史文化悠久豐富,據史料記載,宗艾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明代時即設鎮建制,當地有先有宗艾鎮,後有壽陽城的傳說。
《壽陽縣誌》稱:“宗艾,唐以前稱馬蓮村,後稱五槐樹,以後改名宗艾”。宗艾民間傳說,宗艾從漢代始,先後叫艾蒿嘴、馬蓮渠、五槐樹、上艾、宗艾,五個村名都有較為詳細的來歷故事。早先居民均在不同年代從各百遷徙而來,僅鎮政府所在地宗艾村3000口人就有107個姓氏,源於9省77縣。
宗艾曾是明清兩代晉商東去太行、北進冀蒙人、西連太原,陝西的必經之地。是明清時期遠近聞名的商業重鎮,素有“早碼頭”之稱。據宗艾村現存“龍口”石門碑刻記載,清乾隆、嘉慶年間,宗艾街市已具規模。由其是自道光元年(1821年),經同治、光緒及至民國10年(1921年)的100年裡,宗艾不僅是壽陽的商業中心,而且是晉中、晉北的物流商城,並且在燕(京)南塞北、天津、漢口等地還設有貨棧。宗艾街市72行無奇不有,較大商號已逾百家。包括錢行24家,放帳鋪7家,糧行8家,花布行24家,六陳行24家,糖紙顏料行24家,當行3家,京廣雜貨行7家,藥店有8家,駱駝騾馬店10家,飯鋪7家等。至晚清。字號已發展到300多家(包括外地)。僅壽陽首富宗艾張業世就有字號28家。據光緒19年前重修瑞祥寺、聖母行宮等石核殘片記載:屢年120家大商號捐銀12622兩。宗艾商號多為批零兼營。生意北面做到綏遠、包頭;東面做到獲鹿、石家莊、天津;東北做到赤峰、鐵嶺;南面做到晉南、漢口。並在清代中葉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100多年中,形成了宗艾商業獨創和利用的一種信用貨幣——克錢,對壽陽商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百年的滄桑歲月,由於宗艾人的誠信經營,運籌有方,在對外交易中,形成了一股財團勢力,被人稱為“宗艾商幫”。長期的經商實踐,“艾幫”積累了豐富經驗、商業作用和市場競爭實力。比如到天津買貨的時,賣主要價,“艾幫”敢於遞價,加之交易量大,且恪守信用,取得天津商人的尊敬,在天津市場上取得了一定地位。在天津碼頭進貨,也往往是“艾幫”到場方才開價。在與太谷商號的競爭中,也終歸“艾幫”獲勝。晉商故里的平遙、祁縣商號,也每年到宗艾兜攬匯兌生意。
艾商發達,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清末民國初期,壽陽出現了張、祈、李、孟、郝、聶、趙、王、閆十大富戶,其中宗艾就有 戶。這些富戶在代代繼承經商貿易的同時,在宗艾這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精美建築。除宗艾鎮河底、尖山、下洲、羊頭寨、范村、索馬、寨東、尚家寨等村組散布著眾多古建築外,塔寺、閣、廟與街巷、店鋪、宅院、龍口等天人合一的大量古建築集中在宗艾村60公頃的土地上,這在壽陽也是首屈一指。
據宗艾村70歲以上老人回憶,舊時的宗艾,上了“四賢坡”便可一眼望到宗艾村東南側高點上的魁星塔,亦稱文昌閣。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元代,原為石結構三樓,後因戰火燒毀,改為磚石結構。宗艾村外為財神廟、文昌廟,分別與主幹街道和魁星塔相對應;南閣與北閣對應,自東北至西南約三里許,洞頂建玉皇宮、耳樓、;北門洞頂為真武廟、鐘樓等。村南建有觀音廟、龍王廟;村西建有馬王廟;村東北建有老爺廟;村東建有呂祖廟;各街巷叉口建有五道廟,每座廟前栽松植柳,廟內青碑塑像,煞是風雅。
進入東閣,便是便是肅穆壯觀的瑞祥寺。1947年11月3日劉胡蘭式的女英雄尹靈芝在此英勇就義。攀上數十米長的護欄下坡進入寺內,依次為天王殿(山門)、佛殿(穿堂殿)、大雄寶殿、東西偏殿、垛殿(聖賢廟);在東西偏遠尚建有白衣庵、善人居、廂房等;各個殿內佛山、佛像古樸逼真,壁畫故事千姿百態;山門兩旁為鐘樓二樓;門前石階下樹有一對攀龍附鳳數十米高的鐵旗桿,金鳳凰立於銀盆斗上隨風轉動,此為上寺。
下寺為聖母行宮:大、小樂樓(戲台),在清宮兩側有大王廟、碑亭,東側為觀樓。在清宮前的石坡兩旁又是一對規模造型與鐵旗桿別無二致的柏木旗桿。清宮與戲台間呈自北向南傾斜狀,諸多大槐樹對稱、有序地長在戲場兩側,樹枝交相搭界,猶若天然神棚。小樂樓與清宮斜對,與天王殿正對,打開山門恰與佛殿、大雄寶殿對峙,奇妙的是整個東樓造型獨特,上下左右通體為青石雕建,純無一釘一木。整個瑞祥寺建築布局嚴整,結構精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插飛挑脊,五脊六獸,琉璃構件,紅橙黃綠,色彩富麗,挑檐八角吊掛風鈴,寺內松柏常青,香火不斷。據說戰爭年代,寺內曾住過一個團。
站在村東北高處,可望全村大貌,宗艾不僅從東到西在長達二里之餘的街市上繁花似錦,而且在東西南北中的側街上也是店鋪毗鄰,且分段建有麻河池,主街似龍行,側街像龍爪,彎弓有致,首尾兆吉,古人多涵蓄水源,宣池地氣,在街東、中、西建有五處大麻河池,池邊垂柳輝映。西麻河(小西湖)以玉帶橋相隔為龍眼,龍口以條塊巨石築門,且與排洪石坡為槽,每逢雨後過水,村民皆去龍口看景(瀑布)。古時有君對此嘆曰:“頭擺西北尾甩南/五六麻池映天藍/若遇下雨水滿街/龍口吐霧浪滔天”。
村內現存有不同時期,不同階層建築的民居豪宅。宗艾村的民居幾乎都是由一組組四方的線條組成。所有的建築又都是眼一條看不見的中軸線對稱鋪展開來的。據查證,宗艾舊時超過1000平方米的院落就有七、八座。建在村中心的趙氏大院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而村東關的張氏一族,建築占地面積近30畝,現保存完好的二集堂原為晉商“宗艾幫”首富張曰士所建,三進大院有正廳五間、過廳五間、配房十六間、冊院十五間,建築面積上千平方米,典型的“五脊六獸、懷中攬月”傳統建築格調,宅間院深,磚用柏木刻,精美絕倫,鏤空勾欄,實屬罕見。建於清鹹豐年間的照壁尚有時任內閣大學士祈雋藻所提的“英聲茂實”四字,為古代建築之精品。村內走街串巷,現時隨處可見高大氣派的民居門臉,大門頂部書寫著“松竹茂”“德聖賢”等各式磚雕文字,既包含著多種寓意又顯現出商家文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