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忠信

宓忠信(生卒年待考),孔門弟子宓子賤(古書也稱宓不齊、伏子賤)四十九世孫,宓姓南遷之始祖。在南宋高宗(1107年—1187年)官至御史中丞(朝廷中掌管執憲奉法、糾察百僚的大臣),於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從河南隨駕南渡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後“因疏和議之非,為權臣所忌,遂罷職歸老剡溪何村榧峰”,譜尊之為內紀始祖。之後,南方宓姓逐漸發展,後世獲功名者頗多,在江南的江浙一帶形成望族。

宓忠信,孔門弟子宓子賤四十九世孫,宓姓南遷之始祖。祖籍一說山西,一說山東。官至南宋高宗朝廷御史中丞(朝廷中掌管執憲奉法、糾察百僚的大臣)。宓忠信娶剡溪鄭廷器女,七傳至熺,南宋嘉定間徙游謝鄉上宅,熺再六傳曰子由,元明之際再徙邑之南渡。之後,南方宓姓逐漸發展,後世獲功名者頗多,在江南和江浙一帶形成望族。

人物生平及其所處歷史時代之影響

據宓氏宗譜[三卷,嵊縣版,(清)宓芳洲主修]及有關資料記載,孔門弟子宓子賤四十九世孫——宓忠信,於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隨駕從河南南渡至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官至南宋高宗(1107年—1187年)御史中丞,之後因事變故,再遷居到浙江紹興府嵊縣剡溪一帶。據記載:宓忠信在南宋高宗時官至御史中丞,“因疏和議之非,為權臣所忌,遂罷職歸老剡溪何村榧峰下。”就是說當年宓忠信身為朝廷中掌管執憲奉法、糾察百僚的御史中丞大臣,因主張抗金而不贊同“宋金和議”,在彈劾上疏和朝議而生是非,為當時朝中的“和議派”奸臣和當權者所憎恨,被解除了職務,後擇徙於紹興府嵊縣剡溪何村而居。

關於當時的“宋金和議”事件以及南宋高宗時所處的這段歷史風雲及其對個人命運之重大影響,與宓忠信同是隨宋室南遷到臨安並同為南宋高宗時期朝廷官員的一位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岳飛(1103年—1142年)之遭遇便可見一斑,史記上也有詳細記述。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北宋國都汴京(又稱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就此滅亡,史稱“靖康之恥”。“靖康之恥”,無疑是漢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也給當時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更是大宋這個王朝的百年國恥!靖康之變導致北宋滅亡和宋室南遷,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怒髮衝冠》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趙構雖起用了抗戰派名臣李綱為左相,但仍舊對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等人頗為器重。然而高宗、黃、汪等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壓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堅決主張抗金的李綱被罷相,繼而張所也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遭貶謫發配嶺南,最終死於貶途。1129年秋,金軍又兵分多路向南進犯。完顏撻懶(漢名昌)領軍進攻淮南,完顏兀朮(漢名宗弼)則領軍直接進攻江南,直搗趙構所在的臨安(杭州),只圖一舉滅亡南宋,占領整個宋朝領土。1134年(紹興四年),岳飛擊敗金與偽齊聯軍,收復襄陽六郡(襄陽府、郢、隨、唐、鄧州、信陽軍)的勝利,震動了宋廷。然而,1137年(紹興七年),宋金對立形勢又發生重大變化。金太宗死後,完顏亶繼承帝位,完顏撻懶一派開始掌權。金趁劉豫借酈瓊叛降出兵攻宋之機,將劉豫抓獲,正式取消存在了八年的偽齊政權,並向南宋朝廷呼籲和談,條件是歸還黃河以南故宋地,並放還高宗生母韋氏,歸還已死的徽宗的梓宮。1138年(紹興八年)十一月,金朝廷派出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十二月廿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並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1140年,金國的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完顏兀朮逃出開封。然而,南宋高宗為“屈己求和”,卻進一步重用宰相秦檜及其和議派黨羽。韓世忠、岳飛對“宋金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宋高宗不聽,反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由於出兵抗金無望,岳飛曾再三懇請朝廷解除其軍職,願歸田而居,但宋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為由不許。1141年(紹興十一年),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南宋朝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抗金將領和反對宋金議和的一些朝中大臣,尤其是直指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韓世忠等人。完顏兀朮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在“宋金和議”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當時,南宋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彥猷,以岳飛為無罪與朝廷竭力爭議,均遭罷官處分;布衣劉允升上書為岳飛申冤,也被下大理寺處死。已賦閒的韓世忠,因岳飛入獄之事質問秦檜,秦檜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1年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紹興和議”達成:由宋向金稱臣,將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並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和議雖已達成,但岳飛始終未能被釋放。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時年39歲。岳飛的死訊傳出,百姓們都為之哭泣。而訊息傳到金國,金國大臣們為此酌酒慶賀,並說:“和議自此堅矣!”之後,直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他反對南宋朝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時期勇於向金軍發起大規模進攻戰役的著名統帥和抗金民族英雄。

同樣,因受“宋金和議”事件牽連而被罷官的這位南宋朝廷御史中丞——宓忠信,他便遷居到紹興府嵊縣剡溪何村的地方,帶著一家人安居下來,從而開啟南遷宓氏之新基業,被宓氏後人尊為南遷始祖。他取家族的堂號為“琴治堂”,此堂號與“鳴琴堂”意思一樣,皆頌老祖宗宓不齊(宓子賤、伏子賤)的“鳴琴而治”。

剡溪,在現今的浙江省嵊州市(古時稱剡縣、剡中)。剡溪境內,溪水佳麗,又多名山,自古以來就是名士隱居的地方,尤其秀美的山水風光和獨特的人文底蘊,贏得歷代眾多文人墨客對剡溪留戀忘返,留下許多名詩佳句。山水詩人謝靈運寄情山水,當年即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詩句。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也早就對剡溪抒寫了“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的詩句,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里更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之名句,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唐詩之路。

當年,宓忠信所定居的紹興府嵊縣剡溪何村,座落於今嵊州市東北部邊緣,四明山主峰北面,東與餘姚市交界,地處嵊州市三江街道下王鎮東南部。唐宋時期,屬“游謝鄉”管轄,元稱“十八都”管轄,明清相沿,民國初年屬游康區,民國23年(1934年)屬五聯鄉管轄;1949年初起屬國民政府的浙江省四明縣管轄;1958年底歸新建立的嵊縣裡東(四明山)人民公社管轄;1981年,屬里東區下王鄉;1985年屬嵊縣下王鎮;1995年撤銷嵊縣設嵊州市,歸新設的嵊州市下王鎮管轄;現為紹興嵊州市三江街道下王鎮何村。

這裡附近一帶,地處四明山前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是浙東遊擊縱隊的游擊根據地,是中共嵊(州)新(昌)奉(化)臨時工委所在地。在這個深山裡,當年在中共浙東區四明地委嵊新縣委領導邵明、丁友燦、周士標的帶領下,堅持在里東等山區進行游擊戰爭,先後成立“嵊東抗日自衛隊”,後改編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嵊新奉抗日別動總隊、第4支隊、嵊新奉縣抗日自衛大隊,丁友燦任大隊長,邢子陶任政委,採用游擊戰術,與日偽軍展開過多次激烈的戰鬥。現已成為嵊州市“紅色教育基地”、“外景拍攝基地”及國家AAA級景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大舉南侵。12月24日日軍侵占杭州後,不時出動飛機轟炸浙江各地。1940年1月22日日軍偷襲過錢塘江侵占蕭山。1938年12月3日上午,日軍就開始對剡溪一帶的浙江嵊縣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無區別式狂亂轟炸和投擲炸彈、燃燒彈,許多村鎮被夷為平地,百姓無家可歸。1942年7月14日,千餘日軍進駐縣城,嵊縣淪陷。鐵蹄所至,生靈塗炭;屠刀所指,滿目瘡痍!這場空前絕後而慘無人道的血腥侵略史,造成當地民眾死傷無數,無數百姓家破人亡而四處逃難,有的至今都流離失所、不知去向......

主要成就

據記載:宓忠信在南宋高宗時官至御史中丞,“因疏和議之非,為權臣所忌,遂罷職歸老剡溪何村榧峰下。”就是說當年宓忠信身為朝廷中掌管執憲奉法、糾察百僚的御史中丞大臣,因主張抗金而不贊同“宋金和議”,在彈劾上疏和朝議而生是非,為當時朝中的“和議派”奸臣和當權者所憎恨,被解除了職務,後擇徙於紹興府嵊縣剡溪何村而居,開啟南遷宓氏之新基業,被宓氏後人尊為南遷始祖。他取家族的堂號為“琴治堂”,此堂號與“鳴琴堂”意思一樣,皆頌老祖宗宓不齊(宓子賤、伏子賤)的“鳴琴而治”。

人物評價

身為朝廷中掌管執憲奉法、糾察百僚的御史中丞大臣,宓忠信主張抗金而不贊同“宋金和議”,具有積極的民族愛國主義思想。

先祖及相關軼事典故

宓忠信,是孔門弟子宓子賤(古書也稱宓不齊、伏子賤)的四十九世孫。宓子賤是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之一,生於公元前521年,春秋末年魯國人(今山東省濟寧市單縣),春秋時期魯國的單父侯,他曾經擔任過單父宰。

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宓不齊(也稱宓子賤、伏子賤) 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宓不齊(也稱宓子賤、伏子賤)

宓不齊是一個很仁愛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彈琴作樂,看來不象他的同學巫子期治單父表現的勤勞,但是單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們誇獎他是“鳴琴而治”,所以單父侯那裡也叫做“鳴琴堂”。孔子誇獎宓不齊有“王佐之才”,所以非常喜歡這個學生,稱他為君子,說:“宓不齊雄才大略,能夠輔佐霸主。”後來宓不齊被唐玄宗李隆基追封為“單平侯”。

後來,人們為紀念單父侯宓不齊的功績,把他彈琴的地方叫做了“鳴琴堂”。宓氏後人則為了不忘祖先的這段佳話和仁政美德,遂把各自家族的堂號名命為“鳴琴堂”、“琴治堂”。在如今浙江寧波餘姚市四明山鎮西南端的宓家山村的宓氏宗祠里就發現有匾框為藍底金邊、金飾紋的紅底金字“琴治堂”堂匾,乃是宓氏後人秉承了這一值得家族驕傲的典故。明清舉行祀典時,改稱宓不齊(宓子賤)為“先賢宓子”。民國本《單縣誌》記載,宓子賤的墳墓在鳳陽壽州以南60里鐵佛崗,以前有塊石碑,上邊刻有:子賤為魯使吳,死於道,因葬焉。著作有《宓子》16篇。

關於宓氏的先祖來源

宓氏是相當古老的姓氏,源出自伏(fú)姓,是遠古太昊年間伏羲氏的後裔,人口十分稀少。宓氏族人早期主要在甘肅、河南、山東一帶活動,後在高陽、平昌、太原三郡以及江浙一帶形成望族。

伏羲又稱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都念(fú)。伏姓和宓姓的始祖,就是伏羲。宓姓出自上古的伏(宓)羲氏,與伏姓的源流是一樣的,是伏(宓)羲氏的後裔。

天水伏羲廟及祭太迎獻飯儀式 天水伏羲廟及祭太迎獻飯儀式

宓(伏)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據《郡望百姓家》記載: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據《元和姓纂》記載,伏氏望出太原、高陽、平昌。遠古時有位偉大的部落首領,叫伏羲,傳說八卦就是他所創。 還有傳說他和女媧繁殖了子孫。當然我們也就是羲皇子孫,龍的傳人。至於炎、黃,本身發源於甘肅東南部的戎族,也是伏羲後裔,是羲皇子孫。

國家領導人題詞 國家領導人題詞

相傳,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白家灣鄉蔣家灣村的古風台太昊山,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位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記載:“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而天水市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在甘肅省天水市城區西關伏羲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8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

伏羲氏是誰?太昊又是誰?

伏羲,源出風姓,又寫為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羲皇、伏羲氏。傳說他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稱太昊,又稱“太昊氏”。在史記中,稱伏羲為伏犧,又稱青帝、青龍帝、東方青帝、東方天帝,是五天帝之一,居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之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

河南淮陽縣太昊陵廟,華夏子孫們朝聖始祖伏羲祭祀活動 河南淮陽縣太昊陵廟,華夏子孫們朝聖始祖伏羲祭祀活動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的一系列創造性活動,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始。 如同亞當、夏娃創造西方文明一樣,伏羲、女媧點燃了中華文明薪火,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稱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華兒女的稱讚和共同敬仰。

伏羲氏 伏羲氏

伏羲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慧型,是中國文獻記載中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這種二進制數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帝王世紀》稱:伏羲“味百藥而制九針”,因此,數千年來,他被我國醫界尊奉為醫藥學鼻祖、針灸學始祖。伏羲在位一百五十年(也說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傳十五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另有一說,伏羲即盤古氏。學者以文字學的角度考證盤古氏,“盤”字古義為開端,“古”即葫蘆,寓意生命繁衍。黃帝部落興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從黃河流域遷徙到南方以後,其先祖伏羲在傳說中演變為盤古氏,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當中,演變出“盤古開天”的傳說。

在相關傳說中,伏羲創造了獨特的龍的圖騰,而他自己更是具有人首龍身的特徵,所以也被稱為龍祖,這也是後來“龍的傳人”的由來。

在過去,曾有一種流傳之說,認為伏羲是“人首蛇身”,這應該是一種誤解。那么,伏羲為何被稱了是“人首蛇身”?要解開這個謎團,就必須從更廣、更深的層面來研究這種文化現象。其實,在上古時代,並不是伏羲一人被描繪成蛇形,除伏羲之外,還有女媧、黃帝、西王母等人都是以蛇形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據統計,《山海經》中所記載的454個人物中與蛇形有關的人物就達到138個。可見,用蛇形來描述先祖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比較常見的崇拜方式。

將古籍中零散的記載串連起來,不難發現“人首蛇身”的來龍去脈。從古代的記載來看,伏羲姓風。關於“風”字,在《說文》中有“風動蟲生”的解說,在甲骨文的卜辭中,“蟲”和“巳”為同一個字,而“巳”就是蛇,《山海經·海外南經》中有“蟲為蛇”之說。由此可見,風與蛇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從姓氏的起源來看,上古時期人們的姓氏大多與部落的圖騰有關係,有些姓氏就直接來自於部落圖騰。由此看來,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就是從風姓部落的圖騰“蛇”演化而來。而伏羲部落並不是以“蛇”為圖騰的,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是人們的一種誤解。其實,應該是“人首龍身”。

有些人所謂的蛇身實質就是簡化了的龍,蛇是龍的原型,龍的形象是蛇演變而來的,這種見解是似是而非的。蛇系爬行動物,而傳說中的龍和水的關係密切,民間故事中就有四海龍王之說。從記載來看,有“龍,水物也”;有“龍生於水”;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之說。尤其是龍的本領非常強大,遠遠超過了蛇,蛇是無法與其相比的。

龍圖騰的形成,應該源於伏羲,而非炎帝,黃帝。除了聞一多先生論述外,還有其它證據。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前面雖說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後卻言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種記載暗示了伏羲氏在龍圖騰形成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龍。蛇如果有了靈性,就變成了龍。漢代緯書中講,伏羲氏首德於木,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龍,青帝。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為王,為赤龍;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為王,為黃龍。按照五行始終說,最先出現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應該是遠古第一帝,青龍也是中華民族第一龍。伏羲氏,自然也就是當之無愧的龍圖騰的創始者。龍的傳人,在知道炎黃為老祖宗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在炎皇之上,還有一位更偉大、更古老的始祖——伏羲,他開創了華夏民族的文明。

伏羲氏 伏羲氏

有一張很形象的伏羲圖片,仔細觀察圖片,可以看到圖片中伏羲有人的頭,龍的身體,這一點與傳說相符:一個叫華胥氏的年輕姑娘去海邊玩時,看到一個巨大的腳印,她很好奇,就照著腳印踩上去,結果懷孕了,懷胎12年生下一子,取名伏羲。

這張伏羲圖片中,還可以看到伏羲手中拿著一個八卦圖盤,這個八卦圖便是伏羲眾多貢獻之一。他用它來占卜、悟道,為當時的人類生活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那么,這個八卦圖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當時人類生活還很原始,對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和規律都很陌生,比如很常見的颳風下雨這類自然現象都會使居民們感到恐懼。為了解釋這些現象,伏羲經常觀察天象,後來在河邊見到一隻白龜,由於罕見便把他養在河邊,伏羲發現這隻龜身上有奇異的圖紋,他就學著畫下來,後來悟出天地陰陽共存的道理,發明了八卦圖,解釋了自然界的天氣變化。

創立八卦,是伏羲的最大功績之一。至於八卦的作用,在於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以它為特徵的伏羲文化,到現在仍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在探索、研究。而且,當代的許多學科也都深受其影響,並從中得到啟示。據說,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啟發。

在八卦的套用方面,在民間還有個伏羲降龍的傳說。傳說很早以前,西邊很遠的大山里,有個深水潭,方圓的百姓都靠潭裡的水過日子。有一天夜裡,“呼呼”起了大風,颳得樹倒屋塌。原來有一條黃龍從別處飛來,鑽進了深潭裡。這條黃龍很惡,吃人吃畜生,害得這一帶百姓沒法活,人都往外地逃。人祖伏羲正在八卦台推算八卦,掐指一算,知道有條黃龍在西方作惡,那兒的百姓有了大災大難。他拿起青龍拐杖,說聲“變”,青龍拐杖變成了一條青龍。伏羲騎著它來了西邊。黃龍見到青龍,撲上前撕咬。兩條龍打個天昏地暗,一直打了九九八十一天,青龍受了很重的傷。眼看青龍就要敗了,伏羲用吐沫在青龍身上畫了一個八卦。青龍立刻力氣大增,又和黃龍打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將黃龍打倒。伏羲為了防止黃龍再出來禍害人間,在黃龍身上畫了一個八卦,將黃龍變成一座山,將青龍變成一座大青石,壓在山頂。從此,黃龍再也沒有出來過。

常德“城頭山古城” 常德“城頭山古城”

在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境內,被譽為“先祖的故園”、“華夏第一城”的“城頭山古城遺址”之重大發現, 尤其這“城頭山古城遺址”護城河內之地形更似按一個“八卦圖”而建,加之“城頭山古城出土的白陶盤上面刻著八角星,這在中國早期文化中相當於國徽,這和伏羲演八卦有沒有關係?他會不會是我們古代傳說中的伏羲呢?這是很值得探討的。”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分子人類學專家、博士生導師李輝的說法也不無道理。而經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提取城頭山首領墓DNA基因檢測,認為城頭山首領屬於華夏始祖太昊氏(伏羲)。 這,更讓我們覺得:這裡與華夏始祖太昊氏(伏羲)或其直系後裔必會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有通過大量科學考查和現代科學檢測的一些合理依據。當然,或許也有這種可能的存在,也即:伏羲、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直系血統的部落首領,他們處於不同區域、不同時代,但地位相同,而在那遠古時代的伏羲氏各部落首領,對外都統稱是“伏羲氏”。但真正來說,其實應是.“伏羲”的同祖而不同支流、不同區域的部落首領或是其後裔之一。

“洛水之神”宓妃 “洛水之神”宓妃

宓姓先人中最出名的,有個“ 宓妃”,是上古時期伏羲的小女兒,溺死於洛水,後被稱為“洛水之神”。傳說“洛神”宓妃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在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中,有個叫 宓不齊(也稱他為宓子賤、伏子賤),生於公元前521年,春秋末年魯國人(今山東省濟寧市單縣),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單父侯,他曾經擔任過單父宰。

在秦、漢時期,還有一位較出名的經學大家 “伏生”(也叫宓生),西漢著名學者、《尚書》的保存和編撰人。秦始皇建立秦朝後,為了天下人都聽他的,不想別的主意,就將讀書人活埋了,將書都燒了,就是焚書坑儒的故事。伏生就偷偷將一部上古典藉《尚書》臧在牆壁里。漢朝建立後,又重用知識分子,伏生取出牆內的書,除損壞的部分,還剩二十多篇。那時有學問的人剩下沒幾個了,漢文帝就趕快派了人來向伏生求學,學習尚書,並傳抄這部經典。在《漢書·儒林傳》對於先賢宓生(伏生)的記載:“伏生,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張生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征,弗能明定。是後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雲。”宓生(伏生)的後世,子孫文治武功均有建樹,尤其東漢時成為皇親國戚,曾名震一時。

宓湛(伏湛):伏生九世,建武三年(公元27年)為大司徒,封陽都侯。

宓完:(公元?~209年待考),亦名伏完,宓湛七世孫。,襲爵不其侯,為侍中,著名東漢末期大臣。娶漢桓帝長女陽安長公主劉華為妻。

宓壽:(公元177~214年),女,亦名伏壽,宓完與陽安長公主劉華之女,著名漢獻帝劉協皇后,即為漢獻帝劉協(181年-234年)的皇后。建安十九年(214年)伏壽與父伏完密謀反曹,事情泄漏,曹操將伏後禁閉冷宮逼其自縊,所生二位皇子亦被鴆殺。她的兄弟伏德、宗族因之喪命者百餘人。由此,盛極一時的伏(宓)姓終至滿門抄斬、由此敗落。 時至今日,宓(伏)姓仍是十分罕見的姓氏。蓋自“伏壽之難”後,伏(宓)姓開始四處遷徙,由於此二字相通,後人或以“宓”為姓,或以“伏”為姓。後此二字逐漸發生音變,形成兩姓。《百家姓》雲宓姓望族在太原郡、平昌郡,當自東漢末年遷徙後家族逐漸發展起來而形成。

關於宓姓,這裡,還有一個“ 宓須國”的傳說。話說古時有一個“宓須國”,是殷商王朝建封的一個諸侯國,故國位置在今甘肅省靈台縣一帶。周武王克商後,在宓須國故地封同姓諸侯,建立“宓國”,最後為周恭王姬扈所滅。宓須國的國民子孫中,多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宓須氏,後簡化為單姓宓氏,世代相傳至今,那時的讀音仍是fú。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風俗通》載,宓康公之後,以國為氏”。相傳有一次周恭王到宓國遊玩,喜歡上了宓國的三個美女,便向宓康公索要,宓康公不與,周恭王因此懷恨在心。同年秋,發兵於宓,宓康公倉猝應戰,終不敵倉皇出逃,後因洪水泛濫,道路被阻,攔住了宓康公的去路,不幸被擒。宓須國遂為周所滅。遺憾的是,戰亂中,周恭王心心念念的三個美女也不知所蹤。今天的甘肅省靈台縣仍有著名的“三女川”、“瀾牛灣”等地名,記錄著宓國被滅的這段歷史。宓國被滅以後,他的國民遭了殃,被周恭王遷到了豫西地區,讓他們仍舊使用宓國的國號。後因地處豫西(今河南省西部)山區,遂加“山”改為“密”,所以在豫西的宓國又稱為密國。雖然宓國經歷了患難,但他的國民仍以國名為姓氏,稱為宓氏、密氏,並世代相傳。也因此,宓在做姓氏的時候開始讀作了mì,沿襲至今。

東漢後的數百年,似乎鮮有宓(伏)姓先賢。直至宋朝起,才又見有宓姓的朝廷官宦和宓氏望族出現,此主要為宓子賤(古書也稱宓不齊、伏子賤)四十九世孫的南遷宓氏群落——宓忠信一支及其後裔等。

親屬成員及子孫

宓忠信是宓姓一支南遷之始祖,祖籍一說山西,一說山東。據浙江嵊縣宓氏宗譜三卷【(清)宓芳洲主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已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圖書館】記載,始祖宓子賤,南始遷祖[宋]宓忠信,先祖[宋]宓熺、[明]宓子由,堂號“鍾遠堂”。是譜,以孔門弟子宓子賤為外紀一世祖。四十九世宓忠信,娶剡溪鄭廷器女,仕宋至御史中丞,因疏和議之非,為權臣所忌,遂罷職歸老剡溪何村榧峰,譜尊之為內紀始祖。宓忠信七傳至熺,南宋嘉定間徙游謝鄉上宅;熺再六傳曰子由,元明之際再徙邑之南渡。卷一譜序、誥命、墓誌、詩文、傳記、彩色像贊,卷二世系圖,卷三行傳、跋。

在剡溪何村(現為嵊州市三江街道下王鎮何村)附近,有一處宓氏群落——宓家村(2007年已併入三江街道橋南村,現為橋南社區)。據[嵊州地名、村名來由]記載,宓家村,先祖姓宓,從里東宓家遷居於此,村以宓姓命名。此宓家村之宓氏,應是宓忠信之後裔,與現在的嵊州市三江街道下王鎮何村宓氏以及餘姚市四明山鎮宓家山村的宓氏均為同一脈系,只是因五、六十年代時期的紹興嵊縣、寧波餘姚之行政區劃有過幾次分、合的調整而造成。1958年底歸屬里東(四明山)人民公社管轄。1983年,公社改鄉(鎮),大隊改村;1995年撤銷嵊縣設嵊州市,屬下王鎮管轄;2001年12月,合併入嵊州市三江街道;2007年,三江街道由原來46個行政村調整為18個行政村,其中,由原馬橋村、高家村、宓家村、笆弄村4個村合併組成橋南村,宓家村由此撤銷行政村名。目前,根據《紹興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和《嵊州市域總體規劃(2006-2020)》的總體布局,在嵊州老城區與新昌城區的中間地帶將建立一個無縫對接、經濟融合的現代化城市核心,城南新區規劃建設範圍也將擴大,而橋南村正好位於這個重要區域中,故此,橋南村又改為三江街道橋南社區。

餘姚市四明山鎮宓家山村貌及交通路線 餘姚市四明山鎮宓家山村貌及交通路線

據餘姚《宓氏宗譜》記載,“宓忠信”之五世孫——宓泳,南宋理宗嘉定三年(1210),逐放彼此安居。宓泳所落腳定居的宓家山,當時還尚稱為紹興府嵊縣的箭平山(1210年後,隨著宓氏定居後的子孫繁衍、村落形成等故,箭平山改為宓家山)。此地唐宋時同屬紹興府嵊縣“游謝鄉”管轄;元稱“十八都”管轄;明清相沿直至光緒末;宣統三年(1911年)屬游康鄉;民國10年(1921年)游孝區管轄,民國19年(1930年)改設鄉、鎮、閭、鄰;民國21年(1932年)6月,由游康區合併入第六區;民國23年(1934年)屬五聯鄉管轄;民國34年(1945年)增設四明區;民國35年(1946年)6月撤區合併鄉鎮;民國37年(1948年)7月屬嵊縣五聯鄉管轄;1949年初劃歸國民政府浙江省四明縣管轄。。1949年5月22日,嵊縣(時稱四明縣)解放後,四明縣不再存在,其所轄地仍歸各縣,1949年12月宓家山屬嵊縣城東區五聯鄉管轄;1951年7月劃歸新設立的里東區管轄;1952年1月,嵊縣劃入寧波專區管轄;1958年11月,新昌縣合併入嵊縣;1958年底歸屬里東(四明山)人民公社; 1960年8月經省政府批准,嵊縣所轄的蘆田、棠溪、宓家山、西湖頭、白楊樹、黃海田、董家彥、陳大坑、俞家坑9個大隊劃歸餘姚縣四明山大公社管轄;1961年四明山大公社改為四明山區,宓家山歸蘆山公社(後改為蘆山鄉)管轄;1963年9月董家彥、陳大坑、俞家坑三地劃歸嵊縣管轄;1983年,公社改鄉(鎮),大隊改村;1992年5月,撤銷四明山區合併建立四明山鎮;2001年行政村規模調整,撤擴並後改稱為寧波餘姚市四明山鎮 宓家山村。

2012年,餘姚宓氏又重修了《宓氏宗譜》。宓家山村的宓氏宗祠早年建在村大會堂址上,坐北朝南,有山門、正廳、廂房、戲台等組成,祠堂下是小水庫。從宓家山村“琴治堂”匾額來看,製作精美,紅底金字,正楷所書,筆力遒勁。匾首題有:“鹹豐元年荷月榖旦”,就是公元1851年農曆六月吉日的意思。落款:因匾殘缺,書寫作者不詳,僅見“敬書”兩字,下方還有陽刻印章兩方。此匾可以證明,在清鹹豐元年,宓氏宗祠進行了重修,從匾的做工來看,當年宓氏宗祠的規模和建築精美,在當地可謂大有名氣。之後,由於不斷的自然災害、戰亂、生活逼迫等故,一直到解放前,也有不少的宓家山之宓氏後人曾分別遷徙到浙江慈谿、紹興、杭州、湖州、嘉興、上海以及其他地區並分別在各地安家立業。

到了南宋理宗時,宓不齊的六十二世孫(宓忠信的八世孫)宓銀,又於嵊縣遷慈谿。宓銀在南宋理宗(公元1224-1264)時官至朝廷光祿大夫(系皇帝近臣,宋朝光祿大夫為從一品至二品官員)。據《慈水宓氏宗譜》記載:“淳祐五年(1245),由嵊縣剡溪遷居慈谿邑杜湖塘北田下(慈谿市觀海衛鎮宓家埭村)。”族人尊宓銀為遷慈始祖,取堂號為“聚斯堂”。又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宓慶遠修的《慈谿宓氏家譜》首卷中記載:“……有徙於紹興餘姚者,以上數支皆系慈谿分派。”從上面的說法來看,餘姚宓氏也有從慈谿宓家埭遷徙而來的,但這些遷來的並非是指餘姚四明山鎮宓家山之宓氏群落。四明山鎮宓家山之宓氏群落,在宓家山定居下來時,慈谿還沒有宓氏,這比宓銀1245年遷慈谿宓家埭村的時間早三十五年,輩分也要高宓銀三輩。因為,根據各宗譜及史料所記載來看,四明山鎮宓家山之宓氏群落的始遷先祖——宓泳(宓忠信之五世孫),是在南宋理宗嘉定三年(1210)就落腳定居宓家山。餘姚宓氏現存有清朝年間的木刻活字印刷宗譜,其記載均有源可考。

慈谿宓氏宗族也曾多次發心修譜,如明萬曆四十八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乾隆三十四年,都未能完成,惟有道光間,從十年至十二年歷時兩年而成並刊行問世,殊屬不易。

現存家譜為道光十二年(1832)取斯堂木活字本,版心題《慈水宓氏宗譜》,十五世孫族長宓廷基修,宓翼宸、宓飛黃、宓宮懸纂輯。共印十部,每部六本,凡十卷首一卷。卷首:凡例、傳、義田規則、勅命、家則、譜序、家廟記、宗祠記、宗祠條規、建祠捐助總目、排行、歷代祖像、宓氏分支圖、遷慈發源派系圖;卷一:顯二派世系;卷二:顯四派、顯六、顯七派世系;卷三至卷六:慶一派世系;卷七:慶一派、慶二派世系;卷八:和頭房派世系;卷九:車輪橋恪一派世系;卷十:貼水橋派世系,跋。是譜開本甚大,長46.5厘米,寬31厘米,厚1.4至2厘米,在現存慈谿家譜中堪稱巨冊。民間所存為殘本二冊,僅為卷首與卷四,卷四凡九十六葉,為慶一派元二房世系,所錄譜係為七世至十九世。

在浙江慈谿,“宓家埭村”在三北地區是相當出名的,村民也基本上都是姓宓。據1992年版《慈谿縣誌》載,"宓家埭早為海塗,後移民築埭御潮。埭內初以宓姓為主,故名。清時屬鳴鶴鄉。……1981年7月更名宓家埭公社。1983年改制宓家埭鄉。"現屬觀海衛鎮。 大概因為宓氏是個稀見的姓氏,所以現在出版的家譜目錄上都缺載。浙江慈谿宓氏從何地何時遷來? 這需作一番考證。民間藏譜,多所不易,尤其經過"文革"掃四舊,譜牒所存無幾,能倖存下來的,破簡殘頁,亦屬珍貴。浙江慈谿宓家埭發現了一部《慈水宓氏宗譜》宓氏殘本,且只有一冊世系。此譜共有幾卷幾冊,不得而知,但一眼可知是清代中晚期的木活字本(據光緒十六年《慈谿鳴鶴葉氏宗譜》卷末載:"光緒初年,我鄉宓氏修譜。"則為光緒譜也)。開本甚大,長46.5厘米,寬31厘米,厚1.4厘米,在現存慈谿家譜中屬於巨冊。保存完好,布面,棉紙已發黃。書籤已失,版心題"慈水宓氏宗譜",取斯堂印本,此冊為卷四,凡九十六葉,為慶一派元二房世系,所錄譜係為七世至十九世。元二為慈谿宓氏第七世,此卷第一頁載:"第七世 元二:新行祚,慶一次子,諱仕敬。娶張氏,生三子。花萼爭輝,喬梓濟美,赫赫乎瑞鍾一門,有光邑里者多矣。祖生於明洪武七年甲寅七月十二日,卒於正統八年十二月初一日,享年七十歲。葬瓶窯山。"

再考光緒《慈谿縣誌》,僅在清代有四人入傳: 宓泓、宓如椿、宓昞烺、宓於辰。祖上事跡,亦付闕如。而曾於嘉慶間在杭州創辦宓大昌煙店的宓寶城、宓莊曉(宓彰孝)父子,在志書中也無記載。曾經有一件宓允和墓表的拓片,是書法大家沈尹默的手筆,相當精美。此墓表原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由童兆良先生髮現並徵集到文管會收藏。童兆良《溪上尋蹤》收錄了這塊墓表。墓表高47厘米,闊260厘米,60行,行19字。全稱《清誥授奉政大夫江辦補用同知贈資政大夫二品頂戴賞戴花翎並用道允和宓公墓表》,太倉唐文治撰文,吳興沈尹默書丹。墓表中雲:"公諱彰孝,字允和,別號莊曉,浙江慈谿縣人。系出單父宰後,鳴琴而治,潛德聿彰,遞傳至南宋,有光祿公銀者由剡遷慈,爰世居杜若之濱,遂為慈谿望族。"此段文字甚有價值,一是證明了慈谿宓氏在南宋時遷來;二是更加明確是由剡(今嵊州)遷徙到慈谿杜湖之濱;三是無可置疑地證明此莊曉即宓大昌主人宓莊曉(宓彰孝)。

這份墓表對於研究宓大昌來說,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文中雖未寫其經營菸草致富,但亦有"擴充喬業,大啟爾宇,經營十餘稔,家業乃蒸蒸日上"之紀。(史料記載,"宓大昌煙店"創辦於1869年,是從他的父親宓寶城的"宓世昌煙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既富,即買山義葬,"施捨醫藥,建設輿梁,利物濟人之事難更仆數"。因他資助過朝廷,"例授同知,分發江蘇補用"。然而,他對做官不感興趣,說"吾綆短汲長,仕宦非所願。惟期子孫讀書為善,稍有稗益於國家,不負我平日所期,亦已足矣。"因此,"晚年尤注意教育,創立義塾,名曰畲經堂。仿宋范文正公義田法,購良田千畝,延名師,課讀宗族中之孤寒無力者。"他生於道光乙未八月丙戌(1835年10月21日),卒於光緒庚子正月戊申(1900年2月4日),享年66歲。有子二人:崇煥、崇祿,孫五人。

宓莊曉(宓彰孝)在故鄉的住所(當地人稱宓大昌大屋),1942年曾誕生了中共浙東區黨委,現已成為寧波市和慈谿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慈谿宓氏,後來亦有遷徙外地者,家譜也有記載:“……有徙於廣東敬德橋者,有徙於崇明沙者,有徙於湖州者,有徙於武林莧橋者,有徙於四明川山者,有徙於石門者,有徙於錢塘瓶窯者,有徙於紹興餘姚者,以上數支皆系慈邑分派。”

江浙滬一帶宓氏後代名人譜

宓 銀宓忠信的八世孫,孔門弟子宓子賤的六十二世孫,生於浙江嵊縣剡溪,後遷居慈谿。宓銀在南宋理宗(公元1224-1264)時官至朝廷光祿大夫(系皇帝近臣,宋朝光祿大夫為從一品至二品官員)。據《慈水宓氏宗譜》記載:“淳祐五年(1245),由嵊縣剡溪遷居慈谿邑杜湖塘北田下(慈谿市觀海衛鎮宓家埭村)。”族人尊宓銀為遷慈始祖,取堂號為“聚斯堂”。

明清時期,出過一些名人,其餘先賢多見於浙江的嵊縣(今嵊州市)、寧波市餘姚、慈谿的宓姓家譜。

宓宏謨::清朝官員,根據《重修台灣省通志》記載,他於1755年上任台灣府經歷,隸屬於台灣道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地方官員,官職品等則為正七品以下,該官職主要從事台灣府府內典簿奏章的收發與校注,也分掌章奏文書。

宓天麟:明代吳縣令(今江蘇省蘇州市),翻閱《吳縣誌》,不見其人,迨有漏誤。

宓家埭的宓彰孝故居(宓大昌大屋) 宓家埭的宓彰孝故居(宓大昌大屋)

宓彰孝(也稱"宓莊曉")清末著名商人、宓大昌煙店創始人。宓彰孝,字允和,別號莊曉,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丙戌寅時生於宓家埭。宓彰孝當為第二十世彰字輩,兄弟四人,他為老三。宓彰孝高祖宓江,曾祖宓如梓,並授登仕郎;祖父宓文烜,國學生;父親宓元墉,生父宓元壕,贈奉政大夫,晉贈資政大夫;母親葉氏,生母樂氏,均誥贈夫人。宓彰孝自幼過繼伯父(或叔父),因現存家譜為殘本,無法查到詳情。宓彰孝三十歲時,其父去世。宓彰孝,自幼聰穎,讀過四書五經,貫通大義。成年後見時局不穩,就拋棄功名,在杭州學做生意。“宓大昌煙店”曾名揚四海,宓彰孝被人稱為“菸草大王”。 1942年,中共浙東區委成立舊址, 就設在慈谿籍菸草商宓彰孝的故居,坐落在慈谿市觀海衛鎮昌明村,四周民宅毗鄰,西距杜湖百餘米。抗戰時期,宓彰孝故居成為浙東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指揮中心,現已成為寧波市和慈谿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設立了中共浙東區黨委成立紀念館、三北游擊司令部史實陳列室等,並已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宓汝成 1924年1月出生於浙江慈谿。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至今,他主攻中外經濟關係,尤以中國鐵路史的研究蜚聲中外。他以堅強的毅力和高度的敬業精神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研究工作,取得了累累碩果。先後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1990年)、吳玉章社會科學獎(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99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999年) 。此外,宓汝成先生被授予國家榮譽學部委員稱號。

(宓風光,浙江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紹興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宓風光,浙江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紹興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宓風光(1956--) 男,浙江省嵊州市人,先後榮獲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多種稱號。現為農工中央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漫畫家協會副主席、紹興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嵊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所長等。他自幼學藝,博採眾長,精於雕刻,擅長毛筆速寫肖像畫,專攻泥逆。因技藝精湛,被譽為"浙江泥人"創始人。其作品《千人臉譜》獲1996浙江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展"創作獎"、入選"紹興一絕",作品《世界首腦人物》獲浙江民間藝術作品展"金獎"、1999浙江三雕創作世紀談浙江工藝美術作品展評會"金獎"、中國北京跨世紀工藝美術作品大展"金獎",作品《咱老百姓》獲首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博覽會金獎,曾多次赴國外作民間藝術交流。

(宓永仙,國家二級演員,越劇花旦) (宓永仙,國家二級演員,越劇花旦)

宓永仙 女,國家二級演員,越劇花旦,師承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曾獲浙江省戲劇節演員二等獎、表演獎、浙江省優秀小百花獎。宓永仙在《西天的雲彩》中扮演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在《皇帝與村姑》中扮演主角村姑張桂蘭,在折子戲《倩女離魂》中,以袁派應工扮演倩女。她的主要作品還有:《何文秀》、《何文秀前傳》等。2006年4月25日,“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藝術回顧展”舉辦同時為越劇百年慶賀,宓永仙與王桂萍(嵊州)、俞建華(湖州)、忻雅琴(上海)一同演出了《紅樓夢》選段。20年的越劇表演,使宓永仙擁有了一批較為固定的越劇迷。

宓為建 男,1956年出生,浙江人。上海海事大學物流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大型物流設備診斷與安全運行控制物流信息系統和物流企業ERP等領域的研究。這一研究成果1998年通過交通部鑑定(交科成鑒036號),認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果的套用獲得直接經濟效益1億3千萬餘元,1999年被評為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並進一步獲得了交通部科技基金(95-04-04-02)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200ZD12)的資助。

宓文湛男,祖籍浙江鄞縣,1944年7月生於上海,197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1982年9月於杭州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經濟哲學系主任,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

宓泳,復旦大學信息化辦主任 宓泳,復旦大學信息化辦主任

宓泳 教授,復旦大學信息化辦公室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信息化分會副理事長。男,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二系,1983-1988年,在復旦大學 物理二系工作。期間,主要從事核參數理論編評;中子俘獲(n,γ)核理論研究;以及核物理軟體的開發和套用,承擔普通物理學和物理實驗等教學工作。1988-1997,在歐洲原子核中心和洛桑大學物理系進修、工作。1997年,獲瑞士洛桑大學博士學位。在國外近十年期間,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留學人員,並擔任學生會主席。自1989年以來,與CERN/L3實驗室共同在SCI登錄的雜誌上共發表了一百多篇論文。其中,有直接貢獻的二十多篇。

宓氏相關後裔之分布情況

據有關考查,今宓姓望族後裔,居于山東、浙江為多。主要分布在山東濟寧、聊城、平邑、萊蕪、淄博;浙江寧波、嵊縣、餘姚;河北清河、唐山。河南郾城、沈丘;山西太原、聞喜,湖北孝感、石首;江蘇連雲港。目前,國內能確定具體居住地的宓姓家族之分布群落有以下幾處:

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大夫寧村、臨沭縣,聊城市臨清市朱老莊鄉宓城集村、安丘縣宓家莊村,菏澤市鄆城縣宓橋村,聊城市東昌府區宓莊村,日照市莒縣,濱州市惠民縣,淄博市張店區,青島市,德州市臨邑縣;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市,嘉興市海寧市,寧波市餘姚市、慈谿市觀海衛鎮宓家埭村,餘姚市宓家山村,紹興市嵊州市宓家村,舟山市岱山縣宓家岙;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宓橋村,周口市沈邱縣趙德營鎮張大莊村,許昌市長葛縣,確山縣宓莊,遂平縣宓莊;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孫窪鄉丁龍村,唐山市豐潤區歡喜莊鄉,滄州市任丘市;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禮元鎮宓家山村;

江蘇省:南京市,連雲港市新撲開發區、灌雲縣宓莊,淮安市,徐州市經濟開發區,新沂市,鹽城市建湖縣,宿遷市泗陽縣,

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市,孝感市宓家咀、宓家巷子;

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定遠縣;

甘肅省:天水市;

陝西省:寶雞市;

湖南省:岳陽市;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綿陽市;

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玉溪市江川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陸良縣;

廣東省:珠海市;

遼寧省:大連市,鐵嶺市;

北京市:房山區;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其他地區:上海市、台灣省等地,均有宓氏族人分布。

有關宓氏的家譜文獻,現存有以下幾處:

浙江慈水宓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清)宓慶遠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始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取斯堂木刻活字絹印本,有殘缺。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慈谿市觀海衛鎮宓家埭鄉慈谿宓氏宗祠。

浙江嵊縣宓氏宗譜三卷:(清)宓芳洲主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宓子賤; 始遷祖:[宋]宓忠信;先祖:[宋]宓熺;先祖:[明]宓子由。堂號郡望:鍾遠堂。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圖書館。是譜以孔門弟子宓子賤為外紀一世祖。四十九世忠信,娶剡溪鄭廷器女,仕宋至御史中丞,因疏和議之非,為權臣所忌,遂罷職歸老剡溪何村榧峰,譜尊之為內紀始祖。忠信七傳至熺,南宋嘉定間徙游謝鄉上宅。熺再六傳曰子由,元明之際再徙邑之南渡,為始遷之祖。卷一譜序、誥命、墓誌、詩文、傳記、彩色像贊,卷二世系圖,卷三行傳、跋。

浙江四明山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四明山鎮宓家山村。

山東惠民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宓洪江處。

宓氏字輩排行:

鳴琴堂宓氏字輩:“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武能安邦,賢能濟國“。註:降四輩沿承孔子世家字輩。

山東淄博宓氏字輩:“崇玉傳家遠”。

山東平邑宓氏字輩:“萬花玉京文大學興力淵”。

山東臨沂宓氏字輩:“萬化玉京文大學興利志”。

江蘇贛榆宓氏字輩:“慶祥開廣……”

江蘇南京宓氏字輩:“中相兆有永寶”。註:與伏氏同字輩。

江蘇宓氏一支字輩:“慶守萬金……”

河北清河宓氏字輩:“長五敬書祥”。

安徽定遠宓氏字輩:“維保廣增伯”。註:與伏氏同字輩。

湖北石首宓氏字輩:“應永遠隆孝思和順志光輝修德本家傳懷才顯宗庭”。

伏姓(宓氏)遷徙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後裔或支族的分布也是很廣泛的,理出個頭緒來,無疑是對伏姓(宓氏)子孫尋根有益的。同時,從其後裔的分布狀況中,亦可反轉過來省視其悠久的傳說史,從而進一步佐證伏羲氏是有其人的。此外,從伏姓(宓姓)的形成情況看,故里天水在進入階級社會後,長期處在戎族居地,經濟、文化不如黃河、長江流域,導致伏姓宗教未在天水地區形成,出現伏姓向西、南遷的走向,這與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相符合的。伏姓(宓氏)望族曾居住在太原(今天的山西太原)、平昌(今天的山西安丘縣西南),另在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蘇、上海及湖南、湖北、廣東等南方地區均有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