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課程
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環境科學概論》、《環境經濟學》、《產業生態學》課程的教學工作。
教育經歷
1、1985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系,獲學士學位
2、1990年7月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獲碩士學位
3、2004年6月畢業於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獲博士學位
4、2006年10月-2007年1月,美國西北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1、1985年7月-至今,廣西師範學院
研究方向
區域環境、鄉村旅遊
獲獎情況
1、2007年,《環境科學概論》第十一屆全國多媒體教育軟體大獎賽高等教育組網路課程優秀獎。
2、2008年,廣西鄉村旅遊開發現狀、潛力與對策研究(調研報告類)獲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3、2009年,“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於一體,大力推進特色專業建設”的教學成果獲自治區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4、2010年,獲廣西師範學院優秀雙語教學課程獎。
5、2011年,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作品“廣西融水縣雨卜苗寨民俗旅遊產業的現狀及發展研究報告”獲得自治區級二等獎;
6、2011年,帶領學生到廣西博白水鳴鎮西塘村開展暑期大學生三下鄉活動,項目被高校工委、教育廳評為廣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
7、2013年,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作品“廣西大環江河流沉積物重金屬污染及生態風險評價” 獲得自治區級二等獎。
8、2013年,2009-2012年廣西師範學院優秀教師
科研項目
1、主持自治區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西刁江流域重金屬污染區生態重建與利用研究”,桂科自00070222000年7月-2003年12月
2、主持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畫項目,“廣西有色金屬礦山植被重建樹種篩選”,桂科攻0143040,2001.10-2004.10
3、主持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畫項目桂科基0448040廣西刁江沿岸重金屬污染農田合理利用模式研究2004.7-2007.7
4、主持廣西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廣西鄉村旅遊資源開發現狀、潛力與對策研究”,批准號:05FJY012。
5、主持廣西教育廳項目:土壤As、Sb污染對桑樹和觀賞向日葵的影響研究;200509058
6、主持廣西自然科學基金,桂科自0679019,土壤銻污染及砷銻複合污染的生物效應研究,2006.10-2009.10
7、主持廣西科學研究與計畫項目“河池市土壤重金屬複合污染修復技術及對桑樹的影響研究”,桂科攻0719005-2-2A.2007.1-2008.12
8、主持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2006年度研究課題(06FZH005)廣西鄉村旅遊與新農村建設,2007.6-2009.6
9、主持環江縣、天峨縣、凌雲等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規劃資料庫項目2009-2013
10、主持環江縣基本農田劃定資料庫項目2012-2014
11、主持大環江沿岸土壤污染、修復重金屬風險管理系統2012-2014
12、主持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畫項目,廣西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發展模式和發展機制研究,桂科軟11217002-31,2012-2014
13、主持廣西科學研究與計畫項目,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與示範,2013.1-2015.12
14、主持廣西環保廳委託項目“廣西生態文明制度研究”2014.6-2015.6
15、主持“廣西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廢棄物部分”,2012-2014
專著
1、廣西鄉村旅遊研究,專著,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工作單位及職務
廣西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實踐與理論成果
近五年來講授的主要課程
1、水文學
2、環境學概論
3、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教改項目
1、環境科學概論網路課程的研究與開發.
2、適應開放式教學的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研究與實踐.
3、廣西環境教育體系構建與內容構想
近五年來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
1、廣西鄉村旅遊資源開發現狀、潛力與對策研究,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2005.4-2006.12,項目負責人;
2、廣西刁江沿岸重金屬污染農田合理利用模式研究,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畫項目桂科基(0448040),2004.7-2007.7, 項目負責人;
3、廣西刁江流域重金屬污染區環境信息系統研究,廣西高校重點學科研究項目,2003.7—2004.12
項目負責人;
4、土壤As、Sb污染對桑樹和觀賞向日葵的影響研究,廣西教育廳項目,2005-2006,項目負責人。
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1、刁江沿岸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徵研究. 生態環境2005,(1)
2、土壤砷污染特點與植物修復探討. 熱帶地理2004,24(1)
3、大廠礦區錫礦尾砂對銀合歡生長的影響研究. 環境科學與技術2004,27(5)
4、刁江流域錫礦尾砂庫植被恢復與重建野外試驗研究.有色金屬2004,56(3)
5、城市垃圾肥在錫礦尾砂庫植被重建中的套用. 農村生態環境2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