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囊公

到宋襄公之時,國勢漸盛,而其稱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強烈。 宋襄公此舉受到了各諸侯國的稱讚,宋國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赴約時,宋襄公不聽目夷的勸告,執意不帶兵馬,而楚國卻設伏兵於盂,抓獲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春秋時期宋國的國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子姓,名茲甫,於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國原本是商代貴族微子啟的封國,領地為現今豫東及蘇、魯、皖接壤地區,都城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時,國勢漸盛,而其稱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強烈。
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齊國霸業的管仲、齊桓公相繼病死。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為爭奪君位發生內訌,易牙勾結宮中權勢作亂,立公子無虧為君。齊國也因內亂而國力漸衰,徹底喪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機聯合曹、衛、邾等國出兵討伐齊國,並扶持逃到宋國避難的公子昭當上了齊國國君(即齊孝公)。宋襄公此舉受到了各諸侯國的稱讚,宋國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繼承齊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齊有功,野心越來越大,妄圖稱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發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陽南)之盟。對此,宋國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勸諫宋襄公說:“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著霸主之夢的宋襄公並沒有接受目夷的規勸,他再次邀請各國在宋國開會,商議會合各諸侯國訂立盟約,想以此來抬高自己的聲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約楚、陳、蔡、鄭、許、曹等國之君會盟於盂(宋地,今河南睢縣境)。赴約時,宋襄公不聽目夷的勸告,執意不帶兵馬,而楚國卻設伏兵於盂,抓獲宋襄公。隨後楚國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領導的宋國軍民的頑強抵抗 宋襄公
,楚軍久圍宋都數月而不能攻克。後經魯僖公的調解,宋襄公才被楚國釋放。
縱觀宋襄公一生所為,他實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齊桓公死後,諸侯中以楚國最強,楚成王實際上已稱霸中原。而宋國本是一弱國,國小力單,原本無力稱霸,但宋襄公卻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圖與楚爭霸。宋國在與楚國的政治較量中,始終處於下風,一敗再敗。而在決定其命運的泓水之戰中,他又大講仁義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決鬥式戰法,不肯乘敵“半渡”、“未陣”而擊之,結果兵敗身死,為天下人所恥笑,毛澤東評之為“蠢豬式的仁義”。宋襄公的爭霸實際上是在為楚國確立其霸主地位搭橋鋪路,“正所謂‘宋襄霸業’,實為楚成霸業。”舊史稱宋襄公為“春秋五霸”之一實屬名不副實,而最務實的《左傳》中也並未以霸許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