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實驗室2000 ㎡,水泥曬場2000 ㎡,水泥曬場1240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是從事水稻品種遺傳改良、生物技術、種質資源、栽培生理、品質分析以及新品種新技術開發等套用科學研究的專業性研究機構。1987年建所起,先後承擔國家“863”計畫、國家“973”、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聯合國糧農組織扶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轉基因產業化專項及安徽省水稻攻關項目等重點科研開發項目267項(省級以上233項)(包括延續項目);獲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25項,市(廳)級等獎項5項,其它獎項5項,其中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項,(另外建所前有9項,其中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獎一等獎2項,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安徽省農牧漁業技術改進獎三等獎3項、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獎四等獎2項);通過審定的水稻新品種85個,其中國審6個,省審79,(另外建所前有3個省審);通過安徽省技術鑑定的水稻不育系27個;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1項,獲專利授權10 項;申報新品種保護權23個,獲授權10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1項,制定安徽省地方標準14項。1996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科研開發綜合實力“百強研究所”,位居第8位;2004年被科技部評為省屬所級農林科研機構科技競爭力百強所,位居第7位;同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在2007年農業部“十五”期間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科研開發綜合實力評估中,位居1077個農業科研單位的第46位;同年被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省人事廳成立的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列入首批安徽省“115”水稻產業創新團隊建設單位(皖人才辦[2007]5號)。 至2009年12月,全所在職職工7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9人(研究員18人,副研究員20人);博士8人,碩士1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3人;省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5人、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6人。全所擁有固定資產15140.78萬元(取自2009年終會計報表,農業部長江中下游稻作技術創新中心購置的儀器未列入),其中辦公用房1040 ㎡,實驗室2000 ㎡,考種樓200 ㎡,高標準種子倉庫560 ㎡(附屬工作房100 ㎡,水泥曬場2000 ㎡),大型網室2800 ㎡,短日照處理室200 ㎡,抗病圃484 ㎡,抗蟲圃100 ㎡,耐旱圃175 ㎡,引種隔離檢驗室90 ㎡。合肥地區試驗用地10 h㎡,試驗田圍欄2000 m,排灌系統完善。實驗室設備較為齊全,擁有萬元以上儀器200多台。海南南繁基地試驗田4.8 h㎡,試驗樓綜合用房873.87 ㎡,水泥曬場1240 ㎡。
“七五”(1986~1990年)期間,共承擔國家攻關、省攻關、省重點研究項目12項。獲安徽省科技進步獎5項,其中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四等獎1項;獲市(廳)級獎項4項。通過省級審定的水稻新品種7個,通過省技術鑑定的水稻不育系1個。制定安徽省地方標準1項。其間育成的優質常規中秈新品種E164累計示範推廣20萬公頃以上。發表學術論文29篇。參與編撰《中國水稻區劃》和《作物育種》2部專著。“八五”(1991~1995年)期間,共承擔國家“863”攻關計畫和“863”重大成果轉化、省攻關等項目24項(省攻關以上19項)。獲省級以上獎勵共11 項,其中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 項,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 項、三等獎1項、四等獎1項,國家星火科技獎三等獎1項,省星火科技獎二等獎2項,其它獎項2項。通過省級審定的水稻新品種14個,通過省技術鑑定的水稻不育系2個。制定安徽省地方標準2項。在國家和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08篇。主編、副主編《水稻新品種與制種技術》、《生物工程進展》2部專著,參與編寫《中國水稻》、《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中國稻種資源》等專著6部。“九五”期間(1996~2000年),共承擔各類研究項目49項(省攻關以上43項),包括國家“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跨越計畫、國家“948”項目、省攻關、省重點等。取得各類科研成果6項,其中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其它獎項1項。通過省級審定水稻新品種12個,其中協優57通過國審,通過省技術鑑定的水稻不育系5個。制定安徽省地方標準1項。發表論文141篇。其間水稻所承擔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扶貧項目“水稻改良及其在安徽貧困地區的套用”在安徽全面實施。籌建了“省部共建水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被農業部授予“八五”綜合實力“百強研究所”稱號。“十五”期間(2001~2005年),承擔各類科技項目77項(省攻關以上6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863”項目6項,歐盟便捷基金項目1項,科技部成果轉化基金專項3項。其間,參與編寫《農藥科學使用手冊》《水稻高產優質栽培新技術》等專著4部。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其它獎項1項;通過審定的水稻新品種26個,其中國審3個;通過省技術鑑定不育系10個;制定地方標準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9項;獲新品種保護授權6個;發表論文173 篇。主編、副主編《兩系雜交稻理論與技術》、《優質水稻產業關鍵技術百問百答》2部專著,參與《中國稻米品質區劃及優質栽培》等4部專著編寫。“十一五”的前3年(2006~2008年)承擔國家“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轉基因專項等研究項目81項(省攻關以上79項),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農業部神農中華科技獎1項,獲市(廳)級獎項1項,其它獎項1項;通過審定新品種25個,其中國審2個;通過省技術鑑定不育系8個;制定國家標準1項、安徽省地方標準9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獲國家新品種保護授權4個。發表論文121篇;主編《安徽稻作學》、《水稻優質高效栽培答疑》、《水稻優質清潔生產理論與技術》等專著3部,參與《中國雜交粳稻》等專著編寫。其間農業部長江中下游稻作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水稻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二期項目以及安徽省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批准建設和實施。農業部轉基因生物產品成分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合肥)通過認證。列入首批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建設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