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杭建榮所著的《安寧史話》共8章12萬字,是一部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兼具傳說、掌故、民間文學為一體的史書。作者用斷代記事的方法,橫跨新舊石器考古發現到近代,將安寧歷史上閃光的亮點和人物,用講故事的形式向讀者作了介紹。
作者簡介
杭建榮,1955年生於雲南省安寧市八街竹園村。本科學歷,雲南曲藝家協會會員,昆明作家協會會員。一個當過農民、做過小工、教了13年書後做公務員的人,一直致力於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和文學創作。1991年開始發表詩歌、小說、散文,現已有各類作品、著作百餘萬字面世。2009年出版散文集《撫摸歷史的遺溫》、《心融大地》,2011年出版長篇小說《天道蒼狼》,2012年主編並出版《雲南曹溪寺志》、出版歷史文化專著《安寧史話》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覽
第二章 歷史的遺蹟
一、小潢塘舊石器時代遺址
二、小龍潭舊石器時代遺址
三、大天窗新石器時代遺址
四、草鋪大海子燕子洞新石器遺址
五、連然新石器時代遺址
六、馬家村石洞新石器時代遺址
七、馬廠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八、太極山古城牆遺址
九、三泊縣城遺址
十、太極山古漢墓
十一、王仁求夫婦合葬墓
十二、也池卜花馬公夫婦合葬墓
第三章 漢代的開發
一、安寧地名的由來與鹽的開採
二、漢代對溫泉的開發——“天下第一湯”
第四章 唐代安寧
一、王仁求父子及其對安寧的治理
二、天寶戰爭前後的安寧
三、佛教興起
第五章 宋元時期的建造與藝術
一、典型的宋代建築——寶華閣
二、佛教藝術珍品——宋代木雕
三、法華寺石窟群
四、安寧文廟
第六章 繁榮的明代
一、順應歷史發展的白族董氏土司
二、明代安寧社會的發展
三、出將人相的楊一清
四、楊慎在安寧
五、徐霞客在安寧
六、洋洋大觀的溫泉摩崖石刻
七、安寧十景
第七章 紛繁複雜的清代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空前的建築
三、安寧的水碾、水磨
四、潢水塘水洞——安寧最大的民辦水利工程
第八章 民國往事
一、辛亥革命後的安寧
二、安寧人民對抗日戰爭的貢獻
三、抗日英烈陳鍾書
四、民國時期安寧現代工業的興起
五、抗戰後安寧經濟的凋敝
六、螳螂川上的航運與擺渡
七、民國時期的教育
八、安寧第一個大學生和首任教育局局長——馬躍武
九、陳榮昌隱居鳴矣河
十、李根源在安寧
十一、蔣介石在溫泉體察民情
十二、斯諾筆下的安寧
十三、抗戰後中共地下黨的發展和“義八”起義
十四、賴烏包山戰鬥和挺進大隊
文摘
安寧(古稱“連然”),一個祥瑞的名字;蘊含著一種祈禱與期盼的祝福;一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城鎮。它位於滇中高原東部邊緣的滇池西邊,地處東經102°08’—102°37’,北緯24°31’—25°06’之間;南北長約66.5公里,東西寬約46.4公里,總面積1321平方公里。距省會昆明城28公里,東北面與昆明市西山區毗鄰;東南面和南面同晉寧縣相連;西南面連線易門縣;西面、西北面與祿豐縣接壤。古連然縣和今(縣)市治在市境北部偏東的連然鎮。安寧是省會昆明通往滇西南、滇西、滇西北各州縣和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交通樞扭和要衝,自古有昆明的“門戶”之稱。
安寧境內群山環繞,盆地相間,河溪縱橫,南高北低。山脈總體屬烏蒙山系,大都呈南北走向。主要的有花山、大轎山、菜子山、雲龍山、筆架山、孝母山、大尖山、老鷹山、黑風山、老峨山等。山間的河流溪澗,除草鋪的王家灘和邵九兩地所轄115平方公里地區屬(紅河)元江水系外,其他均流進螳螂川匯人金沙江,屬長江水系。河流除螳螂川外主要有八街河、縣街河、馬料河、祿膿河、鳴矣河、大沙河、九龍河、九渡河等。境內最高點是西南縣街、八街交界處的黑風洞,海拔2617.7米;最低點是魯家村河谷,海拔1698米。境內相對高差919.7米。安寧的地形受整個滇中高原的構造控制,是滇池西岸由丘陵、台地、河谷和中低山交錯而向高原主體過渡的地帶。
安寧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屬北亞熱帶高原型季風溫涼氣候。由於山高谷深,海拔懸殊,具有“同山不同天”的垂直立體氣候特點。乾濕季節明顯。每年雨季為5月至10月,最熱為7月份,平均氣溫21.5℃。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000毫米。旱季最冷為12月份,平均氣溫4.7℃。年平均溫度為14.7℃。年平均日照數為2060小時左右。冬天無嚴寒,夏天無酷暑。用“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這句詩來形容安寧的氣候是最合適的了。
安寧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滇池唯一的出海口——螳螂川穿過全境,澤潤萬頃良田,養育著世世代代的安寧人。椐2010年《安寧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公布的數字顯示,全市常住人口為341,341人。漢族294,55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6.29%。少數民族總人口為46,785人,占全市常住總人口的13.71%。其中,彝族17,029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99%;白族10,452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06%;苗族6,757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98%;回族4,215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3%。千百年來,安寧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建設和守望著自己的家園,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這片土地。
早在距今約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螳螂川畔的連然小潢塘人、八街河畔的小龍潭人,就憑著他們的智慧與能力,打制各種石器,過著漁獵生活。到了新石器時代,八街饒管營後山上的大天窗人、馬家村石洞人、草鋪大海子燕子洞人,已開始磨製石器、骨器、角器並燒陶,作為生產、生活工具。在今天連然街中段西側市委大院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窖址,把安寧古人燒陶的高超技藝凸顯了出來。而太極山西漢古墓中出土的各種青銅器,充分說明了漢代安寧人鍛造和使用這些器物的高超技能。
安寧是雲南郡縣設定最早的行政地區之一。據清康熙《安寧州志》載,唐虞時屬禹貢梁州地域,已同中原地區有密切的交往。戰國時楚國莊蹁王滇,安寧屬滇王地。《漢書·地理志》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漢,漢設益州郡(治所在今天晉寧縣晉城),在安寧設連然縣屬益州郡二十四縣之一。“陳立(臨邛人)為連然長,多善政”(《後漢書》)。三國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征南平四郡後,改益州郡為建寧郡(治所在今曲靖),連然縣隸屬之。西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設寧州,連然屬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以連然以西七縣隸屬寧州。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屬昆州(今昆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南寧州總府,轄安寧縣。南詔時,安寧為拓東節度使管轄。大理國設安寧城,屬鄯闡(今昆明)府地。元初,置安寧千戶所,隸屬陽城堡(今晉寧晉城一帶)萬戶;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稱安寧州,轄祿豐、羅茨二縣,隸屬中慶路;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於那龍城(今安寧市縣街鎮)立三泊縣,隸屬昆陽州。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置安寧守御千戶所;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復置安寧州,領祿膿、貼玩二巡檢司。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三泊縣人安寧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安寧州為安寧縣,屬滇中道,後廢,直屬省。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