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堂
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後徙臨涇,即今甘肅省原縣東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成胡姓堂號。武漢天仁中醫門診部位於漢口青年路261號,遵循上醫理念,秉承安定堂的診療手段和中醫秘方,擁有一大批醫療技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以天下人健康為己任,致力於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為患者健康提供優質服務。
武漢天仁中醫
在發展歷程中開展對各種疑難病症的中醫臨床特色治療方案的探索、研究與實踐,在“既病防變”、“已病早治”的基礎上,正努力朝“上醫”的目標不斷奮進。每一位患者的健康與康復是安定堂每位專家及工作人員的心愿。讓祖國傳統醫學能夠更廣泛、更科學的發展是安定堂始終堅持的目標,傳承中醫世家,安定堂天仁門診將堅持不懈地提高自身水平,為弘揚中醫藥文化,為中華民族的世代健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有信心成為武漢中醫治療領導者。
武漢天仁中醫專家團隊
胡兵早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白求恩醫學院、第四軍醫大學,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研修3年,從事醫療臨床科研工作40餘年,刻苦鑽研業務技術,工作責任心強,醫德高尚,臨床經驗豐富,曾十餘次被評為優秀醫務工作者。多年在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的醫療領域中研究和探索,曾先後在解放軍某醫院、解放軍總政治療中心、北京香山醫院等單位工作。
擅長純中藥治療腎炎、腎功能不全、腎病綜合徵、腎衰等腎臟病,骨關節病、痛風、類風濕,,風濕免疫系統疾病,肌無力、肌肉萎縮、肌營養不良,帕金森氏病、美尼爾氏病,男女不孕不育症,各種皮膚病,肝病等疑難雜症。學術論文30餘篇先後發表在國內外權威醫學雜誌上,與2005年4月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國名醫論壇,其論文編入《中國名醫風采》。
治療疑難雜症特點,根據病人的檢查化驗結果、症狀和中醫的四診合參、八綱辨證對疾病進行綜合分析與辨證論治,制定出最佳治療方案,在治療期間隨著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使患者更快康復。
羅永焱教授治療科目有(西醫診斷,中草藥治療):
風濕骨病: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骨關節炎、痛風、嚴重的頸、腰椎疾病等。
腎臟疾病:慢性腎炎、腎臟病及泌尿系統結石等。
疑難雜症:亞健康狀態等。
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當今社會發展速度快,給人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壓力,人的身體也會出現不同的疾病。而中醫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在疾病治療上有著其獨特之處,很多人都會選擇中醫來治病和養生。為了讓您了解更多的中醫類知識,生活家特別準備了豐富的系列資訊,幫助大家對中醫有更多的認識。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和關節周圍非感染性炎症為主,能引起關節嚴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中醫痹證範疇,近代醫賢名曰尫痹、頑痹等病名。其因證機治與一般“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痹證不同,在研究探討古今醫賢治療痹症論述的基礎上,結含臨床實踐,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及辨治要點提出如下見解。1.肝脾腎氣血虧虛為病本風寒濕熱痰瘀為病標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纏綿反覆,其病程長,其病理因素初起主要為稟賦素虛,肝腎虧虛,陽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以致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流注經絡、關節,阻礙氣血運行而發病。《素問·痹論》所述,“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腎主骨,肝主筋,筋骨關節皆賴肝腎精血濡養。邪客筋骨,筋損傷肝,骨損傷腎,肝腎損傷則筋骨失養,肌肉不充,而致關節拘急掣痛,屈伸不利,甚則導致肌萎、筋縮、骨損、關節畸形僵硬、行動艱難等功能嚴重障礙。脾主肌肉,運化水濕,脾虛則痰濕內生,濕痰互結,肆虐作祟,流淫肌肉經脈可見體重節腫、關節積液等,所以肝腎脾氣血虧虛是本病的主要內在因素。又因為病情纏綿,反覆發作,必有外邪為之引動,風寒濕熱之邪的反覆侵襲,深入經隧、骨骱,經脈不利而成瘀血,濕濁粘滯而成痰飲,痰瘀交阻則留著關節,瘀阻經絡,形成骨節僵硬腫脹、畸形,日久難復。故曰本病以肝脾腎虧虛為其本,風寒濕熱痰瘀為其標,經脈痹阻不利、氣血瘀阻不通為其病理機制,病變機制可歸納為“虛、邪、瘀”三者。
由於本病頑固,病程長久,病因以肝脾腎虧虛為病本,風寒濕熱痰瘀為其標,經脈痹阻不利、氣血瘀阻不通為其病理,故治療上以滋補肝腎、補氣益血、調補脾胃為主,佐以清熱毒、祛濕濁、祛瘀血、化痰濁、搜風剔邪、宣痹定痛的治療大法。補腎以仙茅、仙靈脾、螞蟻、杜仲、菟絲子、牛膝為主,同時辨陰陽之虧虛而分別選加,偏陰虛加女貞子、龜板,偏陽虛加附片、肉桂、補骨脂;養肝宜用熟地、當歸、白芍、木瓜、雞血藤、桑寄生;健脾益氣選黃芪、白朮、黨參、山藥。肝脾腎同健,則痹病自殲;祛風用威靈仙、全蟲、烏梢蛇、桂枝等;清熱毒祛濕濁宜用防已、薏苡仁、石膏、知母、蒼朮、黃柏等;祛瘀生新化痰通絡用當歸、川芎、丹參、雞血藤、白芥子、僵蠶等;活絡止痛用絡石藤、海風藤、清風藤,甚者用麝香、馬錢子、蜈蚣、全蠍、細辛等。
痛風性關節炎中醫探析
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關節紅腫熱痛,屬中醫熱痹範疇。然其又不完全與傳統痹證熱痹相合,辨治較為困難。如何用中醫理論揭示其發病機理及規律,提高臨床療效,是一個值得研究探討的新課題。蒙木榮教授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痛風性關節炎辨治獨具一格。筆者有幸跟從老師臨證學習,獲益良多。老師認為,臨證只有辨證不離其本,治療不泥古法,方能以理釋疑,以活應變。本文總結老師對痛風性關節炎的認識及治療經驗,望其能構良方壽世。
1 病因病機1.1 自出機杼,創脾運失調、內生濕熱為病因 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關節紅腫熱痛,屬中醫熱痹範疇。對於痹證的病因病機,傳統中醫十分強調風寒濕熱之外邪侵襲人體經脈關節,致使經脈關節氣血痹阻而發病。但結合臨床所見,不少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因飲酒或進食肥甘厚味之品而發病,故老師對痛風的病因、 病機質疑,並提出內濕致病及病變累及脾、腎、關節等 部位的新觀點。
《內經》記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胃為倉疒 稟 之官,腐熟水谷,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濁,為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以養。若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嗜食厚味,或素體脾虛,嗜酒及肥甘厚味之品,致運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滯留成濕,濕郁化熱,濕熱瘀阻關節經脈,故形成痹證之潛在內因。《素問·痹論》論述痹證之因為“飲食居處,為其病本”即是此意。《景岳全書·卷三十一》曰:“有濕從內生者,以水不化氣,陰不從陽而然也。由於脾胃之虧敗,其為證也,在肌表則為發熱,微惡寒,為自汗;在經絡則為痹,為重,為筋骨疼痛,為腰痛不能轉側,為四肢痿軟酸痛。”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兩側,繞唇下行穿過膈肌,沿中線下行,扶臍兩旁,沿腹腔內下行,沿大腿前外側、下肢脛骨前緣外側下行至足背,從足背沖陽穴分出,前行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脾經起於大趾內側隱白,沿足背內側赤白肉際上行,沿小腿至大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屬脾絡胃,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上行。濕熱之邪循經流注,故痛風患者多首見第一拇趾和第一趾關節疼痛、紅腫等症。
1.2 不沿衣缽,闡述腎蒸騰無力、濕濁排泄不暢為病理基礎 腎主水,腎臟在津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津液代謝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在腎陰和腎陽的協調作用下進行的,各臟腑官竅代謝後產生的濁液,通過三焦水道下輸於腎,在腎氣的蒸化作用下,開闔有節,升清降濁有序。其清者再由脾氣的轉輸作用上蒸於肺,重新參與水液代謝;濁者則化為尿液,下輸膀胱排出體外。若腎之陰陽失衡,必累及津液運行,清濁不分而見濕濁內生;腎臟虧虛,蒸騰氣化無力,廢液不能排泄,濁陰不降,留滯體內,反成隱患。可見,只有腎之陰陽平衡,腎氣的蒸化、開闔和推動作用發揮正常,升清降濁功能才能得以有效調攝,廢液的排出才能正常。若過食肥甘,濕熱稽留不去,其原因除脾運不及外,更主要的是腎的降濁功能失常。《素問。五臟生成》篇曰:“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王冰註解:“腎合骨,其榮發。甘益脾,勝於腎,腎不勝,故骨痛而發墮落。”(《王冰素問注·卷三》)如腎臟虧虛,或飲食勞欲傷腎,腎之蒸化開闔功能障礙,不能勝任升清降濁之職,濕熱滯留,郁而化熱,濕熱流竄於筋骨,注於關節,氣血痹阻不通,故骨節疼痛。
1.3 繼承傳統,強調風寒濕熱外邪誘發起病 金元時期,李東垣、朱丹溪等醫家另立痛風病名。李氏認為,痛風內因為血虛,朱氏則認為是血熱。他們對痛風內因的認識雖然不同,但都認同內因致病的重要性以及外邪觸發、內外合邪的發病觀。朱丹溪曰:“窮彼痛風也,大率因血受熱,己自沸騰,其後涉冷水,寒涼外搏,熱血得汗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格致餘論·痛風論》)痛風的內因在於脾腎虧損、運化降濁功能失常而致濕熱內聚。外濕夾雜風寒熱邪更易誘發痛風發作。臨床上可見不少患者是久居潮濕環境或攝入高蛋白飲食,多有濕熱內聚的病理基礎,不慎為風寒濕熱外邪所侵襲而發病。沿海地區氣候濕熱,又多吃海鮮、肉類,易內生濕熱,與濕熱氣候相合,形成濕、熱、瘀,入髒則“窮則及腎”,故南方地區痛風患者更多見。老師對痛風病機提出內濕致病、病變累及脾、腎、關節等的新觀點。而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痛風是由於長期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引起的一組異質性疾病,其臨床表現為高尿酸血症、特徵性的炎 性關節炎發作及痛風石形成。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 終產物,正常人約1/3的尿酸在腸道經細菌降解處理,約2.3經腎原性排出。越來越多的報告表明,原發性痛風與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胰島素抵抗關係密切,繼發性痛風主要因腎臟病、血液病等疾病或藥物、高嘌呤飲食等引起。不難理解,高蛋白飲食過量、腸道排泄及菌解障礙、腎臟排泄尿酸減少所產生的高尿酸血症與中醫之進食肥甘厚味、脾失健運、濕熱內生、腎之蒸騰氣化無力、濕濁排泄不暢有異曲同工之理。
痛風的病機以內濕為主,而濕易化熱,濕熱內郁易成瘀,故應辨清濕、熱、瘀。 濕熱痹阻證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屈伸不利,痛劇時如刀割,多以遠端為主,尤以拇趾關節為常見,其次常累及踝關節及趾骨小關節,苔黃膩,脈弦細。
濕阻血瘀證臨床表現為關節局部疼痛、反覆發作,關節腫大、僵硬變形,關節潰破可見白色結晶體,周圍皮色紫暗,關節屈伸不利,皮下結節,下肢浮腫、時輕時重,腰酸乏力,舌質紫黯,脈細澀。
治病求本是中醫學治病的主導思想。老師對痛風總的治則為:發作時清熱解毒,利濕泄濁,化瘀通絡,緩解後健脾補腎。脾在髒屬陰,“喜燥而惡濕”,“土愛暖而喜芳香”。若濕濁內阻中焦,則脾胃運化水谷之功能受阻。而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濕,溫燥之藥可燥濕健脾,故從痛風脾濕病機而論,根據脾的特性,當以燥脾、運脾、芳香化濕為主。而腎主水,“水有真水、有客水”(《醫宗金鑒·名醫匯粹卷二》。所謂客水,即水液代謝中的濁水、廢水,故從痛風腎的降濁障礙來看當以利濕為主。但因利水滲濕易傷津液,對陰虧津少、腎虛者套用利濕而不易傷陰之品,同時藥性不可燥、潤太過,以防藥之偏性傷腎礙脾。
圍繞本虛標實的病機,老師喜以四妙散為底方:黃柏、蒼朮、牛膝、薏苡仁。黃柏苦寒,寒以清熱,苦以燥濕,入腎經;蒼朮苦溫,善燥濕醒脾;牛膝補肝腎,引藥下行;薏苡仁利濕清熱作用尤佳,故主治濕熱下注的兩足麻痿腫痛。濕重者可選加土茯苓、蠶沙、車前子、萆?等,脾滯者可選加芳香化濕之品蒼朮、藿香、佩蘭、白豆蔻,紅腫灼熱者可加忍冬藤、海風藤等,瘀血重者加丹參、地龍、紅花、赤芍活血化瘀。緩解後以基本方加白朮、太子參、茯苓補脾胃,加菟絲子、山茱萸、千斤拔、杜仲、續斷補腎,增強脾腎運化之功以防復發,加上合理膳食則療效顯著。
結核性關節炎認識與治療
結核性關節炎(又稱結核病態反應性關節炎)是一種新發現的疾病,臨床上多發生關節炎並髮結節性經斑是結核變應的特徵,國內有稱結核性風濕病。一般認為罕見,實際並非如此,此病占風濕、類風濕病中的比例為65%,因認識不夠絕大部分誤診為風濕或免疫病。為了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水平,擺脫病魔的困擾,現將臨床研究報告如下。
一、診斷標準:凡存在多關節炎、結節性紅斑變應表現並具有下列二至三條者:
1、有結核病或患過結核病;
2、結核菌素(PPD5單位)試驗陽性,特別是強陰性者;
3、抗結核抗體陽性者;
4、特異循環免疫複合物陽性者;
5、始終無心內膜、心瓣膜損害者;
6、關節無強直變形,X線骨質無損害者;
7、診為風濕或免役病治療無益反覆發作者。
1、全身症狀,急性發病者多為發冷、發燒、頭痛、乏力、食欲不振、全身不適等中毒症狀,慢性者症狀較輕或無症狀;
2、關節症狀,膝、踝、肩、腕等關節紅腫、熱痛;
3、皮膚損害:
A、結節性紅斑,原發於皮下,多見與雙下肢,尤以小腿及踝關節附近,伴有浮腫,少數泛於軀幹及頭皮,大如黃豆至胡桃,多如蠶豆,初期呈鮮紅色。
B、皮下結節,初發於皮下,呈黃豆大小圓結節,皮膚正常,有輕度壓痛。
C、依次還有硬紅斑、結節性痒疹、環形紅斑,多發性紅斑等。
主要會引起皰疹性角膜結膜炎,虹膜睫狀體炎,鞏膜炎,角膜炎,視網膜靜脈炎。
四、結核變態反應性疾病還能引起下列疾病:1、白塞氏病;
2、多發性肌炎;
3、關節滑膜炎;
4、結節性脂膜炎;
5腎小球腎炎;
6、多發動脈炎;
7、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
8、紅斑狼瘡;
9、乾燥綜合症;
10、強直性脊柱炎等免疫性疾病。
莫讓風濕病或關節炎等到您
很多疾病可防,但是風濕病或關節炎似乎防不勝防,好像高唱著“總有一天等到你”。
新加坡的成人當中,每25人就有一人患關節炎,女性比男性的比例高,年輕患者也逐年增多。根據衛生部2005年對基本醫藥護理的調查,肌肉和骨骼疼痛是第四多人求醫的疾病種類。
不過,在眾多關節炎當中,新加坡最多人患的是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和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病情較嚴重的關節炎。
老年人最常患骨關節炎,病因是長期使用關節,導致關節軟骨老化或磨損所造成,從手指的小關節,到膝蓋、髖部的大關節,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年輕病人增加
60歲以上的人,大部分都患有骨性關節炎,而且病人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
人在中年後,肌肉的功能逐漸減退,加上外周神經功能減退,反射減弱,神經傳導時間延長,導致神經和肌肉運動不協調,容易引起關節損傷。同時,骨和關節軟骨隨著年齡增長,骨的無機物含量增多,骨的彈性和韌性較差。此外,隨著年齡增長,供應關節的血流減少,軟骨因營養供給減少而變薄,軟骨基質減少而發生纖維化,軟骨容易損傷。除了年紀老的因素,幼年腳傷,運動過量等等,都易患上骨性關節炎。
關節過度壓力
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的人容易得骨性關節炎。某些職業勞動、劇烈運動、損傷,可使關節形成過度的壓力,它可促使軟骨細胞發生退行性變化,而退變的細胞又使基質合成減少,更加劇軟骨細胞的破壞,形成不良循環。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即使看來是很輕微的損傷,如失足踏空等就可成為骨性關節炎的致病因素。
關節健康護理
葡萄糖胺是人體自然製造的氨基糖分,對滋養和保護軟骨起重要作用,也能幫助保持關節的健康。
當人的身體逐漸老化時,身體產生葡萄糖胺的能力就會下降。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的軟骨就會逐漸磨損而變得粗糙,也容易酸痛,這時人體就需要特殊的補充營養保健品,來滋養和維護關節及軟骨的健康。
葡萄糖胺是醫生常用的抗骨關節炎藥物,最近10年,這已經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一種營養保健補助品。其他藥物包括葡萄糖胺硫酸鹽(glucosamine sulphate)、植物葡萄糖胺(Vegesamine)等等。
注意衣食住行
風濕病患者在衣食住行方面應注意些什麼?
風濕病患者多因關節、肌肉等部位疼痛,或已出現關節活動功能受限等情況,選擇衣物時應以舒適、輕巧和容易穿脫為宜。
飲食方面除有些疾病要禁食某些食物外,吃什麼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營養應全面均衡,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能缺少。
風濕病患者腰背部有病變時,應睡較硬質的床褥,少從事體力活動,雙下肢有病變時,不應長時間步行,活動應適度。
骨關節病變治療宜早不宜遲
由於骨關節炎發病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關節軟骨破壞後關節的一種活躍修復過程,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使病人維持良好生活質量的關鍵,一旦出現下面這些情況就要小心了。一是關節酸脹或腫脹。有的病人上下樓梯時覺得雙腿或單腿酸軟乏力,下樓時尤甚。酸脹、腫脹是關節急性滑膜炎的表現,如不根治,會導致關節軟骨的破壞。在明確了不是其他原因諸如結核性、化膿性、類風濕性、牛皮癬性、痛風性等引起的關節炎後,就應去醫院請專科醫師治療,以阻止病情的發展。但是,酸脹或疼痛伴有關節腫脹在膝關節很易察覺,在髖關節則不易看出。有的病人早期關節酸脹很難通過X線片明確骨關節炎的診斷,病人需要請一些經驗豐富的骨科醫師作檢查。對一些體形肥胖者以及膝關節或髖關節有輕度畸形的,如膝內翻及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則更需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