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哈拉人
正文

相傳安哈拉人的祖先來自阿拉伯半島,原屬閃米特人南支的薩巴人, 其中一部分於公元前7世紀左右自葉門跨紅海遷至非洲之角,占據衣索比亞高原北部。有一名為 “阿巴沙特”(Habashat)的部落, 稱其住地為“哈貝希”(Habesh),歐洲人訛稱“阿比西尼亞”(Abyssinia),故安哈拉人舊稱“阿比西尼亞人”。另一名為“阿加齊” (Agazi)的部落則稱其語言為“蓋埃斯”(Ge′ez),故安哈拉語的前身稱為“蓋埃斯語”。目前這一早期語言仍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安哈拉人幾乎全部信奉基督教,屬科普特教派。此教現為國教。
公元2~9世紀,安哈拉人為阿克蘇姆王國的居民。13~16世紀,曾在戈賈姆和伯根德地區建立封建王國阿比西尼亞,經濟文化繁榮昌盛。16世紀起,遭受奧斯曼帝國以及葡萄牙、英國、義大利等殖民勢力的入侵和奴役。1935~1941年,安哈拉人同國內各族人民一起,舉行了反抗義大利法西斯的武裝鬥爭,在國家歷史上起了重大作用。
安哈拉人分貴族與平民,前者占有土地,後者受地租盤剝。1974年廢黜衣索比亞皇帝後,發生較大變化。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按父系居住,按雙系計算親屬,實行長子繼承制(見長子繼承權)。男女均行割禮。住宅多為長方形平房,外壘石牆,內有院落。主要從事農業,種植苔麩、小麥、大麥、玉米和高粱;南方兼事畜牧,飼養牛、羊。棉紡、木雕等手工業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