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吉動物群產於浙江省北部的安吉縣杭垓鎮和孝豐鎮,主要分布在賦石水庫岸邊。在水庫周邊100平方公里範圍內,從至少7個地層剖面的同期地層中發現了該動物群。該動物群以底棲固著的海綿動物占絕對優勢,屬種異常豐富,同時也有一些底棲生活的節肢動物(鱟類)、棘皮動物,以及死後沉落海底並一起埋藏的筆石、腹足類和鸚鵡螺等浮游、游泳生物。
據初步研究,其中海綿動物化石種類極其豐富,迄今為止已鑑定超過75個種,這一數量已明顯超過著名的加拿大寒武紀布爾吉斯頁岩中經過100多年採集獲得的海綿屬種總數,是目前已發現的地史時期最為豐富多樣的海綿動物群。該動物群的海綿化石以普遍含六射海綿骨針為特徵,均屬矽質海綿大類,包括普通海綿、六射海綿、網針海綿、原始單軸海綿等類別。這些海綿個體體型較大,結構複雜,表明當時海綿動物通過增加露出海底的高度來增強其適應能力;此外,也發現了海綿動物通過增加海綿體壁空隙來提升適應深水生態環境的能力。
這些海綿動物化石保存精美完好,多數在埋藏過程中發生黃鐵礦化,從而使部分軟體組織結構也得以保存。許多個體呈聚集式、原位體勢保存,總體上表現出顯著的高多樣性、小群落的分布特點。古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分析表明,該動物群生活在貧氧—缺氧的深水海底中。筆石生物地層學研究表明,其時代為奧陶紀末的赫南特晚期,距今約4.44億年。
發現意義
安吉動物群的發現,揭示了大災變後的殘存期海底並非以往所認為的那樣沉寂和荒蕪,在海洋深處仍有豐富的多門類的、多種生態的生物繁衍生息,甚至還生機蓬勃。這些海綿動物也許是劫後餘生,抑或更可能是海綿並未遭受大滅絕事件的影響----在淺水區域它們也可能同樣繁榮,只是死後生物體解體、骨針散落而未完整保存而已。在其他時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如二疊紀末)後的殘存期也同樣出現豐富的海綿化石,表明在顯生宙災變期海洋生態系統全面崩潰後,海綿動物所受影響較小,在殘存期的海底快速發展,並通過底棲固著的生活方式,扮演“生態系統工程師”的角色,幫助固定海底表面沉積物,提供棲息生境,從而為其他濾食生物(如腕足動物、珊瑚、苔蘚蟲等)的快速復甦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