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營養中國行”是針對中國營養領域健康傳播的問題,於2012年發起的健康傳播公益活動。旨在搭建營養專家與主流媒體的溝通平台,在普及營養科學知識的同時,提升中國營養傳播的能力建設和工作水平。
從2014年7月開始,“2014安利紐崔萊營養中國行”將走入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遼寧、河南等10個省市,集中關注慢性疾病、青少年健康、白領健康、體重管理、植物營養素等五大方向,通過與當地營養專家及媒體、居民的互動,帶去一次全媒體營養傳播的科學盛宴。與往年不同的是,2014年活動將藉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打造網路空間的舌尖3.0時代。
傳播平台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已經使之成為人們日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大家的生活。2014年,為增加“安利紐崔萊營養中國行”活動立體傳播的效果,主辦方在依託傳統媒體品牌進行傳播的基礎上,結合多種新媒體手段,在參與形式、參與人群方面進行了調整,增加互動性和實用性,建立起全媒體傳播線,傳播科學、權威的營養新知識。會上,第二屆“營養好微博大賽”、將專業知識查詢和健康測試工具一網打盡的“營養中國”微站,由營養專家、相關機構代表、資深媒體人組成的微信群“中國營養健康傳播百人會”等新項目將一起亮相。
2013年安利紐崔萊營養中國行首次嘗試利用新媒體進行營養傳播,舉辦了首屆“營養中國行·2013年營養好微博”大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吸引了近4千萬人參與。2014年“營養好微博大賽”在2013年的基礎上,將分為面向普通大眾和面向專業人員兩條線開展。面向普通大眾的部分會帶領網友曬美食,聊營養;而面向專業人員的部分將結合營養行活動討論特定的營養話題,徵選優秀作品,最後評出大獎。
此外,“中國營養健康傳播百人會”是一個集合了營養專家、相關機構代表、資深媒體人的微信群,讓專家、政府、媒體三方有了一個可以隨時分享觀點、討論營養傳播的平台。“營養中國”微站是在2014年大熱的微信平台基礎上搭建的融合了營養素基礎知識、趣味小測試、孕期營養、特殊人群營養等大眾關心健康問題的知識庫。“營養大講堂”在延續2013年權威、生動、接地氣的基礎上,將與衛生計生委百姓健康頻道合作,推出精心製作的系列視頻節目,並通過網路進行傳播,以方便大眾更有效地學習營養知識。
膳食指南
此次調查顯示,受訪網民普遍認為自己的飲食行為比較健康。每天吃早餐的占87.2%;91.5%的人,晚上能回家就餐;四成人飲食比較清淡,17.8%的人群喜歡偏油重和高鹽食物,15.37%的人愛吃辛辣食物;七成網民喝酒,其中10%為經常飲酒者。
“但網民在平衡膳食方面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還是有一定距離。”馬冠生說。按照“膳食指南”,每人每天都應攝取包括谷薯類、豆類、蔬菜水果、動物性食品和純能量在內的五類食物,但真正能做到的僅不到三成,對豆類和奶類的攝取不足,每周選擇不到2次的比例分別15.6%和31.3%,值得注意的是,指南中建議每天都應該消費的穀類食物,調查人群中有7.3%的人每周吃不到2次。關於油脂的消費量,1/3的缺乏正確的知識。“對於保健品,到底應不應該補?到底應該補什麼?我們也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可以幫助大家樹立正確營養觀念,理性看待保健品。”此外,網民運動量嚴重不足問題凸顯,其中35.9%的人基本不參加鍛鍊,每周參加3次以上鍛鍊的人群僅為39.6%。離每周至少進行5次,每次30分鐘的建議目標相差較大。在自評健康方面,只有不足四成的認為自己沒有任何疾病。
“快捷的生活節奏讓現代人背負了越來越多的身心重負,不合理的膳食,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為慢性病的發生或加重推波助瀾,必須引起警惕,馬上採取行動。”馬冠生說。此次調查顯示,有八成人感覺到工作生活有壓力,只有兩成人睡眠情況良好。
主辦方最後強調,調查給2012年的營養中國行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將就此次凸顯出來的問題進行重點的健康宣教,希望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營養引導
公眾的營養誤區在哪裡,需要哪些方面的營養指導。
為提供更為針對性的建議,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生命時報社、搜狐健康、新浪健康共同開展了2014年“中國公眾營養素養網路調查”。截至2014年6月17日,共有39228人參與,其中男性18186人、女性21042人,分別占總人群的46.4%和53.6%。來自華北、華東、華南地區的網民參與的人數較多。啟動儀式上,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的馬冠生研究員分享了這次調查的結果,並做了權威解讀。
此次調查暴露出我國網民在營養健康認知上的不少“老大難”和“新問題”。比如對每天能吃多少油和鹽,公眾的認知度一直都很低。“新問題”更需要引起關注。營養標籤是消費者了解包裝食品的營養價值,促進合理選擇的有效工具,但絕大部分人不知道營養標籤,更不具備相關知識,在選擇食品時也很少特意關注。
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人認為嬰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群及孕婦和乳母都有特殊營養需求。74.2%認為每天應該吃300克-500克蔬菜,60.6%的人認為油脂攝入量為25克-30克,30克以上的比例為28%。有11.5%的人認為每日食鹽攝入量可以達到15克或18克。有13.7%的認為每日飲水量在600毫升以下。有六成的人聽說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但只有約四成的人知道《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有5層。
但值得關注的是,儘管《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克B28050-2011)於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但此次調查顯示,網民對食品營養標籤的了解依然非常少。知道實施的比例僅占5.5%,僅有24.5%的能理解NRV(“中國食品標籤營養素參考值”的簡稱,是專用於食品標籤的、比較食品營養成分含量多少的參考標準,是消費者選擇食品時的一種營養參照尺度),購買食品者從不關注、偶爾關注及每次都關注營養標籤的比例分別為20.9%、52.9%及26.2%。
同時,隨著社會進步和新媒體的出現,居民獲得營養相關知識的途徑也呈現多元化。調查結果顯示,網民獲得影響相關知識的途徑依次為網站及其客戶端(19.2%)、電視、廣播(19.0%)、報紙、雜誌(17.5%)、營養類書籍(16.0%)、專家講座(8.3%)、微信(5.4%)、微博(4.2%)、醫院醫生(3.8%)、學校教育(1.8%)以及其他途徑(4.9%)。在獲得營養相關知識後,更重要的是如何判斷營養健康信息的真偽。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約49.7%的人群依靠自身營養知識判斷,其次分別為媒體可信度、報導中是否標明信息來源、向專家或專業機構求證、報導中是否有產品的推銷。
營養報導中,最重要的是實用性和科學性的人群所占的比例較大,分別為48.4%和41.8%;通俗性和趣味性所占的比例較少,分別為8.7%和0.6%。分析關注營養知識及健康膳食主要原因可知,防治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通風等)、改善體質(如失眠、易疲勞等)及控制體重(如減肥或增肥)是人群中關注營養及健康膳食的主要原因;此外,補充營養素(如鈣、電解質、維生素等)、改善皮膚(如色澤、青春痘、粉刺等)及改善發質(如脫髮、頭皮屑、發質等)也是原因。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離不開傳播,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興起,人們了解健康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分享營養健康知識更加方便快捷,健康營養知識也增加了大眾化、節奏感和時效性的特點。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副所長錢海紅說:“很明顯,健康傳播媒介形式的外延在擴大,傳播內容明顯增多,傳播效率顯著提升。”在全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話語權,每個人都是營養大師,每個人都是健康傳播大使。
隨著新媒體的縱向深入,新媒體平台下的信息同質化、飛沫化等嚴重干擾了健康傳播的效率。對此,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表示,在全媒體時代,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證營養傳播的高效、快速、準確,需要多層面、多角度的最佳化,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媒體的媒介、專家的權威和公眾的傳播,離不開每一個環節的監管和自律。”
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表示,傳播營養健康知識是保健品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安利紐崔萊作為世界保健食品行業的領導品牌,目前在中國遇到的最大制約因素來自公眾的營養健康素養較低。因此支持公眾營養健康教育,提升公眾的營養健康素養,引導公眾在實現膳食平衡的基礎上科學理性地看待和使用膳食補充劑,是實現國家、公眾、行業和企業的多贏之舉。多年來,安利紐崔萊舉辦了一系列公眾營養健康宣傳教育項目,比如紐崔萊健康跑、紐崔萊“動力新幹線”健康快車、多彩膳食宣傳、營養早餐宣傳等專項活動。
“安利紐崔萊營養中國行”活動自2012年成功舉辦至今,已經過兩年的沉澱。營養中國行活動主要通過邀請專家、記者以及關注健康的營養達人,展開“三方頭腦風暴”,幫記者“學營養”、跟專家“聊傳播”,讓記者發現科學的信源,讓專家找到合適的媒體。活動中開展的“營養大講堂”邀請權威專家與公眾面對面講營養,讓公眾學到了權威的營養知識,提高了辨別虛假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