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世紀

《宇宙的世紀》是2010年4月1日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爾科姆·朗蓋爾。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宇宙的世紀宇宙的世紀
書 名: 宇宙的世紀

作 者:馬爾科姆·朗蓋爾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4月1日

ISBN: 9787535761071

開本: 16開

定價: 69.00元

內容簡介

20世紀見證了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出現,這是兩個不曾有過的當代科學研究中最令人激動、最富挑戰性的領域,《宇宙的世紀》回顧了當代天體物理學所有關鍵領域的歷史發展,以貫串始終的主線顯示了這些進展是如何帶來當代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極其豐富的全部景觀。書中不僅呈現了許多由史無前例的觀察導出的重大發現,同時也強調了理論概念的發展以及這些概念如何被人們接受,這些進展已使得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可以追問某些關於我們宇宙性質的最深刻的問題,並將我們藉助於先進觀察設備獲得這些認識的能力提高至4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一部弓1人入勝的著作,其內容的精彩程度超乎任何敘事高手的豐富想像。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馬爾科姆·朗蓋爾 譯者:王文浩

馬爾科姆·朗蓋爾,1967年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射電天文研究組取得博士學位,1968-1969年,他以皇家學會交換學者身份前往莫斯科別列捷夫研究所工作。他曾以交換學者身份6次前往前蘇聯空間研究所從事學術交流,並一直是美國多家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和觀察員。1980-1990年期間,他先後榮獲多項職銜:蘇格蘭皇家天文學會會員、愛丁堡大學天文學雷吉烏斯(Regius)講席教授和愛丁堡大學皇家天文台台長。1997年以來,他擔任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主任,並在2000年千禧年榮譽表彰中榮獲高級英帝國勳爵士(CBE)稱號。朗蓋爾的主要研究領域是高能天體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宇宙學。他已出版了15本著作,發表250多篇學術研究論文。

王文浩,現執教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早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近年譯著有:《時空的大尺度結構》(S·W·霍金、G·F·艾利斯著),《通向實在之路》(R·彭羅斯著)等。

圖書目錄

前言

致謝

第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恆星及其演化的研究

第一章 19世紀的遺產

1.1 引言

1.2 從約瑟夫·夫琅禾費到古斯塔夫·基爾霍夫

1.3 1等星的視差

1.4 照相術的發明

1.5 新一代望遠鏡

1.6 前史總結

第二章 恆星光譜的分類

2.1 威廉·哈金斯——恆星天體物理學的創立者

2.2 1等星光譜分類系統

2.3 哈佛恆星光譜分類

第三章 恆星結構及其演化

3.1 恆星結構及其演化的早期理論

3.2 赫羅圖的起源

3.3 新物理學的影響

3.4 愛丁頓與恆星結構及其演化理論

3.5 量子力學的影響和新粒子的發現

第四章 恆星演化的終點

4.1 紅巨星問題

4.2 白矮星

4.3 超新星和中子星

第二部分 宇宙的大尺度結構,1900-1939

第五章 銀河系和鏇渦星雲的性質

5.1 “島宇宙”與星雲表

5.2 銀河繫結構

5.3 大論戰

5.4 哈勃和星系宇宙

5.5 銀河系鏇轉的發現

5.6 星際物質與塵埃消光

5.7 作為鏇渦星系的銀河系

第六章 天體物理宇宙學的起源

6.1 愛因斯坦時代以前的物理宇宙學

6.2 廣義相對論與愛因斯坦的宇宙

6.3 德西特、弗里德曼和勒邁特

6.4 星雲的退行

6.5 羅伯遜一沃克度規

6.6 米爾恩一麥克雷與愛因斯坦一德西特模型

6.7 愛丁頓一勒邁特模型

6.8 1939年的宇宙學問題

第三部分 電磁波譜的拓寬

第七章 電磁波譜的拓寬與新天文學

7.1 引言

7.2 亞原子粒子和宇宙線的發現

7.3 射電天文學

7.4 x射線天文學

7.5 y射線天文學

7.6 紫外天文學與哈勃空間望遠鏡

7.7 紅外天文學

7.8 新天文學世紀的光學天文學

7.9 其他類型天文學

第四部分 1945年以來的恆星和星系天體物理學

第八章 恆星與恆星演化

8.1 引言

8.2 核合成和化學元素的起源

8.3 太陽中微子

8.4 日震學

8.5 恆星演化

8.6 中子星的發現

8.7 x射線雙星和黑洞研究

8.8 射電脈衝星和廣義相對論的檢驗

8.9 引力波的檢測

8.1 0超新星

第九章 星際介質物理學

9.1 星際氣體的光致電離

9.2 中性氫與分子譜線天文學

9.3 多相星際介質

9.4 恆星的形成

9.5 太陽系外行星和褐矮星

9.6 宇宙線天體物理學和星際介質

第十章 星系和星系團物理學

10.1 星系

10.2 星系中的暗物質

10.3 橢圓星系動力學

10.4 星系的大尺度分布

10.5 星系團物理學

第十一章 高能天體物理學

11.1 射電天文學和高能天體物理學

11.2 類星體及其近親的發現

11.3 廣義相對論和活動星系核模型

11.4 活動星系核光譜學

11.5 活動星系核中黑洞的質量

11.6 活動星系核非熱現象

11.7 Y射線暴

第五部分 1945年以來的天體物理宇宙學

第十二章 天體物理宇宙學

12.1 伽莫夫與大爆炸

12.2 穩恆態宇宙論

12.3 射電源計數

12.4 氦問題

12.5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

12.6 氦問題再討論

第十三章 宇宙學參數的確定

13.1 桑德奇與H0和q0的值

13.2 哈勃常數

13.3 宇宙年齡T0

13.4 減速參數q0

13.5 密度參數Ω0

13.6 本章總結

第十四章 星系和活動星系隨宇宙曆元的演化

14.1 活動星系的宇宙學演化

14.2 星系計數

14.3 萊曼α雲

14.4 萊曼α吸收體中元素的豐度

14.5 萊曼截斷星系

……

第十五章 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起源

第十六章 極早期宇宙

星名索引

主題詞索引

人名索引

譯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