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泊村

它山泊村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顏、倪兩姓先後來此定居。因建村於拖山下平泊之地,故命村名為拖山泊,後演變為它山泊。另一說為,明萬曆年間,建村於它山東麓,山後積水成泊,以山水命村名它山泊。它山泊村位於海陽市城區東北部5公里處,地處東經121°12′,北緯36°48′。隸屬方圓街道辦事處,東與南城陽村一嶺之隔,南鄰方圓集團,西與道南村、秋林頭村接壤。距方圓街道辦事處4公里。 全村轄區約4平方公里,招虎山內有山嵐33.3公頃,分布在十多個山頭,耕地面積94.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水果等。2002年,全村315戶,807人,有修、王、高、張、李、劉、崔、於、隋、楊、叢、邵等12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修、王兩姓。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35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8.5%、24%、7.5%,人均純收入2900元。

大事記

1941年國民黨軍秦毓堂部多次進村掃蕩,燒殺擄掠,抓走村民2人,損失物資折款數萬元。

1942年本村解放。 同年本村5名青年參加八路軍。

1945年有17名青年參加人民解放軍。

1947年在反蔣、保田鬥爭中,本村有17名青年參加人民解放軍,其中女青年9人;參加支前隊者24人。

1955年成立三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三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秋加入人民公社。始建果園2.7公頃。

1961年投資2000元,建起村代銷社;

投資1000元,購置脫穀機1台。

1965年先後投資7000元,購進脫穀機5台,動力機為195型柴油機。

1976年投資5000元,購買發電機,自行發電照明。同年投資7000元,購25馬力拖拉機1台。

1977年投資6000元,購進20馬力拖拉機1台,修村路、機耕路約4公里;建大小水庫3座;平整土地約26.7公頃。

1981年集體投資2.7萬元,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4年因天氣乾旱,修建蓄水池10個,占地面積約1.33公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17.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00公斤,總產達28萬公斤。1983年,畝產250公斤,總產達35萬公斤。2000年,畝產400公斤,總產56.5萬公斤,為1955年的3倍。2002年,糧食畝產413公斤,總產24.8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572萬元,其中農業收入450萬元,畜牧業收入120萬元,漁業收入1萬元,其它收入1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初,本村全靠種植業生活,其它收入一無所有。1966年起,集體組織婦女從事草制藝品加工。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搞好種植業的基礎上,全村發展起建築、石材加工、食品加工、磨坊等企業,外出打工人員達300多人。2000年,第二產業總收入達150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60人,收入200萬元,其中建築業收入200萬元。

第三產業1983年以來,本村辦起電氣焊加工、農機維修、個體運輸和商飲服務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0人,收入63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60萬元,服務業收入2萬元,商飲業收入1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前,本村沒有學校,少數讀書者,全到鄰村去讀書。建國後,本村設國小1所,學生不足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76%。1966年,集體投資建學校1所,校舍15間,面積315平方米,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1993年,投資在秋林頭村東建起新學校,學生全部遷入新校址。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有5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口糧不足100公斤,只能過著討荒要飯、看牛扛活、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解放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7年,人均口糧180公斤。1975年,人均225公斤,全村總收入達12萬元。2000年,家家有餘糧,並根據自己的口味增種小雜糧。2002年,人均存款5000元,全村有各種機動車輛200餘輛、機車150輛、彩電200台、冰櫃50台,電風扇、太陽能熱水器等基本普及。

村莊建設解放前,全村近百戶,約600人,人均居住面積只有6平方米,且全是低矮潮濕的茅草房,街道髒亂不堪。建國後,建房開始統一規劃,統一標準。2000年,有住房360棟,全是瓦房。部分新房還進行了裝修,村莊面貌煥然一新。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20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0年,村民吃上了自來水。2001年,村安裝上了有線電視;對失去勞動能力的村民免收土地稅;老人去世後,村里補貼殯葬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本村修德文由北城陽村王鑑溪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修永合、修永台入黨,並成立黨小組。1942年1月成立村黨支部。黨組織發動民眾反奸、反特、反惡霸、鬥地主。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有42名青年自願報名參加八路軍、人民解放軍,支前人數近200人次。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人。2002年,全村設黨小組4個,有黨員33人。曾有修德文、修普為、修永芳、修永台、修宗合、修宗成、王正熙、王培法、修海信、王培水、修召信、修福信、修平信任黨支部書記。1994年春起,修永臣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修永芳、修桂欣、修宗芳、修宗澤、修宗成、修海信、王培成、王正熙、修召信、修平信、修福信、修龍瑞。1999年,修龍瑞當選為首任直選村民委員會主任。2000年,村委被海陽市人民政府評為模範村委會。

著名人物

修向輝

修向輝又名修香惠。1928年5月生,中共黨員,少將軍銜。1943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194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膠東軍區司令部參訓隊學員、營部文書,團政治處秘書、組織幹事、組織股長、政治處主任,廣州軍區政治部青年部科長,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軍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廣州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政治部副主任,廣東省軍區政委等職。先後立大功2次,1957年獲三級解放勳章,1986年獲獨立功勳榮譽章。1987年當選為中共十三大代表。

修宗湖

修宗湖1932年2月生,中共黨員,主任醫師。1947年參加人民解放軍,曾任衛生員、軍醫、主治軍醫、副主任醫師、內科主任及主任醫師。曾立三等功多次,被授予優秀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學雷鋒標兵等光榮稱號。發表學術論文5篇。1992年為三○三醫院副軍級文職幹部。

王勝熙

王勝熙1937年1月生,中共黨員。1960年參加人民解放軍,曾任海軍航空機務學校教員、第三海校教員、笫二炮兵學院教研室副主任、煙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副教授等職。多次受部隊嘉獎,立三等功1次。編寫教材及發表論文多篇,獲海軍軍械部論文三等獎。

修永生

修永生又名馬永生。1939年11月生,197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8月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1964年8月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先後任編輯、記者、政治處幹事、辦公室主任等職。1979年10月後,任廣播電視部行政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局黨委副書記、人保處長等職。1990年起,任中央廣播藝術團總團團長助理兼辦公室主任、總團副團長(副廳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長城藝術公司演出、攻關總監,中國電影樂團藝術顧問,美國國際交流學會名譽會長等職。曾為籌劃海陽市第一屆櫻桃節、煙臺市第一屆葡萄酒節的文藝演出做出了貢獻。

修建國

修建國1944年3月生。1965年參加工作。曾任湖南財貿辦副處長,中國農業銀行湖南分行辦公室主任、農貸處處長、國際部總經理。1993年後任中國農業銀行湖南分行總稽查、副行長,陝西省分行副行長,西安市分行黨組書記、行長等職。1999年9月後,任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稽察專員(廳級)。

烈士名錄

王竹熙、修宗善、修新文、修永樂、修強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