孿生素數猜想

孿生素數猜想

孿生素數就是指相差2的素數對,例如3和5,5和7,11和13…。這個猜想正式由希爾伯特在190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報告上第8個問題中提出。可以這樣描述:存在無窮多個素數p,使得p+2是素數。素數對(p,p+2)稱為孿生素數。在1849年,阿爾方·德·波利尼亞克提出了一般的猜想:對所有自然數k,存在無窮多個素數對(p,p+2k)。k=1的情況就是孿生素數猜想。

基本信息

簡介

孿生素數猜想孿生素數猜想
孿生素數猜想是數論中的著名未解決問題。這個猜想正式由希爾伯特在190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報告上第8個問題中提出,可以被描述為“存在無窮個孿生素數”。
孿生素數即相差2的一對素數。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孿生素數。
素數定理說明了素數在趨於無窮大時變得稀少的趨勢。而孿生素數,與素數一樣,也有相同的趨勢,並且這種趨勢比素數更為明顯。因此,孿生素數猜想是反直覺的。
由於孿生素數猜想的高知名度以及它與哥德巴赫猜想的聯繫,因此不斷有學術共同體外的數學愛好者試圖證明它。有些人聲稱已經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然而,尚未出現能夠通過專業數學工作者審視的證明。

研究進展

非估算性成果

早在20世紀初,德國數學家蘭道就推測孿生素數有無窮多.許多跡象也越來越支持這個猜想.最先想到的方法是使用歐拉在證明素數有無窮多個所採取的方法.設所有的素數的倒數和為:
s=1/2+1/3+1/5+1/7+1/11+...
如果素數是有限個,那么這個倒數和自然是有限數。但是歐拉證明了這個和是發散的,即是無窮大.由此說明素數有無窮多個.1919年,挪威數學家布隆仿照歐拉的方法,求所有孿生素數的倒數和:
b=(1/3+1/5)+(1/5+1/7)+(1/11+1/13)+...
如果也能證明這個和比任何數都大,就證明了孿生素數有無窮多個了。這個想法很好,可是事實卻違背了布隆的意願。他證明了這個倒數和是一個有限數,現在這個常數就被稱為布隆常數:b=1.90216054...布隆還發現,對於任何一個給定的整數m,都可以找到m個相鄰素數,其中沒有一個孿生素數。
1920年代,通過使用著名的篩理論(Sievetheory,基於埃拉托斯特尼篩法的理論),挪威的維果·布朗(ViggoBrun)證明了2能表示成兩個最多有9個素數因子的數的差。這個結論已經有些近似於孿生素數猜想了。可以看到,只要將這個證明中的“最多有9個素數因子的數”改進到“最多有1個素數因子的數”,就可以證明孿生素數猜想了。
1966年由已故的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利用篩法(sievemethod)所取得的。陳景潤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素數p,使得p+2要么是素數,要么是兩個素數的乘積。這個結果與他關於Goldbach猜想的結果很類似。一般認為,由於篩法本身的局限性,這一結果在篩法範圍內很難被超越。
2013年,5月14日,《自然》(Nature)雜誌線上報導張益唐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張益唐”,這一研究隨即被認為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終極數論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有人認為其對學界的影響將超過陳景潤的“1+2”證明。
孿生素數猜想可以弱化為“能不能找到一個正數,使得有無窮多對素數之差小於這個給定正數”,在孿生素數猜想中,這個正數就是2。而張益唐找到的正數是“7000萬”。
儘管從2到7000萬是一段很大的距離,《自然》的報導還是稱其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正如美國聖何塞州立大學數論教授DanGoldston所言,“從7000萬到2的距離(指猜想中尚未完成的工作)相比於從無窮到7000萬的距離(指張益唐的工作)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2013年5月13日,張益唐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主題演講,介紹了他的這項研究進展。《自然》的報導稱,如果這個結果成立,就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證明存在無窮多組間距小於定值的素數對。換言之,張益唐將給孿生素數猜想證明開一個真正的“頭”。世界頂級數學期刊《數學年刊》(AnnalsofMathematics)將準備接受張益唐作出證明的這篇文章,審稿人還評價“其證明是對的,並且是一流的數學工作”。

估算性結果

證明孿生素數猜想的另一類結果則是估算性結果。這類結果估算的是相鄰素數之間的最小間隔Δ,更確切地說是:
翻譯成白話文,這個表達式所定義的是兩個相鄰素數之間的間隔,與其中較小的那個素數的對數值之比在整個素數集合中所取的最小值。很顯然,孿生素數猜想如果成立,那么Δ必須等於0。因為孿生素數猜想表明pn+1-pn=2對無窮多個n成立,而ln(pn)→∞,因此兩者之比的最小值對於孿生素數集合(從而對於整個素數集合也)趨於零。不過要注意,Δ=0隻是孿生素數猜想成立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份條件。換句話說,如果能證明Δ≠0,則孿生素數猜想就不成立;但證明Δ=0卻並不意味著孿生素數猜想就一定成立。
對Δ最簡單的估算來自於素數定理。按照素數定理,對於足夠大的x,在x附近素數出現的幾率為1/ln(x),這表明素數之間的平均間隔為ln(x)(這也正是Δ的表達式中出現ln(pn)的原因),從而(pn+1-pn)/ln(pn)給出的其實是相鄰素數之間的間隔與平均間隔的比值,其平均值顯然為1。平均值為1,最小值顯然是小於等於1,因此素數定理給出Δ≤1。
對Δ的進一步估算始於Hardy和Littlewood。一九二六年,他們運用圓法(circlemethod)證明了假如廣義Riemann猜想成立,則Δ≤2/3。這一結果後來被被Rankin改進為Δ≤3/5。但這兩個結果都有賴於本身尚未得到證明的廣義Riemann猜想,因此只能算是有條件的結果。一九四零年,Erdös利用篩法首先給出了一個不帶條件的結果:Δ<1(即把素數定理給出的結果中的等號部分去掉了)。此後Ricci於一九五五年,Bombieri和Davenport於一九六六年,Huxley於一九七七年,分別把這一結果推進到Δ≤15/16,Δ≤(2+√3)/8≈0.4665及Δ≤0.4425。Goldston和Yildirim之前最好的結果是Maier在一九八六年取得的Δ≤0.2486。
2003年,Goldston和Yildirim發表了一篇論文,聲稱證明了Δ=0。[5]但2003年4月23日,AndrewGranville(UniversitydeMontreal)和KannanSoundararajan(UniversityofMichigan)發現了Goldston和Yildirim證明中的一個錯誤。2005年,他們與JanosPintz合作完成了證明。此外,若Elliott–Halberstam猜想成立,孿生素DanielGoldston數猜想的弱化版本——存在無窮多對相距16的素數——在Δ=0時也會成立。
Δ=0被證明後人們的注意力自然就轉到了研究Δ趨於0的方式上來。孿生素數猜想要求Δ~[log(pn)](因為pn+1-pn=2對無窮多個n成立)。Goldston和Yildirim的證明所給出的則是Δ~[log(pn)],兩者之間還有相當距離。但是看過Goldston和Yildirim手稿的一些數學家認為,Goldston和Yildirim所用的方法存在改進的空間。這就是說,他們的方法有可能可以對Δ趨於0的方式作出更強的估計。因此Goldston和Yildirim的證明,其價值不僅僅在於結果本身,更在於它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一系列研究的起點。

研究

1849年,阿爾方·德·波利尼亞克提出了更一般的猜想:對所有自然數k,存在無窮多個素數對(p,p+2k)。k=1的情況就是孿生素數猜想。因此,波利尼亞克有時也被認為是孿生素數猜想的提出者。
1921年,英國數學家哈代李特爾伍德提出了以下的強化版猜想:設為前N個自然數裡孿生素數的個數。那么其中的常數是所謂的孿生素數常數其中的p表示素數。
哈代和李特爾伍德的猜測實際上是存在已久的孿生素數猜想的加強版。孿生素數猜想是指“孿生素數有無窮多個”。這個猜想至今仍未被證明。然而,哈代和李特爾伍德的猜測並不是需要建立在孿生素數猜想成立的前提上。
這一猜想不僅提出孿生素數有無窮多對,而且還給出其漸近分布形式。中國數學家周海中指出:要證明強孿生素數猜想,人們仍要面對許多巨大的困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