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指導技能
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向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學習方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習方法泛指個體在社會生活與實踐中,獲取知識經驗的操作方式系統,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從幼兒學習使用筷子到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需要相應的學習方法。狹義的學習方法主要指學生的課業學習方法,包括學習的態度、原則、程式、途徑、手段、技能等。
學法指導的原則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法,必須遵循學習活動的規律和原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明確目標原則
掌握學法,指導確立學習目標是基點。目標是人們欲求的結果和將要達到的標準,它是行動的指南。學習目標確定之後,它便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對學法的掌握,只有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才能做到有章可循。一般來說,人們確定目標後,總要尋找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藉助一定的手段來實現它。而特定的方法、能力、手段總是相對於一定的目標而言的,學習目標和學法的關係正是如此。如有的人想成為畫家,則會鍛鍊、學習繪畫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會去練聲、練耳。因此,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可以使其掌握學法時精力集中、有的放矢。
要使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可幫助學生制定近期目標與遠期規劃,以督促學生不斷進取,習得相應學法,實現所定目標。周恩來青少年時期,就曾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壯志。為此,他自覺發奮學習,終於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有了遠大志向,學習目標才能明確,掌握學法才會有方向。
充分準備原則
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要使學習獲得成功,學生不僅要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手段,還必須做充分的準備。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這樣,才能圍繞基點打好基礎,為學會學習創造必備的條件。基礎越紮實,越有利於認識學習規律,掌握學習方法。如阿基米德之所以能根據澡盆溢水而發現浮力定律,與他有廣博的基礎知識是分不開的。
其次,要做好學習計畫。學習計畫是在一定時間內,為完成學習任務事先做出的明確而具體的安排,是學習行動的綱領。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畫,使計畫既有穩定性,又有靈活性,並督促學生堅持執行,及時檢查並適時調節,為學生掌握學法提供保證。學生掌握學法,一定要基礎紮實、計畫明確。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法,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通過有計畫的安排,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學法,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貴有恆原則
學習是一種有目的、有計畫的持久性活動過程,學法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逐步獲得的。因此,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學法,需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切不可“一曝十寒”。
學貴有恆,恆心是推動學習的力量。有了恆心,才有高度的自覺性和強烈的求知慾,才有不屈不撓的精神,經受得起各種考驗,正確對待學習過程中的失敗與挫折。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惟有長年累月的努力,才有豐碩的成果。這種持之以恆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學法,若能堅持不懈,則會受益無窮。
學習方法的使用和學習技能技巧的養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和矢志不移的一貫追求。教師在指導學法時,就應向學生明確提出“有恆”原則,要求學生學做“有恆”之人。
學以致用原則
掌握任何方法、技能的根本目的都在於運用。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運用,才能使學法逐漸熟練起來。指導學生掌握學法,需要將學法理論與學習實踐聯繫起來,做到學用結合。因為學習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知行統一的過程,是一個把理論知識套用於實踐,指導實踐,而又通過實踐來檢驗、深化、豐富和發展的過程。明白學以致用的原則實際上就是在領會學法。
為指導學生掌握學法的這一原則,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將學法理論與學習實踐相聯繫,不死搬教條。學法很多是前人總結的成功經驗,但如果死背條條框框,只能是紙上談兵。只有把前人總結的方法、原則,與自己的實際相結合,靈活地運用到學習實踐中去才有意義。
第二,要從做中學,在實踐中學習。例如,自己嘗試著利用計算機網路學習,在實踐中探索學習方法。
第三,熟能生巧。方法越用越活,技能越練越精。只有反覆實踐,學以致用,才能加深對學法的理解,認識到學法的真諦。
善於質疑原則
“學則須疑”,是古往今來被一致公認的治學法則。“疑”是學與思結合的媒介,是思維的觸發點,有疑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疑”是人們在認識上的矛盾之處,沒有認識上的矛盾,就不會有積極的思維活動,也就不會去解決問題而獲得真知。教師應指導學生先要有疑的意識,“盡信書,不如無書”;再就要善於從問題的側面或反面去思考,從而事事有疑,處處疑,最後由多疑到少疑,再激新疑。
善於質疑,還要調動各種非智力因素積極參與才會取得更好的成效。敢不敢疑,首先是一個勇氣問題,面對經典的書本,甚至名家、名人,能不能以一顆平常心去疑?這就要有不迷信權威的勇氣;其次是毅力和恆心的問題,疑點問題一下子不能解決,有沒有毅力堅持下去,直到水落石出?總之,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參與質疑、解疑,必定有利於科學學法的形成。
針對性原則
要針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症下藥式的學習指導。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如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生知識面窄、抽象思維能力差、注意不持久等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生動、形象的指導;其次要考慮學生學習類型的差異,如對知識紮實、學風踏實、學習有方、成績較好的學生應注重指導學生自我總結和自覺運用良好的學習方法,而對學習刻苦、但方法死板、成績不佳的學生應在肯定鼓勵的同時,重點指導其改進方法,提高效率。
操作性原則
學習方法具有明顯的行為特徵,有很強的操作性。要使學生掌握方法,就必須進行學習方法訓練,使之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學習方法的指導訓練,要與知識學習緊密結合,切忌空洞講方法,學而不用。
系統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學習方法指導要滲透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要考慮各個方面的協同配合,以達到學習方法指導的最佳效果。首先,要求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施加學習方法指導。因為學習的各環節是相互制約的,所以,對於每個環節都要加強指導。另外,學習活動涉及態度、能力、身心素質等多方面因素,在指導時也要統籌考慮,使學習方法指導滲透各環節、各方面。其次,學校和家庭、班主任和各科教師要協調一致,共同承擔起學習方法指導的任務。
學法指導的途徑
學法指導要收到實效,必須找到切實可行的指導途徑。在進行學法指導時,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
讓學生成為認知主體
以教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於學生主動探索和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學法體系。學生的學習,無論是基礎知識的掌握,還是基本技能的形成,特別是智力的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都靠學生自身的努力來實現。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這是現代教學的基本理念。未來社會需要能獨立思考、獨立工作和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只有真正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才能自覺地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積極求知,鼓勵他們勇於探索。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主動、積極研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認識或意識傾向。它是一個人從事學習或工作的動力之一,是學生學習動力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使他們願學、樂學,教師就要想盡辦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產生於學生的需要和成就感。學生喜歡玩,是因為玩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他們玩得盡興後,常用“過癮”來表達這種心情,就像口渴的人喝夠了水後所產生的那種痛快感。但這種興趣不能持久,只有社會的認可成為個人的需要,所產生的興趣才能持久,才能作為意識傾向影響人的行動。如教師的表揚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好的理想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的羨慕,家長的期盼,強烈的事業心等都能起到這個作用。關鍵在於教師如何使學生的興趣更濃厚、更持久,這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根據不同的人靈活採取不同的方法。
興趣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覺掌握學法、刻苦學習。人一旦對學習有了興趣後,就會對其產生定向關注,形成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量。興趣出毅力,對學習充滿興趣的人,則可以樂此不疲,持之以恆。興趣出創造,強烈的興趣是靈感之源,很多科學家都是在強烈的求知慾的推動下,促發了驚人的創造。
鼓勵學生大膽想像
獲取突破性、創造性的學法,不僅需要興趣,更需要大膽的想像。因此學法指導要從鼓勵學生敢於想像入手,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學習最容易產生的問題是亦步亦趨,難於跳出前人的窠臼。要打破這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顧慮,首先是要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想像是人腦對已有記憶中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學生的想像力有助於拓寬學習活動的領域,彌補因感官造成的認識局限性。通過想像可以把枯燥的知識表現得生趣盎然,栩栩如生,讓人產生無窮的興趣。在想像中也可以看到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從而敢於提出改進的構想,推動學習。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會學習的人,一定是一個具有良好想像力的人。
學法指導,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終身學習的必然需求。學會學習就是在未來的時代學會了生存,教師若能通過學法指導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獲取了教育的巨大成功。
對教師的要求
學習指導技能與課堂教學實際緊密聯繫,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
第一.要改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二.教師要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播者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教師在與學生的相互作用中促進學生的發展;
第三.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習指導技能的運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第四.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實施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多種組 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第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學生創造有利於學習的情景。
學習指導技能可分為以下幾種技能:
一.觀察指導技能;二.傾聽指導技能;三.閱讀指導技能;四.思維指導技能;五.討論指導技能;六.練習指導技能。其中我覺得閱讀指導技能,思維指導技能,討論指導技能和練習指導技能對英語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指導技能
“閱讀能力是以視覺器官的觀察為基礎,從印刷的或書寫的言語符號中取得意義的複雜的心智活動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會讀書,掌握閱讀技能,是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手段。學生學會了閱讀,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教師指導閱讀技能是通過指導學生明確目的、掌握閱讀方法、激發閱讀興趣、提出閱讀中問題、反省監控等操作方式來實現的。
(一)明確閱讀目的:在閱讀過程之前,教師要明確地告訴學生讀什麼,為什麼讀,怎樣讀,以便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二)調動閱讀情緒:激起閱讀的欲望和興趣,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促使閱讀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布置閱讀任務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指導閱讀方法:閱讀方法很多,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讓學生掌握以下幾種方法:
1.略讀:要求把握教學內容的要點和特點,在較短的時間內,從教材或文章中篩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精讀:全面仔細地閱讀,精讀時應該邊讀邊畫、邊記。養成邊閱讀邊思考、邊做筆記的好習慣,對學生準確地消化吸收信息,提高讀書質量有極大作用。
3.圖表閱讀法:一是對配有插圖的內容,應指導學生讀文與看圖相結合,把文字與圖形結合起來對於理解文字語言有重要作用。二是讓學生用圖表的方式記錄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提高閱讀的質量。
(四)提出閱讀中思考的問題
明確閱讀中應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並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提出質疑問題。善於質疑,是掌握讀書的金鑰匙,它既能幫助學生解決深層疑難,又能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發揮。
(五)解疑與交流
這是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使之發揮主體性的一種方式。在讀書過程中,當學生產生了疑問之後,有些問題難於在書上找到答案,這時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而是鼓勵學生進行資料查詢或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解決閱讀中所出現的問題。在討論中,要做到能者為師,互教互學,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局面。
(六)學生閱讀的自我評價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是否掌握了閱讀的方法,需要學生閱讀後進行自我反省評價。
英語的閱讀可謂是教學中的重點,可分為朗讀性閱讀和理解性閱讀。在進行朗讀性閱讀時,教師要求學生單詞的讀音要準,注意句子的語調,按意群正確斷句,還要給學生多介紹一些讀音知識。在進行理解性閱讀時,要求學生找準閱讀材料的關鍵句,先泛讀,再精讀,科學推斷,果斷放棄。
思維指導技能
思維指導技能是教師根據思維原理對學生在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進行思維方法的指導和訓練,以培養其思維能力,提高思維品質的一類教學行為。指導思維技能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排除心理障礙
營造一個安全、自由、和諧、民主的思考學習氛圍非常重要。影響學生獨立思考的心理障礙主要是盲從,也有中國人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主要表現在:比較崇尚權威,過於相信書本,具有從眾心理,別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不敢標新立異,錯了怕教師批評,明哲保身但求無過。教學信息過於飽和,教師講得詳細而又詳細,總怕學生不懂,把知識嚼了又嚼餵給學生,結果學生學習只看筆記就夠了,沒有自己思維的空間。久而久之,產生了依賴思想。
(二)指導思維的策略
1.要學點科學思維方法: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適當地講解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思維方法,了解人類思維的基本過程和規律。
2.在教學觀察中教給學生基本的思維方法:教師把自己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每一步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掌握思維的過程及方法。
鼓勵學生開展創造性的學習,掌握一些操作技法,有利於提高學生創見能力。如,加一加、減一減、比一比、連一連、換一換、擴一擴、縮一縮、反一反等等。這樣的訓練都可以鼓勵學生思維靈活多變,使學習有獨創見解。
(三)創設問題情境
人的思維活動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才能展開,即需要營造適宜于思維發展的心理氣氛。如平等的師生關係,尊重、信任的情感,活躍的學生活動以及充足思考空間等。
(四)最佳化思維品質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從多種角度考慮問題,讓學生聯想、猜想,激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幫助學生在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創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得到提高。
(五)鼓勵創造性思維
1.創造性思維意識培養:
2.善待非從眾思維:
課堂討論時成員各抒己見、發散想像、暫緩批判、自主判斷,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創造,如進行想像比賽,學生的各種想像都不應由於話題離開了教學內容而一棒打死,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和指導。
(六)學生對思維技能的自我評價
當一節課或對一個問題討論之後,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監控。
比如:在我們上課前5分鐘,可以進行下面的訓練:
spring
∣
clothes………………rain………………….water
∣
wet
讓學生通過分析、對比、歸類等思維形式準備一段描寫性的文章,先自己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是如何的一幅優美圖畫,然後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適當加上他們認為需要補充的東西,這其實是一個抽象——形象——抽象的過程。
討論指導技能
討論指導技能是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合作商討學會表達、交流,開展研討學習的一類教學行為方式。
(一)討論前的準備
1.選擇論題;2.確定討論的方式;3.布置任務;4.明確討論的過程;5.明確討論時的基本準則。
(二)指導討論的策略
1.協調人際關係:2.鼓勵公平競爭;3.掌握討論的時間:
(三)適時指點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總體掌握全班情況,及時了解個別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順利完成討論任務。教師還可以在巡視的過程中隨機即興參與小組的討論。
(四)歸納總結、交流
小組討論後,要及時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結果,以使小組的學習成果全班共享。同時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學生對討論的自我評價
指導學生對參加討論的自我表現進行反思。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任務或提出討論的問題。學生以開放式分組(即自由組合)形式,對教師布置的任務或提出的任務展開討論,由小組的成員自由發表意見,經過整理之後向全班同學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評價。小組討論的內容可以是:
(1)對課文的標題、插圖展開討論,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想像力。
(2)對課文的段落、大意、好詞、好句、寫作特點等展開討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3)對課文中出現的長句、難句進行討論、分析,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4)對課文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態度、人物的特點展開討論,培養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辯證客觀地看待事物。通過討論,學生們能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主題。
練習指導技能
練習指導技能是教師指導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學習成果,幫助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一類教學行為。
練習指導技能的內容包括:
(一)激發練習興趣
培養練習興趣可以採用循環強化的方法,就是從有興趣並簡單的問題入手,讓這個問題的解決帶來喜悅,從而激發進一步練習的興趣。
(二)指導解題策略
1.認真審題:2.探索思考: 3.整理解題思路:4.回顧總結:檢查驗證答案,嘗試不同途徑,鼓勵創新。5.消除經驗的負性影響:
只從經驗出發有時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削弱創新精神,要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和發展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來消除經驗的負性影響。
(三)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要培養學生學會質疑。讓學生學會追問、反問、迂迴問等方法,以此培養學生創造性思
維能力。
提倡發散聯想思維。發散聯想有利於學生進行創造想像,教師要鼓勵學生打破定勢思維,大膽想像,在想像中提高 。
在交流中,每個人都能迸發出思維的火花,集中起來會有許多高明的辦法。
(四)反饋調整
反饋要防止只給出正確答案而不進行具體分析的錯誤做法,重在理清思路,指導學習方法。
練習的過程是尋求規律的過程,知識具有共性,方法具有規律性,要善於比較歸納。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練習中的積極性,強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可以鼓勵學生自擬練習題和測驗題,其程式為:教師印發《知識層次目錄表》——學生依表命題——學生自由交換試題並做答——由原出題者評分——學生、教師共同評選優秀試題。
(五)學生對練習的自我評價
英語學習是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學生所學的知識,必須有一個實際的套用,而適量、及時的練習為他們提供了套用的機會。同時,教師在練習的講評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重點或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因此正確處理練習的講評,不僅關係到學生所學知識能否鞏固,還關係到學生的知識轉換成技能這一終極目標能否實現。
練習過程中,教師有意地提醒學生,誘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把死的辭彙、語法、句型變換成活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幫助學生做完練習後及時收集、整理語言的知識點,使知識更趨條理化和系統化。這一指導思想要貫穿於練習的全過程之中,如:練習中的閱讀理解問題,除了用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外,還可充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不同形式的辭彙練習更是幫助學生進行歸納、辨義,舉一反三來學習辭彙的極好範例。而翻譯練習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的辭彙、進行書面交流,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練習過程中還要反覆告誡學生不要死記硬背,要融會貫通,通過練習來檢查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弱點,努力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練習的講解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因時制宜,靈活處理。
2.重點突出,難點清楚。
3.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給學生新鮮感和得益感。
4.鬆緊有度,靈活生動。如果練習講解不得法,環節鬆散、節奏緩慢,學生會漸漸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講解的步驟。
教師應當適當變換方式,調整教學節奏,給學生消化和吸收的機會。如:有的練習學生輪流做,教師做必要的講解;而有的練習比較容易,則可以一略而過;還有些部分,則可以由老師領著學生一起快節奏完成;而難度較大的練習則要放慢速度,甚至可以增加相應的補充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對於容易出錯的或難度較大的題目,讓學生記錄在“錯題本”上,以備在學習和鞏固之用。而且,要求學生在旁邊註明錯誤的原因,並要求學生及時整理,加以鞏固。此外,教師在練習的講評中應注重讓學生自悟,促進知識的內化,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