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研究

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研究

在我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本書針對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學分銀行)探索涉及到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廣泛引用國內外新近文獻和現實案例,進行了系統論述。 本書共分為五章二十節,內容涵蓋學習成果認證的概念和理論基礎、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制度建設經驗、認證的程式與方法、自學考試改革與學分銀行建設、國內認證制度探索的現狀、問題與改進建議等專題。其中,在自學考試制度基礎上推進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既作為典型案例又是本書的一個立足點。 本書的主要特色在於,廣泛引用國內外有關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新近研究成果和現實案例,特別是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和做法,視野開闊,論據豐富;對於我國當前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探索中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個人認識、批評和建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王海東,博士,副研究員,教育部考試中心科研處副處長。1996年起參加教育考試管理和研究工作,2006年在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學院獲得哲學博士學位(Ph.D)。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考試政策、自學考試改革與學分銀行建設、成人與繼續教育、教育科研管理等專題。共主持或重點參與部級以上科研課題6項,已出版中英文學術專著2部,參編綜合性著作4部,審校譯著1部,撰寫和發表學術期刊論文60餘篇。曾數次參加教育部有關檔案或報告的起草工作,並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做報告或專題講座。

章節目錄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認證的意義第二節 核心概念界定及討論第三節 概念的淵源、引進及模式第四節 相關理論基礎

第二章 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經驗借鑑

第一節 韓國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第二節 美國社區學院與大學之間的學分互認第三節 歐洲國家資格框架的建設及進展第四節 加、新、丹、澳等國學習成果認證案例第五節 我國香港地區資格框架及認證體系建設

第三章 學習成果認證的實施與操作

第一節 認證的過程和原則第二節 認證實施中的要素第三節 認證的方法和工具第四節 檔案袋法評價實例

第四章 自學考試改革與學分銀行建設

第一節 自學考試制度的改革與發展第二節 自學考試學分認定機制與問題第三節 依託自學考試建設繼續教育學分銀行第四節 從自學考試到學分銀行制度

第五章 我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的探索

第一節 制度探索的現狀與問題第二節 典型實踐案例分析與比較第三節 我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的路徑和對策

精彩片斷

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和邁入學習型社會,是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一個共同潮流和趨勢。終身學習理念的提出和普及發展,以及終身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各類實踐活動,使得教育的價值不再是培養少數精英人物,而是能夠為廣大社會成員實現自身潛能、最大限度地發展自身才能提供學習的機會和路徑。

終身學習體系是在新理念指導下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能夠適應廣大社會成員的多種選擇和需求,支持其一生中的任何時間、任何階段、採取任何形式來進行學習。

一、 終身學習立交橋建設的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制度建設更加穩定、成熟,全國人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事業發展大步跨越了已開發國家百年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基本普及了9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實現了均衡發展,高等教育於2002年邁入大眾化階段門檻。目前,我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六大體系健全,類型多樣,發展平穩。2015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高中毛入學率達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2015年各項教育指標均已達到了世界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因此有學者提出,我國當前正處於教育現代化加速發展的“黃金時期”。① 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反過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與智力支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產業升級和社會轉型加劇,信息科技更新換代,人們對於提升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公平性和流動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學習需求呈現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而原有教育制度在觀念和機制、質量和特色、靈活與開放性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難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為儘快適應這種新形勢、新要求,中央政府自“十七大”以來將構建終身教育制度、探索新機制納入教育改革的戰略規劃和議事日程,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檔案。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簡稱《教育規劃綱要》)中提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和進入學習型社會的戰略目標,並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和“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建立學分銀行制度”等任務要求。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再次提出了“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在這份 “新高考方案”中,提出要“探索建立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證轉換制度,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的學分互換,實現多種學習渠道、學習方式、學習過程的相互銜接,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可以看到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從“獨木橋”拓展為“陽關道”,並最終建設成為“立交橋”。2016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再次提出了“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制定國家資歷框架,推進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等任務舉措。

這一系列檔案中雖提法和側重點不同,但始終將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暢通學習通道作為改革的方向與目標。 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指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使教育體系和制度能夠更好地適合社會對於人才多樣化的要求和學習者群體多元化的學習需求,調整與鋪設通道,搭建平台,將學習成才之路鋪設到每個學習者的腳下,使每個人都能得到適性的發展。立交橋是一種比較形象的說法,其對應的是獨木橋、單向道,主要是為了解決我國多年來學校教育與社會用人需求脫節、各類教育形式自成體系互不溝通、工作崗位和生活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得不到認可、個人成長成才通道單一狹窄而且風險大等問題而提出的。從過去的獨木橋走向未來的立交橋,重點是要打破現有一些制度性障礙,建設和形成一個以人為本、支持終身學習的新教育制度體系。勿庸置疑,立交橋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教育系統、職業資格和社會用人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

郝克明先生曾提出,終身學習體系的指向,對於傳統的教育管理體系、制度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如何將學校初始教育和繼續教育相銜接。走出學校之後的,適應職業崗位、生活需要或興趣愛好進行的各類繼續教育,在學習的類型、內容、形式、方式、時間、環境等方面非常多樣化,與學校教育迥然不同;

二是如何認證非學歷、非正規的學習成果。正規學校教育多年來形成了一套相對規範的評價、認證和管理制度和做法,但對於各類進修、培訓、自學、工作實踐或經驗中學習形成的成果,還缺乏有效的認證機制,其價值尚未得到認可;

三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如何溝通。傳統的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之間缺乏相互溝通和銜接的機制,學生一旦進入這個分類體系就很難再有重新選擇的機會。總之,在終身學習的時代背景下,迫切需要突破傳統教育體系、制度和培養模式上的局限,實現對通過各種學習途徑所獲得的學習成果,都能逐步建立起認證、評估、累積和相互轉換的管理制度。 終身學習立交橋的構建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千頭萬緒,改革應該從何入手、切入點在哪裡呢?從理論上講,各種教育形式,其培養目標、教學內容、過程管理手段都不一樣,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路徑渠道也不一樣,很難進行教育形式之間的直接對接或建立起科學的互認關係。而可以進行比較的,是在學習結果或學習成果方面。也就是說,不管學習者經過何種途徑、何種方式或多長時間的學習之後,其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是可以進行量化和比較的,可以按照高低水平來確定等級的。而從世界各國的實踐探索經驗來看,主要是通過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以學習成果認證來連線教育系統與市場用人系統、以及不同教育和培訓形式,推動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學習實現實質等價。這既是立交橋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終身教育制度和體系的一個抓手和切入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