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孫邦,出生於新城縣新登鄉(今浙江富陽胥口鎮)一個世家大族的家庭里。六世祖孫陟,世居新城縣太平鄉百丈村。歷官 吳越國杭州刺史,加檢校尚書,防禦常州,為吳越建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後征討寇盜,率兵督戰,不幸為飛箭射中眼睛,戰死沙場。 孫邦出生於這樣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中,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薰陶,聰慧多智,詩文俱佳。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高中金榜。然而,當時北宋的統治岌岌可危,宋徽宗也無心打理國政,因而孫邦未被授官錄用,只得賦閒回到胥口老家。
靖康元年(1126),金國軍隊攻占東京(今河南開封)。次年,宋徽宗、宋欽宗被擄北去,這就是“靖康之難”,北宋結束。宋徽宗之子、宋欽宗之弟趙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即宋高宗,後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徵召
宋高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招攬英才,“應選人並循資”,“十二月,丁巳,詔諸路提刑司選官,即轉運司所在州類省試進士,以待親策。”孫邦因而於建炎二年(1128)被徵召為行在大學錄。“行在”為皇帝出行所居之地。第二年,即建炎三年(1129),正式授職任婺州(今浙江金華)州學教授,掌管學校課試等事。當年十月,金國軍隊渡江南下,宋高宗退守越州(今浙江紹興)。
金國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完顏部建立起來的國家,正處於強勢,因而不斷渡江南下,威脅著南宋的統治。
當時,任處州(今浙江麗水)知府的沈晦移守婺州,正遇上成皋率軍入侵。婺州州學教授孫邦出謀劃策,提出乘敵軍立足未穩之際,率兵突襲,並自告奮勇請求率兵出擊。沈晦同意了孫邦的計策。於是,孫邦率領民兵數百人出城突襲敵軍,但由於民兵缺乏正規的訓練與作戰經驗,結果被打敗。沈晦遷怒於孫邦,想要斬殺他。這時任浙東防遏使的傅崧卿也在婺州,就單騎冒險前往成皋軍營遊說,勸降了成皋,最後沈晦釋放了孫邦。
孫邦雖然打了敗仗,但他的謀略和勇武令人敬佩。後來,孫邦被調入朝中,任左文林郎新敕令所刪定官,負責修改、審定律令;不久又升任為左朝奉郎,與右奉議郎鮑貽遜同領防托司之職。
因南宋初立,邊境未安,宋高宗時常外出巡視各地軍營,而在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設定防托司,由右奉議郎鮑貽遜任浙西防托司提點官。鮑貽遜以防托司之名,徵募、召集四鄉的民眾,聚集於寨柵,嚴重擾亂了百姓正常的生活和生產,百姓不堪騷擾,苦於言說。同領防托司之職的孫邦認為這是擾民之舉,反對這樣做,然而遭到了鮑貽遜的侮辱。後雖經臨安知府梁汝嘉置酒勸解,孫邦也以大局為重,兩人重歸於好。但鮑貽遜的所作所為,使民眾十分驚怪、反感。果然不久後,鮑貽遜被罷免了官職。
紹興四年(1134),龍圖閣學士章誼等人上奏,請求任命左朝奉郎孫邦為充奉使書狀官,出使金國。
當年早些時候,章誼作為大金軍前奉表通問使,與給事中孫近為副使,一起出使金國。章誼、孫近到達金國軍營,“與粘罕、兀室論事,不少屈。”理直氣壯,不為所難,反唇相詰,使金國感到理屈詞窮,被迫屈服。章誼回國後受到宋高宗的嘉勞,擢升為刑部尚書。不久後,章誼等人舉薦孫邦為充奉使書狀官,以吏部郎中的身份出使金國。
出使金國
孫邦作為南宋的使節出使金國,肩負著國家的使命,民族的重任。他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以一個弱國的使節出使,決不能辱沒了國家的尊嚴和自己的人格。孫邦曾到呂城,拜謁六世祖“孫陟廟”,並留題於壁,寫下了《呂城謁祖廟》詩:吾祖持兵鎮此都,投身九死定全吳。一朝流矢中眸子,千載忠魂列霸圖。墓木但遺楓合抱,廟庭還有像完軀。英雄未必輸張許,青史功名定有無。
“張、許”即唐朝忠烈張巡、許遠。許遠為新登鄉賢,“安史之亂”時,堅守睢陽,抗擊叛軍,不屈而死。以許遠譽遠祖孫陟,也表明自己要像遠祖孫陟一樣,建功立業,“青史功名定有無”。而這次孫邦出使金國,果然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章誼,字宜叟,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進士。章誼對孫邦的才學與膽識很賞識,多次舉薦孫邦。紹興六年(1136),以龍圖閣學士出知平江(今江蘇蘇州市)知府的章誼入朝應對,論及平江百姓所受困苦的原因時,指出“在於催科之無法,稅役之不均,強宗巨室,阡陌相望,而多無稅之田,遂使下戶為之破產。” 想要革除“催科”、“稅役”這二弊,而監司、郡守、縣令相互推委,酬應多方,辦事不力。“伏望明降詔旨,專委通判一員,均平稅役,先開首原之路,次舉告陳之令,詢考鉤稽,責以期限,賞信而罰嚴,則二弊可革,貧富俱安,公私共濟矣。”他又一次想到了孫邦辦事果斷,措置有方,希望朝廷任命孫邦添差通判府事。“添差”是員額外增添的差遣。孫邦措置了革除二弊的方案措施,後因故沒有成行,而被升任為太常博士。
紹興七年(1137),宋高宗的父親宋徽宗病逝的訊息傳來。其實,宋徽宗早已於紹興五年(1135),就病死於金國五國城了。訊息傳到都城臨安後,宋高宗躬身行孝,守三年之喪。太常博士孫邦請求主持受誓戒日,皇帝率百官、禁衛等,暫時換上吉慶的禮服,舉行入太廟、行明堂大禮。儀式結束後,宋高宗退還內殿,繼續服喪守孝如初。
紹興九年(1139),孫邦調任戶部員外郎。八月,又上書宋高宗:“私酤條已免拆屋茶鹽,尚有籍沒法亦乞蠲除。”請求進一步廢除“籍沒法”,保障百姓的權益,減輕老百姓的負擔。高宗皇帝回覆說:“法若果弊,固不可不亟改。若行之已久,無甚大害,且循祖宗之舊可也。”孫邦的建議雖然沒有被採納,但私酤條已免除拆屋茶鹽稅等,還是有孫邦的一份功勞的。
革職罷官回鄉
孫邦辦事秉公守法,很講原則,深得士民的擁戴。一直以來,孫邦與章誼、孫近的關係較為密切。紹興八年(1138),章誼病逝後,孫近依附於秦檜主張和議,成為了秦檜主降派的一員。孫近,字叔詣,常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崇寧進士,五年(1106)復中宏詞科。建炎元年(1127),任紹興知府。累遷吏部侍郎、直學士院,隨從宋高宗駐蹕建康。後來,秦檜控制了朝政,孫近附秦檜主和,任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有“伴食宰相”之稱,對金使卑躬屈膝。
而這時,孫邦因不願依附於秦檜,而受到了排擠,被外放到江西路任轉運判官。
但到了紹興十一年(1141)夏四月,金軍侵犯淮西之時,孫近請召張浚都督諸軍,“秦檜大惡之”,因而也被罷免官職,隨後又責令流放到漳州居住。
面對失落的官宦生涯,心有不滿的孫近,“每對客談,即雲緣與陛下、與秦檜議邊事不合。”而遭到了貶斥。當時任江西路轉運判官的孫邦與福建路轉運判官董將,對孫近的遭遇表示同情。孫邦素與孫近關係較為密切,且對秦檜爾虞我詐、排斥異己的行為有深刻地認識,再加上都是同病相憐,因而對朝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卻遭到了秦檜一派的攻擊,認為孫近不過是“掠虛美於一己,嫁實怨於君上。”而孫邦、董將也受到指控,“二人陰懷怨望,至於鼓飾浮言,撼搖軍政。”被認為是孫近一派的“死黨”,最後一同被罷官免職。
孫邦因為與孫近關係較為密切,至此,被認為是孫近的“死黨”,既影響到他的政治前途,更影響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而實際上,孫邦在孫近依附秦檜主張議和時,不僅沒有附會他們和議,反而還受到了排擠。而在孫近罷政後,又受到“陰懷怨望”,“撼搖軍政”的指控,最後竟被革職罷官了事。
孫邦罷官後,回到了胥口老家,隱居在崤山下。孫邦在當世以文學聞名。建炎二年(1128),被徵召為行在大學錄,臨行前即應邀寫了《寶乘寺結界記》,此文收存於《新登縣誌》中。
晚年,孫邦以新登“崤山”之名,集著為《崤峰集》,可惜今已散佚,《全宋詩》及《新登縣誌》中還收錄有詩數首,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