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區簡介
孫臏軍事旅遊區位於陽穀縣城北6公里處。您來這裡以前,就會聽人說過:“迷魂陣真稀奇,十人進存九人迷。”您半信半疑,帶著一種好奇探謎來了。那么,好吧,首先讓我們聽一聽這裡的傳奇故事:
相傳這裡是孫臏斗龐涓的古戰場。戰國時齊魏相爭,孫臏為齊國軍師,他看中這裡是“無魂山”,於是在這個地面上擺了迷魂陣,把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方抽去一方,龐涓大軍來到此處,結果被圍困並迷糊住。後來,孫臏在西南角開了個口,放龐涓逃出。到了馬陵道口,孫臏在那裡也擺了個陣,把從這裡抽調的一方加在那裡成了九方,也是個迷魂陣。龐涓再次被圍,終至兵敗自殺。此後,這個村便叫迷魂陣村。與這個村相鄰,南邊還有個大迷魂陣村,大迷魂陣村小,這小迷魂陣村反大。人們進了迷魂陣村,猶如進迷宮一般。尤其是小迷魂陣,一直保持著奇特的建築格局,全村民居、路徑斜曲,村西南角仍有一出口。全村布局由東西並列的兩大塊分成前後兩街。走向從東北向西南又向西北,中間折一個大彎,整個呈牛梭子型。民眾說該村有兩個家前(向陽面)一個家後(背陰面),前街朝陽,後面朝陰。街道斜斜曲曲,無固定方位,房屋則隨街走向而建,斜度不一,定向各異,一條街的兩旁都旁都稱堂屋(北屋)的,卻正好差90度。村外地塊分布圍村呈磨齒形,參差錯落,當地叫磨齒地、洋襪子地、牛梭子地。這樣,街面、房屋、道路、地塊都是斜的,外來人入村的,不論空間感(方向感)還是時間感都會產生錯覺。隨著街道斜曲和房屋的交錯,使人感到方向隨時在變,南北中有東西。東西中有南北,若以太陽定時間,在前街不到上午10點就是日頭正午,而在后街看著正午實際已是下午4點。有人編了順口溜形容這種情況:“進了迷魂陣,狀元也難認;東西南北中,到處是胡同;好象把磨推,老路轉到黑。”有一次奉軍隊伍從莘縣往阿城走,路過迷魂陣迷了路,好長時間沒轉出去,還是後來找人領出去的。抗日戰爭期間,迷魂陣住了游擊隊,當敵人不敢入村,漢奸不敢夜襲。劉鄧大軍過黃河南下,也曾在迷魂陣村安過軍械倉庫。大迷魂陣現在有些新建房屋改取正向,但原來也是分前后街,前街是磨盤街,轉一周遭都是門。后街則是三角形,迴環往復。據說有一個來賣豆腐的,轉悠了一天沒出村,他看到了12頭一樣的小花牛,12家一樣的打牆的,其實只有1頭小花牛,1家打牆的。
迷魂陣流傳著很多關於孫臏的神奇傳說,並且修有紀念性建築孫臏閣,閣在小迷魂陣村東與楊莊交界處。閣前有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所立《萬民感靈碑》,另有清順治元年(1644)的一個碑,碑已斷殘,可見碑頭上有“老祖碑記” 字樣。據民國碑文記載:“迷魂陣……相傳為孫臏用兵地,神其術數,運其兵法,以迷魂陣師魂而奪氣魄,以制其命者也。”閣座北朝南,三間兩層。孫臏像塑與於上層靠北牆中間,一人多高,頭戴升帽,腳踏雲靴,手托天書;兩旁是站班,左邊是侄兒孫燕,手持佛塵,右邊是徒弟毛遂,手捧太極圖。東間靠北牆角有一臥牛,是孫臏的坐騎青牛,傳說是神牛,能日行萬里,叫萬里牛;還有一個孫臏拄的拐,是他用的兵器。牆上繪有多幅彩色壁畫,都是孫臏的故事,有上山學藝的;有擺陰門陣圍困龐涓的;孫臏用了分身術,四周齊軍都是瘸腿孫臏;還有他的四大徒弟像,畫面生動,栩栩如生。大門外約百米處原建有戲樓,來到這裡,人們都愛做一個遊戲閉上眼睛從大門朝戲樓摸,幾乎人人都走遍方向,摸不到地方。在大迷魂陣也曾建有三間孫臏廟,塑有孫臏像和神牛(是站著的)。再往西南四五里郭圍子村也有孫臏廟。傳說這都是孫臏一路擺陣的地方。
迷魂陣的神奇引起了眾多學者專家與軍事研究者的注意和高度重視,紛紛來這裡參觀考察,稱迷魂陣是戰國故壘,是中國軍事文化的活化石,是當今保留最好最完整的軍事旅遊村。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欣然為孫臏閣題額。國學大師季羨林為迷魂陣孫臏閣撰寫楹聯為:“運籌決勝神州獨步至今仍留迷魂陣,發潛顯幽裔追蹤自古艷稱智多星。”由歐陽中石書。另外,有人也撰聯曰:“乃祖乃孫同傳兵法,軍事史上雙峰兵峙;斯陣斯閣共耀輝光,人民心中萬古長存。”近期有關單位將開發建設孫臏迷魂陣軍事旅遊區,重建孫臏閣、孫臏廟,並將孫臏與龐涓擺陣鬥法(孫臏的顛倒八卦陣、龐涓的烏龍擺尾陣)布置展現處來,讓您能更真切地感受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真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