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忠[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孫慶忠[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孫慶忠[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慶忠,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包括:民俗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民間文化與鄉村社會組織研究;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發展。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從事人類學、民俗學和社會心理學的教學工作,研究領域包括:民間文化與鄉村社會組織;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發展。

教育背景

1991年畢業於瀋陽師範大學中文系

1997年獲遼寧大學民間文學(民俗學)碩士學位

2001年獲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

2001—2003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

研究領域

1、人類學/民俗學理論與方法

2、鄉土社會與地理標誌研究

3、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發展

論文著述

代表性論文

1、田野工作的信念與真情,《民俗研究》2017年第5期。

2、社會記憶與村落的價值,《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5期。

3、中頂廟會的歷史敘事與都市村民的文化鄉愁,《文化遺產》2013年第4期。

4、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路徑與研究進展,《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年第3期。

5、楊慶堃的社會學研究及對中國社會學發展的貢獻,《河北學刊》2012年第6期。

6、地理標誌農產品與縣域經濟發展,《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年第1期。

7、京郊四村八十年:鄉民社會的歷史圖景與現實處境,《當代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6期。

8、廟會、香會與村落記憶:都市村民的生活經驗,《套用心理研究》(台灣),第45期,2010春。

9、離土中國與鄉村文化的處境,《江海學刊》2009年第4期。

10、鄉土社會轉型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州學刊》2009年第6期。

11、人類學追蹤調查的虛與實——重訪南景村的思考,《思想戰線》2007年第1期。

12、海外人類學的鄉土中國研究,《社會科學》2005年第9期。

13、近二十年來人類學漢族社會研究述評,《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14、鄉村都市化與都市村民的宗族生活——廣州城中三村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5、都市村莊研究的實踐與反思,《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16、跨越人文類型的空間阻隔——人類學的觀察方法與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溝通,《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

17、論楊慶堃先生的中國宗教觀,《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18、林耀華教授和他的涼山彝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19、人類學:東西方文化溝通的紐帶和橋樑,《廣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20、邊際性社區的宗族生活——廣州南景村個案追蹤研究,《嶺南學報》(香港)新第2期,2000年。

隨筆與書評

1、鄉村敘事與田野工作的滋味,《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年第4期。

2、泥河溝村的鄉村價值再發現,《中國周刊》,2016年10月(總第195期)。

3、本土知識的發掘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世界遺產》2015年第10期。

4、文化失憶與農村教育的使命,《人民政協報》2014年12月10日。

5、泥河溝村:以農業遺產保護延續棗緣社會,《世界遺產》2015年第11期。

6、妙峰山:田野追蹤與研究拓展,《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3期。

7、鄒平市集:地方社區整合的載體,《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16日。

8、李景漢:中國社會調查的拓荒者,《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3月22日。

9、沙蓮香與中國民族性研究,《中華魂》2012年第7期。

10、地理標誌產品的文化稟賦——漫話平和琯溪蜜柚,《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4期。

11、黃淑娉與中國民族識別,《老照片》(第七十三輯)2010年10月。

12、妙峰山:民間文化的記憶與傳承,《文史知識》2008年第4期。

13、花會組織與村落記憶,《藝術評論》2007年第6期。

14、楊慶堃和南景村的塵封逸事,《老照片》(第五十五輯)2007年10月。

15、近情鄉土無盡景,沉潛民間不了情——我的導師黃淑娉教授,《傳記文學》2004年第6期。

16、在田野中重現歷史——兼評《廣東世仆制研究》,《思想戰線》,2003年第4期。

17、學術名村:南景,《讀書》2003年第1期。

18、《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評析,《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19、“堂吉訶德式”的人類學大師:克勞德·列維-施特勞斯,《中國圖書評論》2000年第10期。

20、也談大學之精神,《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11月14日。

學術訪談錄

1、《農業生態學的開拓與大學使命的擔當——駱世明教授訪談錄》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2、《生態人類學與本土生態知識研究——楊庭碩教授訪談錄》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3、《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視野與中國實踐——李文華院士訪談錄》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4、《中國當代史與當代中國問題研究——朱佳木教授訪談錄》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5、《見證與詮釋:中國民族性變遷三十年——沙蓮香教授訪談錄》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6、《農業文化研究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烏丙安教授訪談錄》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7、《穿梭於學術研究與套用實踐之間——莊孔韶教授訪談錄》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8、《人類學漢人社會研究:學術傳統與研究進路——黃淑娉教授訪談錄》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教學研究

1、社會學專業科研訓練與十屆本科生的妙峰山追蹤研究,《中國大學教學》2017年第7期。

2、民俗學教學與生活教育,《文化學刊》2009年第3期。

3、本科生研究性教學的教育關懷,《中國農業教育》2008年第1期。

4、社會學專業訓練的“成年儀式”——鄉村社會調查的教育價值,《中國德育》2007年第9期。

5、《妙峰山:民間文化的記憶與傳承》(文集),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1年。

2015年帶領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團隊在陝北調研2015年帶領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團隊在陝北調研
6、《妙峰山:香會組織的傳承與處境》(文集),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1年。

7、《妙峰山:香會志與人生史》(文集),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3年。

8、《棗緣社會——陝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同濟大學出版社2018年。

9、《村史留痕——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口述史》,同濟大學出版社2018年。

10、《鄉村記憶——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影像集》,同濟大學出版社2018年 。

實踐教學

2014-2015年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團隊2014-2015年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團隊
孫慶忠教授把教學看成是自己的神聖使命,注重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在深切的關懷中引導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他認為教學的核心價值在於“教師敘事”中傳遞出的生命感悟,在於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基於此,他始終把記住每一位學生的名字作為每年教學的序曲,這種尊重學生的獨特方式,為和諧課堂的建構創置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孫慶忠認為田野調查是社會學專業培養學生學科意識的中心環節。

2005—2013年間,曾先後帶領10屆本科生趕赴田野,對京西妙峰山進行追蹤研究,在調查實踐的基礎上,指導並修改學生調查報告百餘篇,出版學生調研文集《妙峰山》3卷。期間的2011—2013年,指導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計畫(URP)團隊在河北阜平、四川新都與名山、福建平和等縣調研,專注於鄉土文化與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研究。

2014—2017年,指導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團隊在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村和大窩鋪村、河北涉縣王金莊村,進行持續跟蹤調研,意在探究鄉村社會的歷史文脈,發掘村落的文化資源,為鄉村發展尋求諸多的可能性。主要成果體現對“陝西佳縣古棗園”(GIAHS)的田野工作之中。《棗緣社會——陝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村史留痕——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口述史》和《鄉村記憶——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影像集》是研究團隊與當地村民以及公益夥伴共同完成的作品。

這種意在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過程不僅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願望,強化了專業意識,也使學生對待生活和大學教育的態度發生了許多轉變。多年來,孫慶忠對“民間信仰形態”與“民間香會組織”的接續性研究,以及實踐教學文集的出版,在為學生營造高峰體驗、為其大學生活打上健康本色的同時,也豐富了教師個體的生命體驗,提升了教師教育生活的境界,更為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贏得了讚譽。孫慶忠把大學教育比作一次“朝聖”之旅,他希望營造一種讓同學們沉醉的課堂空間,教學生痴迷於學術,塑造學生理想人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