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孫家鼎創辦京師大學堂風雲》主人公簡介:
他是鹹豐狀元,晚清四朝元老,光緒皇帝師傅,武英殿大學士;
他是創辦、保護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的第一功臣;
他是中國師範、醫學、政法教育的倡導者,民族工商業的先驅;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教育部長、最後一位“文正”;
他的弟子還有辛亥元勛孫毓筠、柏文蔚,中共創始人陳獨秀;
他曾經被貶低、忽視,今天,他作為中國改革家的楷模橫空出世……
作者簡介
餘音,1962年出生。當代新銳文史學者、紀實文學家。安徽壽縣人。中國史記研究會會員、遼寧作協會員、大連作協理事。《家庭》、《知音》、《報告文學》等多家報刊簽約作家。曾在海軍政治部、大連市委宣傳部工作,後到東北之窗雜誌社,歷任首席記者、專題部主任、執行主編等。多次成為央視“實話實說”、中央台“午間一小時”等欄目的特邀嘉賓。主要從事《史記》、戊戌變法、紀實文學理論研究。已出版《傳銷內幕揭秘》、《維和高官傳奇》、《中國維和警察》、《特稿采寫寶典》等著作。
媒體推薦
孫燮臣沉潛好學,服膺王陽明之書,立志高遠,凝厚而開張,余欲兄事之。
《翁同龢日記》
孫家鼐……是所有中國官員中最有教養、最具紳士風度的人之一。
(英國)李提摩太著:《親歷晚清四十五年》
京師大學堂本身就是戊戌變法運動的產物,是維新派克服了頑固守舊勢力的重重阻撓和反對才創立起來的。
許德珩:《北京大學校史·序》
戊戌政變發生,舊黨把持朝政,新政多被廢除。獨京師大學堂賴孫家鼐之力得以保全。
肖東發、李雲、沈弘主編:《風骨:從京師大學堂到老北大》
由於他(指孫家鼐)在政界與學術界的威望,他一手籌辦了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大學,這在中國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湯一介編:《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
現在北大像一朵鮮花,正在燦爛開放,而這一朵花發芽時期,誰都不能否認是在四十六年前。這塊園地,是戊戌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孫家鼐開墾的
俞同奎:《四十六年前我考進母校的經驗》
圖書目錄
試論孫家鼐的七大歷史性貢獻(代序)
第一章 山雨欲來
一、戊戌年初老天爺欲哭無淚
二、一個“段子”暗藏殺機
三、皇上的心為何比黃連還要苦
四、滿朝文武數寇公公最爺們
五、慈禧太后故意“讓一步”
六、師徒狀元品茗論英雄
第二章 冤家聚“壽”
七、“四大家族”壽州大對決
八、意外發現財寶之後
九、被老天爺“罰背十年書”?
十、一副妙聯點狀元
十一、“中國成語城”
十二、竟是李鴻章惹的禍
十三、“我自橫刀向天笑”
十四、中國近代軍閥第一人
十五、樹皮、草根、中藥材都吃光了
十六、翁、李兩家暗生芥蒂
十七、 “傷疤”常在國難時“發作”
第三章 出身未捷
十八、“三元會”
十九、李鴻章的難言之隱
二十、賢良寺陰謀
二十一、千古一怪“聖人為”
二十二、誰最先提出“設學堂”
二十三、最具紳士風度的京官
二十四、太后畫圈皇上跳
二十五、翁中堂抹淚歸故里
第四章 明爭暗鬥
二十六、維新第一仗
二十七、眾望所歸的管學大臣
二十八、李鴻章推薦總教習
二十九、康黨為何眾叛親離?
三十、為維新連獻“三計”
第五章 力挽狂瀾
三十一、沖在維新實踐第一線
三十二、勇敢捍衛中國主權
三十三、光緒的“舞步”越來越亂
三十四、翁同穌死難瞑目
三十五、誰無意間點燃了“導火索”
三十六、袁世凱“告密”火上澆油
三十七、復辟寒流席捲全國
三十八、大學堂為什麼大難不死
三十九、千方百計保護皇上安危
四十、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
第六章 心惟向日
四十一、排除干擾辦學堂
四十二、巧妙攆走賽金花
四十三、奮力回擊對大學堂的詆毀
四十四、辭職抗議“廢立”圖謀
四十五、誰敢在狀元面前舞文弄墨
四十六、艱辛探索教育新路
四十七、竹松晚節慣經霜
第七章 最後的“文正”
注釋
附錄一、孫家鼐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
附錄二、孫家鼐奏覆籌辦大學堂情形折
附錄三、孫家鼐世系簡表
附錄四、壽州孫氏後代精英列傳
附錄五、參考資料舉要(78部)
文摘
第一章 山雨欲來
一提及北京大學,哪個不知,誰人不曉?這所全國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曾是近代中國“民主”、“科學”的搖籃,曾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扮演過民族急先鋒的角色,曾因參與白話文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三一八運動、一二?九運動而載人史冊,至今仍是眾多高考生夢寐以求的聖地。
一提及京師大學堂,很多人都知道,她是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中國教育告別太學、書院和私塾,與世界近代教育正式接軌的標誌,是唯一寫進維新綱領性文獻《明定國是詔》的“天字第一號”改革項目,也是在戊戌維新失敗的血風腥雨中唯一得以存活的重大改革成果。
而一提及孫家鼐,卻鮮為人知。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乃至北大學子也會發問:他是誰?他在歷史上做過什麼貢獻?他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2008年春夏之交,在紀念戊戌變法暨北京大學創建一百一十周年的日子裡,我們還有必要特意重新認識孫家鼐嗎?
宣統元年十月(1909年11月),孫家鼐逝世。在隨後的崢嶸歲月里,他曾兩次“粉墨登場”:20世紀30年代,夏衍創作的話劇《賽金花》轟動上海灘。《賽金花》中,孫家鼐以守舊派的面目與觀眾見面;20世紀60年代,全國開展了電影《清宮秘史》大批判,孫家鼐被定性為“帝黨中的右派”,受到口誅筆伐。兩次批判,猶如兩隻巨腳,將孫家鼐深深地踩入地下。從此,清末權重一時的政治家、教育家、光緒老師、武英殿大學士、資政院總裁孫家鼐便銷聲匿跡,甚至連《北京大學史》和《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也鮮見他的名字和事跡。
2006年8月,我借回故鄉壽縣探親的機會,冒著40℃的酷暑,前往“狀元墳”憑弔。據有關資料記載:“壽縣人都稱孫家鼐墳為狀元墳。墓地在城南6公里處的九龍鄉新莊村。墳圍120米,墳高1.5 米。”可是,我輾轉到了新莊村,卻不見“狀元墳”的蹤影。最後,卻在孫家鼐的後代的引導下,來到了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原來,“狀元墳”已經被老鄉們“改造”成了稻田!
序言
在晚清史、中國近代教育史,特別是戊戌變法史研究中,由於種種原因,晚清重臣、開明政治家、著名教育家孫家鼐一直鮮有人問津,其歷史性貢獻,更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正如李振東在《北大的校長們》中指出的那樣: “在維新人物中,孫家鼐常被忽視,或者被誤認為‘帝黨’中的思想保守的‘右派’。其實,孫家鼐是當時統治階級特別是高級官吏中愛國、開明並對維新運動做出過一定貢獻的歷史人物,他的作用和功績不可忽略。”[1]在紀念戊戌變法暨京師大學堂創建110周年之際,筆者懷著重估歷史、緬懷先賢的心情,特撰此文,希望拂去歲月的塵埃,讓孫家鼐的功績大白天下;也希望拋磚引玉,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孫家鼐(1827-1909),壽州人(今安徽壽縣)。字燮臣。鹹豐狀元。同治七年,奉旨在上書房行走;光緒四年,奉旨在毓慶宮行走,擔任皇帝師傅。歷任工部、戶部、吏部、禮部等部尚書。1898年7月,擔任管理京師大學堂事務大臣(也稱管學大臣)、協辦大學士,創辦京師大學堂。戊戌變法夭折後,慈禧企圖廢除光緒皇位,朝臣多阿附,唯獨他堅決反對。不久,他以病為由辭去官職,以示抗爭。庚子國變發生後,他訣別家鄉,抱病北上,共赴國難。1904年,任學務大臣,參與“新政”。1907年,任武英殿大學士,為資政院兩總裁之一。1908年賞太子太傅。1909年病逝,諡號文正。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教育部長、最後一個擁有文正諡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