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著有小說集《株守》散文集《風雲側記》《落日秋風》、譯著小說《克雷洛夫寓言》、萊蒙特的 《農民》(4卷)、安德森《小城畸人》、里維拉《漩渦》、托爾斯泰《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紀伯倫《流浪者》,泰戈爾《園丁集》、《流螢集》、《鴻鴣集》、《茅廬集》、《吉檀迦利》、《情人的禮物》、《心笛神韻》、《泰戈爾抒情詩選》等。《泰戈爾抒情詩選》獲全國1980-1990年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一等獎。《小城畸人》、《漩渦》、《農民》均獲外國文學圖書獎特別獎,榮譽獎。
社會評價
他不僅盡心翻譯,更盡責地寫好每一篇譯者前言或後記,內容兼及作家與作品、翻譯時的心得等,資料翔實,見解獨到,引領著讀者領略文學大師的一個個“高加索戴雪峰巒 ”般的美麗意境。他的譯筆之所以引人入勝,還因為他的中文功力深厚,他本人即是散文名家,輯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散文精品的《散文特寫選》,便收錄有他的散文名篇《鍾》。其作品還獲全國魯迅文學獎、優秀文學彩虹獎。
作為出版界的老前輩,孫家晉先生至少推動了外國文學譯介史上的兩個亮點:一是“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的出版,一是“20世紀外國文學叢書”的出版。
孫老事跡
“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獨家負責出版,為爭取上海也能分擔叢書的一部分出版任務,大約在1961年冬天,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白彥與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社長的蒯斯、編輯室主任的孫家晉去北京,找了文化部部長陸定一和副部長夏衍,在中宣部和文化部之間穿梭聯繫;蒯、孫二位則去文化出版事業局、文學研究所、人民文學出版社拜訪。經過一番努力,上海終於也能系統地出一點外國文學作品了。中間經歷了“十年動亂”,天日重光之後,上海譯文出版社成立,孫家晉成了譯文社元老之一,“叢書”編委會也重新開始活動了。“外國文學名著叢書”選題從原定的120種擴充到200種,譯文社承擔的選題超過總數的1/3,並突破了選題採擇的老框框,收進了《傲慢與偏見》等篇目。書一出版,即造成空前盛況,往往供不應求,《斯巴達克斯》等書發行時,甚至在上海南京東路新華書店門市部排起了長隊。
孫家晉認為,出版社是一個組織者,只有網羅全國的人才才能做好出版工作,才能發展壯大。先生想盡辦法為出版社尋找和發掘人才。有個外國文學翻譯家曾被打成右派,被迫離開上海去福建砍毛竹,平反後“發還原籍”蘇州。時任譯文出版社英文編輯室主任的孫家晉,以民眾來信的形式,給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的劉金寫信,並輾轉寫信由當時的文教書記兼宣傳部長批了個“請有關單位會辦”,巧妙地解開“問戶口要工作、問工作要戶口”這個連環死扣。這事在當時是要冒很大風險的。無怪譯文社某編輯感嘆說,孫先生是“挺直了腰桿,背負著歷史”。
孫家晉鼓勵社內編輯多翻譯,多寫作。一些出版社規定編輯不能在本社出書,譯文社卻不存在這種規定,在當時,一般編輯都認為能在本社出書是一種幸福。而這,日長月久便成為譯文社的一個傳統,該社也因此翻譯家輩出。
人物信息
翻譯家孫家晉因病於2010年9月8日在上海去世,享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