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我們中國人的歷史觀非常強烈,重視“以史為鑑”,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所以中國的歷史是世界上記載得最為詳細的。但“以史為鑑”並不只是為了掌握知識,從根本上說,是要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與人文的精神。《孩子必須知道的中華歷史文化故事(秦漢卷)》是一本故事化的歷史讀物,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中華文明發展史,將中華民族積澱下來的深厚文化,用通俗易懂、清新明快的暢遊歷史知識長河、感受燦爛文化的同時,開闊眼界、提高素養、啟發智慧、陶冶情操。本書由樓宇烈主編。
作者簡介
樓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全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
圖書目錄
從秦王到秦始皇
趙高指鹿為馬
大澤鄉的星星之火
項氏起兵
鴻門宴
楚霸王烏江自刎
叔孫通制定朝儀
劉邦屠戮功臣
平定諸呂之亂
漢文帝廢除肉刑
削藩與“七國”叛亂
飛將軍威震右北平
霍去病公而忘家
播種友誼的西行
蘇武牧羊
司馬遷著《史記》
霍光輔幼主
昭君出塞
王莽篡漢
綠林軍和赤眉軍
劉秀中興漢室
董宣執法如山
光武帝與嚴子陵
漢明帝求佛取經
班固兄妹寫《漢書》
蔡倫改進造紙術
班超投筆從戎
宦官專權與“黨錮之禍”
黃巾起義
序言
我們中國人的歷史觀非常強烈,重視“以史為鑑”,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所以中國的歷史是世界上記載得最為詳細的。但“以史為鑑”並不只是為了掌握知識,從根本上說,是要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與人文的精神。
我們現在加強文化教育,增加了人文的內容。人文的意義不是要人們多學一點歷史知識,會背誦幾句唐詩、宋詞,而是要從中體味人生,陶冶性情。學人文的意義在於修身養性,從而改變我們的性格,提升我們的情操,提高我們的品位,最終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話源出於《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了解別人,最多稱得上是個智者,對自己有了解才叫“明”。“智”和“明”是兩個層次的。我們人類在認識客觀自然的時候比較容易,而認識人類自身就困難得多。然而恰恰是要認識你自己的渺小,才能成就你的偉大。所以我認為人文素養,不能只著眼於知識層面,而是要體會人文精神。
人文素養不能空談。我們要多看些人文方面的書籍,多學點人文方面的知識,但千萬不要把它僅僅當做知識來學,千萬不要藉此炫耀,而要在裡面體悟人生,實現我們的生命價值。
那么我們具體怎樣才能提高人文素養呢?
第一,要確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幾點:知恥、守信、氣節和感恩。一個人有一點羞恥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徹底沒有羞恥心,那他什麼事都敢做。我們不要認為有羞恥心就什麼都不敢做,其實保持一種羞恥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關於守信,我不必多講。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還怎么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呢?氣節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個條件: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他人,乃至於天地萬物,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對養育我們的天地萬物、扶植我們的他人,存一顆感恩的心。要做到這幾點不容易啊!
第二,要遵循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範,盡倫盡職,敬業守信。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真正的價值是在群體中、在社會中實現的,而不是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裡實現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很簡單,就是要得到他人、群體或社會的承認,也就是說你要為群體和社會作出了貢獻。
第三,審美情趣與藝術精神的培養。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非常注意哲理與藝術修養的結合。中國的藝術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在一首詩、一幅畫中往往隱藏著豐富的哲理。同樣,中國的哲理又有很濃重的藝術性,所以中國的藝術與哲理是融為一體的。藝術精神是人對社會,對人生意義、價值的一種理解,一個人愛好什麼樣的藝術,很能反映這個人的品德。反過來,我們通過藝術來陶冶性情,也可以對人生的價值不斷有新的體驗。
第四,提升應對環境的能力,瀟灑地對待人生。我們讀書學習,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而是要在遇到種種坎坷、憂慮的時候不垂頭喪氣,保持堅定的意志,知道禍、福、生、死而心裡不迷茫,這就是最根本的。
第五,注意我們的涵養功夫和儀表風度,儀表是外在的,涵養是內在的。儀表要穿著得體,舉止有禮。涵養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謙虛,真誠虛心地待人接物。
總的來說,人文素養要落實到對於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認定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表現了這樣一種精神,以及一種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認識。這也就是人文素養最後的落腳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定我們的安身立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