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季正益,高級工程師。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電訊系。歷任郵電部設計院工程師、副總工程師,郵電部北京設計所、北京市電信管理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曾負責北京長途電話樞紐工程、北京國際電信局工程及北京市引進十萬門程控市內電話工程的設計工作。著有《電路配合設計》、《自動測試器》等。
1929年10月20日 出生於上海市松江縣。
1947年8月 在上海大同大學學習。
1949年 在上海永安紡織三廠任義務教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50年 在上海電話公司實習。
1951年5月 大學畢業分配到瀋陽電信局。
1952年9月 在張家口軍委通信學校學習俄文。
1953年9月 在天津郵電部基建專修班學習。
1953年11月 在北京郵電部設計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9年12月 在電信總局河南許昌“五七幹校”勞動。
1972年3月 在郵電部設計院北京設計所工作。
1981年 由國務院科技幹部局頒發高級工程師證書。
1984年7月 被選為北京市西城區人大代表。
1986年3月 在北京電信管理局工作。
1987年12月 當選為北京市第六次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9年1月 經郵電部評審確認為主任高級工程師。
1992年10月 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3年4月 被中國老教授協會聘為通信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1995年1月 當選為中國通信學會會士。
1995年4月 退休。
人物生平
初期
季正益(曾用名季建源),1929年10月20日出生於上海市松江縣。1951年上海大同大學畢業。
1955~1960年,在郵電部設計院擔任市話交換機電路及長話市話中繼電路研究組
負責人期間,他提出並設計了電路圖紙,解決了我國原有長途台(3C台及解放後設計的CT-58、JT-501 等)與47式交換機配合的長市中繼系統問題。
1958年,季正益編寫了《電路配合設計》資料。該資料系統地總結了電路配合中的技術問題和經驗,並附有大量電路圖紙,為全國郵電系統及有關單位提供了解決交換機電路配合問題的極有價值的資料。
發展期
1960年,中央要在廬山開會,提供通信服務的電話局存在著嚴重串音、電路配合等問題,引起了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命令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串音原因並加以解決,保證會議期間的通信需求。當時在郵電部設計院工作的季正益接受了這項艱巨而緊急的任務。他帶領技術人員和施工隊伍先徹底檢查了各種纜線和設備,測試了機架機盤的功能,調整了繼電器,檢查了電源饋線接地系統等各個環節和部位,分析了各種串話現象,並一一採取措施。在現場設計了配合電路,測試成功後迅速套用,趕在開會前夕將交換機及局內設備安裝調試好,保證了開會時的通信需要,得到了部和局的表揚。
1960年,郵電部設計院在太原搞自動測試器項目的電路審查,季正益又擔當起總負責人的重擔。他對每張電路圖紙都進行認真細緻的審查,對各種繼電器的參數進行校核,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完善電路,使該項目得以順利進行,投入使用後性能良好。任務完成後,他及時總結了這個項目的經驗,整理出完整的圖紙分發至全國。
20世紀60年代初,738廠在對47式交換機電路進行簡化時,由於過分著眼於節省繼電器,造成了許多電路上的問題。如通話電路不是在各種情況下都能保持對稱平衡,容易造成串雜音;初振鈴時間太短,不易被用戶察覺,造成平均聽振鈴時間長,增加了接續的輔助時間;某些繼電器“兼職”太多,使機鍵的旋轉速度受到影響,易產生用戶在正常快速撥號時丟失脈衝造成的錯號;機鍵測試出線忙閒時,在每步停留的相對時間過長,容易造成同搶重接;被叫用戶聽到振鈴就摘機時,不能立即切斷振鈴迴路,易振痛用戶耳朵;在機鍵接續過程中,送音迴路不應接入的節拍中卻不斷接入,無謂地加重信號機負荷並增加了電路中不應有的雜音等。郵電部設計院派季正益到第一批安裝這種簡化的47式交換機的吉林市,幫助解決問題。到了吉林市,季正益放下行李就開始工作,經過各種檢測試驗,找出問題並一一加以解決。這項工作對提高738廠的產品質量和使用自動交換機的市話網的質量起了良好的作用。
工作期
1964年,季正益任渡口市(四川攀枝花市)通信方面的總體規劃負責人。該市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當時貫徹周總理關於六統一的指示,市內各單位不設小交換機,統一由市電信局用市內電話滿足他們的需要。這種在一個城市中,各單位都不設小交換機的做法在國內還是第一次。為了準確預測將來的電話及其他通信業務的需求,季正益對各單位進行了詳細調查,並與其他規劃單位密切配合,確定了4個分局的布局方案以及電纜路由規劃和各局容量規模規劃。經過實踐檢驗,證明這些方案和規劃是正確的、合理的。
1965年,郵電部設計院委以重任,要季正益負責組織一個聯合調查組,進行機械安裝件的統一工作。由於當時機械安裝件的作用類同,但規格品種和尺寸極不統一,各專業間很少能通用。每個工程的施工設計中都要出許多圖紙,而且施工單位無法成批預製。季正益徵求了施工、製造單位等各方面的意見,擬訂了具體技術措施,儘量適應各專業的需要,同時又能互相通用,使規格品種減少到儘可能合理的程度。他審查了全部圖紙,出版了兩本《安裝鐵件圖》,得到各施工單位和製造單位的確認。有了這套圖紙,有關單位在設計中只需選擇適合的安裝件,開列《安裝鐵件圖》上的統一圖號,不必另繪安裝圖和製造圖,提高了設計效率,同時避免了圖紙上的差錯,十分方便。這項“統一”工作,對安裝設計、鐵件製造、供應管理及現場施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峰期
1965年,季正益任代號為902的通信設計工程的總負責人。該工程不僅包括長途電報、電話、市內自動電話交換和線路的設計,還包括長途線路的設計。他參加了現場查勘和線路測量及設計圖紙的審核,堅持按標準設計和施工,不搞乾打壘。902工程在我國的通信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一流的設計方案及縝密的設計內容、精細的設計圖紙為專家所稱讚。
1966~1969年,季正益任渡口市綜合通信工程設計的總負責人。他參加了現場查勘、線路測量、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及施工全過程。工程中一個較突出的問題是11萬伏及以下的幾路高壓輸電線,因地形複雜、鐵路等種種條件的限制,無法降低強電對通信設施的影響。電力部門提出要通信電纜加鐵管禁止及加裝放電器等技術措施,並願承擔由此引起的費用。該方案投資很大,而且體積大,不便於維護,不能確保通信安全。為解決這個問題,季正益經過調查研究,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解決辦法:由電纜廠根據技術要求製造禁止通信電纜,解決了問題。
1977年,季正益擔任寧河綜合通信設計的總負責人,參加了查勘、審查設計圖紙,負責向施工單位和建設單位技術交底,最後參加了竣工驗收。工程投產使用後運行正常。
1978年,郵電部科技局組織審查北京市電信局編制的北京市話網總體規劃。科技局任命季正益為審查組組長,承擔協助用戶正確選擇交換機型號和中繼線,與市話網點的各種接口連線;使信號標誌和傳輸達到全網通信的各項技術指標,幫助用戶培訓維護人員,提高維護水平;積極引導用戶交換機適當發展的任務。他提出對用戶交換機採取因勢利導的方針,得到大家的讚揚和肯定。同年他還擔任了全國黨政專用通信網總體設計負責人。
鼎盛期
1979年,季正益擔任長春、哈爾濱兩城市挖潛改造工程調查組負責人。他向郵電部提交了有關技術報告,長春市長途電話自動交換機工程部採納了技術報告中的建議。同年12月他參加了專用網所採用的長市合用交換機的設備鑑定會、擔任鑑定會技術組組長。
1980年,他擔任北京國際電信局工程設計總負責人,對局址進行了論證,引進了程控國際電話交換機和國際用戶電報交換機及相關技術。該工程的建成使用對改變我國國際通信落後狀況起到重要作用。
1985年,他參加了到法國考察並進行有關談判的工作。他主持了10萬門程控交換機的引進及談判工作,承擔10萬門程控交換機總設計任務。為了解決國產47式自動交換機與國內已有各種步進制交換機的中繼配合問題,他制定了一整套電路配合的設計方案,與北京有線電廠配合,改進了國產47式交換機的某些設備,完善了它的測試系統,提高了測試效率。面對市話電路設計中的重大原則問題和重大技術問題,他提出了“市話中繼配合方案”等一系列電路設計方案,實現了新的突破。1987年12 月他被選為北京市第六次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工作態度
季正益工作態度嚴肅認真、對技術刻苦鑽研,作風上嚴於律己。他所具有的深厚的專業知識,來源於永不停止的學習。他總是從工作需要出發,理論結合實際地學習業務知識。為了電路設計工作,他學習了各種交換機電路和各種有關電路設計的書籍、文獻和資料。為了閱讀外文資料,他在掌握了英文、俄文的基礎上,又頑強地學習法文。在學習上他分秒必爭。在京的時候,他白天上班,晚上經常學習到深夜。許多次學習入了迷,竟一直學到東方出現了魚肚白。即使出差在外他也不放棄學習,就是候車候機,他也抓緊時間學習。熟悉季正益的人都知道,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夜裡12點以後是他看書的時間,一年365天,天天如此。除了閱讀經濟類書刊外,他還喜歡看哲學、邏輯學等書刊。他說:“人是靠思想站起來的”。
技術成就
配合系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北京的電路緊張,再加上電話交換設備年久失修,電話接通率僅為2%左右。特別是上午8點到10點,撥100個電話只能接通一兩個,用戶很不滿意。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大規模引進電話交換機,機房裡的設備品種迅速增加。由於不同廠家的設備具有不同的技術標準、維護方法和維護周期,大大增加了維護管理的複雜性,因此解決原有長途台47式各種交換機的配合問題成了當務之急。時任市話交換機電路及長話市話中繼電路研究組負責人的季正益及時提出並設計了電路圖紙,推出了配合系統。
該配合系統的套用,使原有長途台話務員對被叫用戶狀態了解得更具體,不但可了解摘掛機的情況,還能區分出是市內忙還是長途忙,不但有燈光信號還有聲音信號。與國外同類設備相比,季正益設計的配合系統具有更靈活多樣的振鈴方式,遇用戶空閒,能自動撥振鈴,用戶掛機後,如果話務員要再叫出該用戶,只要倒一下振鈴就能自動斷續振鈴。話務員還可以控制振鈴的長短,如果為了催促用戶儘快摘機應答,可以送長鈴促使用戶注意;遇用戶市內忙時,話務員在徵得用戶同意後,可以對用戶強拆,解決了過去國產JEB-1型交換機機鍵不能裝在非47式的同一百號組內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強拆47式機鍵,也能強拆非47式機鍵,為統一長途信號標誌提供了良好條件,很快在各地通信部門得以套用。
交換機
從蘇聯引進的47式交換機沒有測試分配系統,用戶使用機線的好壞無從知曉,這給通信工作帶來諸多麻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季正益在國產的JEB-1型交換機中增添了測試分配系統。該系統從測量台經測試分配器、市測合用終接器接通用戶電路,技術人員就能通過系統測試用戶機線是否良好,必要時還可叫出用戶,測試用戶號盤工作是否正常,不必像原47式測量台測試時需要在MDF上插接用戶線測試。此外,測試分配系統還可對用戶逐個連續測試,不需把全部機件都復原,重新啟動每次撥4個號碼,簡化了操作,減少了機鍵動作磨損和占用時間,提高了測量員的工時利用率,同時減輕了勞動強度。當時日本雖有同類機鍵,但是季正益設計的測試分配器只需用6個繼電器就能完成日本用16個繼電器所完成的功能。日本設計的是專用測試終接器,季正益設計的是市內測試合用的終接器,不進行測試的時候就像普通終接器一樣,可供用戶使用,這在我國話務量較大的情況下具有重要意義。
終接器
有了測量功能的終接器季正益並不滿足,他又對原47式測量台作了修改和補充。增加了配合上述測試分配器系統的性能,測試外線項目時比過去的機鍵操作順手簡便。他還將“111”及“112”電路新添加在測量台上,增加用戶號盤測試表等,使測試功能更加完善。
季正益在50年代就對國內交換機的各種制式間的電路配合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力圖解決同一城市內交換機間的信號、標誌配合問題;提出並研究了復原控制方式問題,論證了“用戶雙方互不控制方式”;減少了機鍵無效占用(從蘇聯引進的47式交換機是被叫用戶控制方式),同時可根據不同呼叫接續,交換機能把標誌的配合自動改為主叫控制方式或被叫控制方式。例如,遇到惡意呼叫時,用戶在提出申請後,可以撥一個字送一信息給電話局,表示要求追查惡意呼叫,交換機就自動按被叫控制處理。上述復原控制方式被國內各種交換機普遍採用。
為適應長途自動化的需要,季正益提出了將北京市話網內的日本A型交換機及捷克的PSI、P52、52R等交換機的終接器修改成具有到達信號、能區別市內忙和長途忙、能反映被叫摘掛機和能適應靈活振鈴方式的新47式標準的技術方案,並提出具體電路圖紙。經當時(1959~1960年)蘇聯專家維金別爾格(創製ATC-54專家之一)審查,給予很高的評價。
學術成就
程控交換機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眾信息意識覺醒。可是北京市話局的容量卻不足10萬門,電話普及率每百人還不到3部,公用電話更是鳳毛麟角,裝電話難、打電話難的社會反應極為強烈,電話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已成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作為一個電信人,季正益深感不安。
1983年春,郵電部在福州召開了全國進口程控交換機工作會議,向全國發出了改變通信落後狀況的號召。季正益得知訊息後,激動不已。他要圓首都電信騰飛之夢。
1984年,國家和郵電部決定從法國引進10萬門程控電話設備,緩解首都電信緊張狀況。北京電信管理局成立了10萬門工程指揮部,季正益成為北京10萬門程控電話工程設計的總負責人。
北京自1904年開始安裝電話到1984年,歷經80年僅發展到十幾萬門,而一次就要搞10萬門具有現代水平的程控電話,規模之大不僅在季正益的設計生涯中是第一次,在北京的通信發展史上也是第一次。這是北京電信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程。但要在短期內採用當代最新的通信技術設備,建一個數字通信網,而且這個網還要與現有模擬通信網有機結合,形成數模兼容的統一通信網,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在困難與挑戰面前,季正益沒有退縮。
進口設備
進口設備簽訂契約是關鍵的一環。10萬門程控電話設備從簽訂契約到一期工程開通試運行僅用了9個月時間,可契約的談判卻經歷了長達一年半的拉鋸戰。當時北京要進口10萬門程控電話設備的訊息一傳出,便在國際市場上引起強烈反響。躋身於這場競爭的有多家國外著名大公司。季正益和他的談判小組,以“貨比三家,擇優選購”為原則,分別與幾個國家的廠商進行周旋。最終法國設備以報價最低、供貨最快、技術比較先進並且能夠轉讓軟體技術而折桂。
技術談判
技術談判後緊接著又進行了商務談判。在談判之前,季正益進行了仔細的調查,了解了國際行情。在談判時他反覆與法方討價還價,儘量壓低價格。在價格達成了協定之後,他又提出了設備的防震問題。原設計里沒有把“防震”問題考慮進去,而北京地處地震活動帶,必須配上防震地板。結果迫使法方同意提供防震地板的技術圖紙。最後北京電信管理局用5200萬美元購進了10萬門程控交換及配套的光傳輸、電源、空調、修理中心、軟體中心、計費中心等全套設備,打了一個漂亮仗。郵電部當時給的限額為6000多萬美元。
10萬門程控交換設備的引進成功,不僅改變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更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