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穀孟母祈蠶祠
陽穀孟母祈蠶祠,亦稱孟母祠,又稱孟母廟,乃“孟母祈蠶之所(《三遷志》)”。世傳:孟母仉氏至齊停留居住此地,曾在這裡興德化,勸農桑,樹母儀,留聖跡。“孟母廟在陽穀縣東北四十里”(《三遷志》),始建於唐天寶七年。據《孟志摘要》記載:亞聖四十三代裔孟忠於後周世宗時,攜眷由鄒縣遷陽穀奉守孟母廟。孟忠出居陽穀,適值廟貌傾頹,日覩心傷,隨即叩募,將孟母廟修葺一新。金天眷三年知縣楊用道重修,並撰寫《重修孟母廟碑記》;明萬曆四年知縣李蔭又修,賜進士出身朝議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左參議前戶部郎中東阿張秋許用中撰《重修孟母廟並鑿井買香火田地碑》碑文;康熙五十三年知縣王時來,會鄉宦李元琳、庠生李鳴奇再修。經歷代修建孟母祈蠶祠形成規模,有大門一間;正殿三間,正殿中堂塑有孟母聖像,東側塑有孟子幼年像,西壁彩繪孟母三遷、斷機教子圖;後殿三間,後殿中堂塑有亞聖孟子像,內壁彩繪孟子周遊列國及率弟子著述七篇的故事;前後殿之間設有兩廡,整個祠宇有紅牆護圍,院內古樹參天,布局嚴整,氣象威嚴。明·談遷所著的《棗林雜俎》曾寫道:“陽穀縣西北四十里孟母廟,大槐四,宋元佑時植”。
歷代以來,廟內延儒設教,寒士多就之。鄉民承孟母遺風,亦在廟之兩廡設立鄉學,以教子孫。至清末民初,廟內建築尚好,有廟田數十畝,孟忠後裔仍有被襲封奉祭孟母廟之舉。每逢二月二日,孟母廟舉行盛大廟會,四鄉孟氏及遠近士民,是時紛紛而至,前來謁拜,以祀孟母。
孟母廟(祈蠶祠),原與盟台遺響、谷山春曉、古塔夕照、阿井膠泉、沙河雁渚、紫荊餘韻、關聖鐵馬一起為陽穀“八景”。《陽穀縣誌》卷一(康熙59年),載:陽穀“八景”中,“獨‘祁蠶’為聖賢遺蹟,不同凡常景物。宜特起其文與冉子書院、顏子封邑、高子羔原另為一則,乃為一邑之光也。今擬更‘祁蠶’為‘月堤’。”明萬曆二年,祁蠶祠從陽穀“八景”中請出,轉列為陽穀“四大聖跡”之一。金天眷三年,陽穀知縣楊用道有詞雲:“猗與孟母,名顯今古。有子幾聖,尚惟慎始。三遷擇里,曰仁是處。近於學宮,母教可預。若曰廢學,如斷機抒。再師子思,聖王為緒。以直養氣,浩然斯裕。楊墨異端,議論反覆。廓然鹹辟,仁義之路。道追孔顏,功配神禹。宜享也祀,俎豆千古。” 明正德年間,監察御史張恂特為祈蠶祠作《祠宇記》,並賦詩曰:“孟母祠頹一徑斜,春來多少祁蠶家。須知更有儀型處,莫把蠶師作聖夸”。都察院右僉都御使吳鎧也曾作詩,一曰:“教子祠前春草生,祁蠶原上暮雲平。衣冠不改詩書澤,風木猶傳機杼聲。氣象岩岩山嶽重,名利杳杳羽毛輕。子賢母聖真堪羨,地厚天高感慨情。”二曰:“教子心良苦,斷機事可哀。濟時今亞聖,命世豈凡林。吾道旌幢正,斯文鎖錀開。三遷澤未艾,邪說等塵埃。”為紀念孟母,1936~1939年,陽穀縣曾將孟母廟一帶的平坊、陳家集等村莊設立為孟母鄉,隸第四區管轄(見《陽穀縣區劃分人口情況變遷》)。
抗日戰爭時期,陽穀孟母祈蠶祠毀於戰火,其遺蹟在石佛鎮(原安樂鎮)平坊村南二里許。聖祠雖圮,遺風猶烈。孟母聖德如日月經天,恩澤似江河行地,百世流芳,萬古常青。
重建祈蠶祠的意義
為了更好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化血脈、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陽穀縣正在籌備重修孟母祈蠶祠,建設孟母文化園,通過對孟母的紀念和宣傳,大力弘揚母愛,使中華孝道精神永久流傳。
據了解,陽穀孟母祈蠶祠始建於唐天寶七年,歷經千年,迭經重修,脈絡清晰,是已知史料記載中最早修建的孟母專祀祠宇,也是全國唯一以祈蠶祠命名的祭祀孟母的祠廟。解放前夕,大殿倒塌。現祈蠶祠舊址有大殿廢墟一處,形成一個南北長約7米、東西寬約8米、高約3米呈橢圓形的堌堆;有古井一眼,目前井體基本完好,當地人稱“孟母井”,為萬曆四年重修時所鑿之井。
孟母祠亦稱祈蠶祠,又稱孟母廟,是孟母祈蠶的地方。相傳孟母仉氏至齊停留居住此地,曾在這裡興德化,勸農桑,樹母儀,留聖跡。祠在陽穀城東北四十里安樂鎮西平坊村南,始建於唐天寶七年。經歷代修建孟母祈蠶祠形成規模,有大門一間;正殿三間,正殿中堂塑有孟母聖像,東側塑有孟子幼年像,西壁彩繪孟母三遷、斷機教子圖;後殿三間,後殿中堂塑有亞聖孟子像,內壁彩繪孟子周遊列國及率弟子著述七篇的故事。每年二月初二,廟前有盛大廟會,四鄉孟氏及遠近士民,屆時紛紛而至,前來謁拜。
為深入挖掘和闡發這一文化資源,2015年陽穀縣計畫重修孟母祈蠶祠,建設孟母文化園,通過建設孟母祈蠶祠展區、賢母堂展區、感恩堂展區、孟子聖跡展區、習儒館“五大展區”,打造母教文化學習基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基地、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三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