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戰國中期,楊朱、墨翟的學說非常流行,與儒家鼎峙而立。
記載
《孟子·滕文公下》有“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之說。
對楊墨的主張,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篇)
孟子認為,“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就不為統治階級服務;“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均見《孟子·滕文公》下篇)。而無君、無父就是破壞“忠孝”和“仁義”,不合人道,就是禽獸。
影響
孟子認為“楊墨之道不息”,則“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而“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孟子·滕文公》下篇)。
為了發揚儒家學說,維護君權與封建綱常、孝道,孟子對楊朱墨翟進行了批判。孟子進而闡述禹消滅洪水、周公驅逐“夷狄”、猛獸,孔子貶斥“亂臣賊子”的重大意義,認為楊墨盛行,又是天下大亂的時候,他不能不把繼承孔子業績的“道統”擔於自己肩頭。
孟子辟楊墨不但維護了孔子的儒家學說,也反映了儒、墨、楊三派互相對立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