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主要研究方向
(1)(生物)分子和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新型混合材料;
(2)能量轉化和存儲微觀機制和可再生能源材料;
(3)激發態分子動力學,大尺度電子動力學和納米光學。
主要成就
1.研究了水與金屬表面相互作用的微觀圖象,細緻分析了相互作用一般規律、水分解機制、親疏水機理,並預言表面氫鍵增強和兩種氫鍵類型,後為實驗證實。兩篇代表性論文已被引用180餘次。2.研究並設計利用單壁碳納米管識別單個DNA鹼基、進行超快速DNA鹼基測序(基於電信號)的原理和方法。3.提出了固體儲氫的新辦法:一維TiB2納米管儲氫。研究氧化物納米線和有機染色分子構成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機理。
曾獲中科院優秀研究生獎,哈佛大學博士後獎(Travel Award),受邀在美國化學年會和史坦福等多所大學演講。自2002年發表SCI文章近40篇(包括PRL 6篇,Nano Letters 6篇,JACS 1篇),學術著作/篇章2種。截至2009年8月,累計被引用500餘次,H-index指數為14。PRL/PRB, JACS, Nano Letters,JCP,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等雜誌審稿人。美國物理學會,材料研究會,化學會,生物物理學會和Sigma Xi研究會會員。
目前的研究課題及展望: 環境和能源問題是當前人類最大的挑戰。產生並利用完全可再生、無污染、低價格的能源形式的新技術尚不存在。通過研究納米生物體系中能源生產和儲存的方法,發明和創造新材料進行高效的能源收集、運輸、儲存和利用具有廣泛的前途。目前我們的研究方向是:1.研究表面電子激發和(人工)光合作用中光吸收,電子傳輸和水分解的機制,希望把葉綠素等色素分子或光合體系中蛋白質固定在半導體表面上以收集太陽光轉化成電能或分解水製造氫氣。2.納米機械學:分析模擬納米尺度小機械構造和工作原理,如何用光或其他手段操作和控制。3.發展大規模精確計算理論方法,研究光吸收和電子激發態動力學的一般規律。
曾經承擔“百人計畫”,物理所人才啟動,中科院創新工程“氫能發展中的基礎科學問題”等課題。
培養研究生情況: 合作培養在讀碩博連讀生3人,計畫每年招生1-2人。課題組提供優厚待遇和國際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