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

《孝經集傳》,為發明《孝經》經義之作。

古籍簡介

〖孝經集傳〗四卷,明黃道周撰。
為發明《孝經》經義之作。著於崇禎十一年(1638)至十六年間。《自序》謂此書“繹《孝經》微義有五、著義十二。微義五者:因性明教一也;追文反質二也;貴道德而賤兵刑三也;定辟異端四也;韋布而享祀五也。此五者皆先聖所未著而夫子獨著之,其文甚微。十二著者:郊廟、明堂、釋典、齒、胄、養老、耕□、冠、昏、朝聘、喪祭、鄉飲酒”。而據其門人所筆記,謂黃氏此書,大旨本於《孝經》五大義:“本性立教,因心為治,令人知非孝無教、非性無道,為聖賢學問根本,一也;約教於禮,約禮於敬,敬以致中,孝以導和,為帝王致治淵源,二也;則天因地,常以地道自處,履順行讓,使天下銷其戾心,覺五刑五兵無得力處,為古今治亂淵源,三也;反文尚質,以夏、商之道救周,四也;辟楊誅墨,使佛、老之道不得亂常,五也。”以此五義,別其章分,然後以《禮記》諸篇條貫之。而其書實仍依經文為次第,分《孝經》為十八章,經文之後,附《儀禮》、大小戴《禮記》以及子思、孟子之語以發明經義,謂之“大傳”,共十八節;經傳各條之後,附以作者自己心得,稱為“小傳”,共二百九十五節。所以《四庫全書總目》稱所謂“五大義”實為作者著此書之初例,而所謂“五微義”、“十二著義”,實為其著書之綱領。全書強調治天下者主要應順天下之心,而不應強民之所難,反對劉炫、朱熹之說,謂劉炫“謬以閨門之語溷於聖經,宋子誤以聖人之訓自分經傳,必拘五教以發五詩,則厥失維均,去古愈遠矣”,“《孝經》皆曾子所受夫子本語,不得自分經傳”。《四庫全書總目》稱此書“推闡頗為詳洽”,較黃道周所撰《禮記》五篇注為精密。有《石齋九種》本、《四庫全書》本。

四庫提要

《孝經集傳》·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黃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錄。是書作於廷杖下獄之時。其作書之旨,見於門人所筆記者,曰:“《孝經》有五大義。本性立教,因心為治,令人知非孝無教,非性無道,為聖賢學問根本,一也。約教於禮,約禮於敬,敬以致中,孝以導和,為帝王致治淵源,二也。則天因地,常以地道自處,履順行讓,使天下銷其戾心,覺五刑、五兵無得力處,為古今治亂淵源,三也。反文尚質,以夏、商之道救周,四也。辟楊誅墨,使佛、老之道不得亂常,五也。”以是五者,別其章分,然後以《禮記》諸篇條貫麗之。其《自序》中所謂“五微義”、“十二著義”者,不出於此,實其著書之綱領也。然其初說以引《詩》數處各屬下章,如《中庸·尚絅章》例,今則仍附於各章之後,蓋亦自知其說之不安。又其初欲先明篇章,次論孝敬淵源,三論反文歸質。似欲自立名目,如《大學衍義》之體。今本則仍依《經》文次第,而雜引經記以證之,亦與初例不同。昔朱子作《刊誤後序》曰:“欲掇取他書之言可發此《經》之旨者別為《外傳》,顧未敢耳。”道周此書,蓋與之暗合。其推闡頗為詳洽,蓋起草於崇禎戊寅,卒業於癸未,屢變其例而後成,故較所注《禮記》五篇成於一歲之中者為精密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