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指揮家
孔德拉申(1914—1981,Kirill Kondrashin),又譯康德拉辛,前蘇聯指揮家,1914年生於莫斯科的一個音樂之家,父母都是交響樂團演奏員;1932年,孔德拉申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師從鮑里斯·海金學習指揮,畢業後接替指揮大師穆拉文斯基擔任了列寧格勒小劇院指揮。1943年,孔德拉申就任蘇聯大劇院常任指揮,他利用一切機會來拚命地擴充曲目和豐富經驗,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正在進行著一種技術和經驗上的積累”。
1960年至1975年,孔德拉申擔任莫斯科愛樂樂團常任指揮,在他的領導下,該團成為能與穆拉文斯基的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分庭抗禮的一流團體。這期間,他將自己的指揮重點從歌劇舞劇方面移到了交響音樂方面,上演了大量的古典和現代音樂作品,其中還指揮首演了蕭士塔高維奇的第4、13交響曲以及許多前蘇聯當代作曲家創作的新作品。
此外,孔德拉申在這藝術上已臻成熟的十五年當中,還廣泛地出訪過許多國家,並在西方國家的很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中擔任客席指揮,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1979 年,他來到荷蘭擔任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1981年於阿姆斯特丹病逝。
孔德拉申的指揮風格是樸實、精確、全面和嚴謹;他十分強調將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和戲劇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一種精緻完美的藝術境界。他在指揮時總是儘量避免表面上的過分激動和誇張的氣氛,而是用一種簡潔純樸的方法,將管弦樂隊的鮮明色彩性和宏偉氣勢表現出來。
孔德拉申是蘇俄指揮學院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蕭士塔高維奇的同代人,對作曲家的經歷及生活環境有深切的了解。因此他以粗獷、厚重及充滿戲劇化的手法詮釋出來的音樂有讓人身臨其境之感,他對肖氏交響曲中許多弱音和強音的處理相當獨特,也善於運用內在具體意象來達成特殊情調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