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墓甬道

孔子墓甬道

孔子墓甬道是孔子墓前的一條甬道。

簡介

過墓門之後便是甬道,古木參天,濃蔭蔽日,石儀成群,直接通向孔子墓,人稱“孔子墓甬道”。甬道兩旁共有四對八件石儀,從南往北依次為望柱、文豹、甪端、翁仲。引石儀作為石刻的一種,主要陳列於陵墓之前。石人用作墓主的守衛或侍從,石獸則象徵吉祥並驅逐鬼怪。石儀代表一種威懾力量,是活人像死人表示威嚴的一種特殊方式。墓前陳列石儀的風俗,始於東漢。望柱,實為華表的延伸。華表,史有多種註解,一說是用於紀念的標識;一說為部落的圖騰標誌;一說古代名為“木鐸”的樂器演變而成;另一說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之遺存;較為共識的為帝堯時代名“謗木”的立柱,為納諫之用。總之,它經過歷史的演變成為權力地位之標,是一種高貴的象徵。文豹,亦稱瑞獸,是石虎的一種人為變異。一般放在陵墓前,以示威嚴。後人為凸顯孔子墓有別於其他陵墓神道前的石儀,故把石虎稱之為“文豹”。當然,此石虎在雕刻之初非常誇張,寫意有別於其他陵墓石虎,正好與孔子“文聖”之謂相對應,這也是後人稱其為“文豹”的根本原因。據說它腋下能噴火,性情溫順,用來守墓,以示靈異。甪端,是在宋代陵墓中開始出現的一種臆造神獸。

典籍記載

沈約《宋書·符瑞志》載:“甪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耶律楚材謂為旌星之精靈,異如鬼神。”可知,甪端是識賢聰慧的神獸。統治者為了表示自己的賢明,對此獸情有獨鍾,往往置於宮廷中,故而成為了皇帝的專屬。此獸置孔子墓神道,寓意孔子德高蓋世,賢可比君;同時也象徵孔子周遊列國、傳播治國之道的行為如同甪端。值得注意是,甪端與獬豸其形相似,往往被人們混為一談。區別在於其獨角前挑為獬豸,後順為甪端。獬豸是法律的象徵,常常置於宮府衙門前以示公正。翁仲,史傳為秦時的一名武將,但不見正史。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載:“翁仲姓阮,身長一丈二尺。少為縣吏,為督郵所笞,嘆曰:‘人當如是耶!’遂入學究書史。秦始皇並天下,使翁仲將兵守臨洮,聲振匈奴,秦人以為瑞。翁仲死,遂鑄銅像置鹹陽司馬門外。”“督郵”一職為西漢代始設,“為督郵所笞”不通。可見,秦時翁仲其人附會較多,只是異聞傳說。但翁仲高大武猛的形象卻實實在在地鑲嵌在歷史的記憶里,成為人們鍾愛的守護神。唐時,依班朝之制,由雙武將改為一文一武,東為文官,雙手秉圭;西為武官,雙手拄劍,一直為後世沿用。現存翁仲為清康熙年間所立,是孔林石儀中雕刻最精美、最高大的一對。清雍正皇帝為彰顯自己對孔子的尊崇,把宋時原翁仲因體小不夠壯觀,移至孔伋墓前,又下詔打造了新翁仲立於此。該組石儀布局疏密得當,富有氣度。雕刻集圓雕、浮雕、線刻多種技法於一體,刀法洗鍊,簡潔嚴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