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其人其道

孔子其人其道

千百年來,不同論家與著作評說孔子和《論語》,見仁見智。但,只要他們的解讀,能對讀者產生一定的作用,那就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了。《孔子其人其道》中,趙又春先生重新認識和評價孔子其人,從文化的角度與歷史的眼光,還其本真,現其本然,客觀地觀察和理解了孔子之道的時代意義與普世價值。

基本信息

孔子個人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目錄

第一部孔子其人
一、孔子的生平
(一)出身和少年時代
(二)成年以後的經歷和遭際
1.國內奮鬥:前534~前497年
2.漂泊生涯:前497~前484年
◎居衛前期:前497~前493年◎
◎居陳期間:前493~前489年
◎居衛後期:前489~前484年◎
(三)平靜的晚年生活:前484~前479年
二、孔子的人格定位
(一)孔子是個有高尚道德的人
1.修煉
2.境界
3.回報
(二)孔子是個為理想獻身的人
1.選擇走改造社會的入世之路
2.將道德目的納入社會理想
3.始終充滿信心
4.“朝聞道,夕死可矣”
(三)孔子是個極有智慧又非常務實的人
1.待人的智慧
◎待人的一般原則◎
◎如何交朋友◎
◎如何識人◎
2.處事的智慧
3.修己的智慧
◎如何處理德才關係◎
◎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
◎如何看待個人名望◎
(四)孔子是個偉大的老師和教育家
1.孔子辦學的偉大成就
◎成就之一:開“學移民間”之先◎
◎成就之二:為如何辦學提供了基本思路◎
◎成就之三:造就了許多傑出人才◎
2.孔子的師德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謙虛和有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犧牲精神◎
3.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般教育思想◎
◎教學指導思想◎
第二部孔子之道
一、緒論
二、《論語》重要章句誤解辯正
三、復禮——孔子思想白勺出發點和歸宿
(一)引言
1.孔子面對的禮是什麼?
2.孔子要求復禮是替誰說話
3.孔子的復禮主張是不是烏托邦?
(二)孔子心中的禮之一
1.禮是社會的“致和劑”
2.禮的根據在於“讓”
3.復禮須是真情實感的外現
4.禮的具體形式是變化發展的
(三)孔子心中的禮之二
1.禮是治國施政的最好手段
2.禮是德行的“操作標準”
四、孔子的仁概念
(一)孔子要用“仁”概念說明什麼?
(二)仁概念有四個不同但密切相關的含義
1.“仁”即仁心——愛人之心
2.“仁”是仁者——有高尚道德的人
3.“仁”乃仁境——人的道德精神境界
4.“仁”指仁政——以仁心施政
(三)對孔子仁概念的幾點分析
五、孔子的道德思想
(一)關於道德的一般概念
(二)義利之辨
1.“義-禮-利”鏈
2.孔子是要人“見利思義”
3.孔子還教人“以道謀利”
4.三點補充
(三)孔子的“倫理概念群”
1.中庸思想
◎中庸首先是方法論◎
◎中庸是教人行事寧可“不及”,決不要“過”◎
◎中庸不是教人做“鄉原”◎
◎中庸的“操作標準”是禮◎
2.孝
◎孝的根本要求是“無違”◎
◎孝不僅是養父母,更在於敬父母◎
3.忠與信
4.恭與敬
5.智與勇
6.直、寬、讓、好學
六、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理想——回到“天下有道
1.“天下有道”的內容首先是中央集權
2.好君主是好政治的保證
(二)政治路線——實行德治
(三)德治的基本內容
1.出發點和歸宿:以惠民的方式鞏固統治權
2.基本要求:為政者身正
3.主要措施:正名
◎名正——政令具有權威性的前提◎
◎正名——糾正違禮行徑的突破口◎
◎正名要求舉賢才和求實效◎
(四)德治要求的官員形象——君子
1.“君子”的含義
2.德治的保證——官員君子化
七、孔子關於天、命和鬼神的觀念
(一)關於天
(二)關於命
(三)關於鬼神
八、總論:究竟什麼是“孔子之道”?
(一)《論語》中“道”字的含義——“吾道一以貫之”
(二)對孔子之道的幾點歸結
1.孔子之道是對復禮之必要性和可能性的人性論論證
2.孔子之道是教人道德地行動的人生教誨
3.孔子之道是籲請施行仁政德治的政治訴求
4.孔子之道是實用理性的處世智慧
第三部孔子的歷史命運
一、前言
二、孔子之道的傳承和歷史演化
(一)先秦時期:《孟子》和《荀子》中的孔子之道
1.《孟子》與孔子之道
2.《荀子》與孔子之道
(二)漢代以來:董仲舒給出的孔子之道
(三)宋明以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宣講的孔子之道
(四)上世紀的批孔運動
結束語:我們今天該如何對待孔於之道這份傳統資源?
(一)要讓孔子之道進入人們的實際生活
(二)要警惕我們還有一個反孔子之道的傳統
(三)要看到孔子之道的局限性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