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東[南京大學教授]

孔令東[南京大學教授]

孔令東,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藥抗抑鬱和中藥抗痛風的研究,還致力於中藥炮製、中藥製劑和中藥指紋圖譜研究。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5、1990和1996年分別在南京中醫藥大學獲中藥專業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5年至1993年在該校任助教和講師。1996年進入南京大學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1998年4月被聘任為南京大學植物學副教授。2000年獲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2003年10月被聘任為教授,2004年4月擔任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在抗痛風中藥研究方面,針對痛風複雜的病因病機,其課題組率先在國內建立了國際通行氧嗪酸所致高尿酸血症之痛風動物模型,及其它抗痛風研究技術平台,研究清熱燥濕代表方藥黃柏和二妙丸抗痛風作用,為臨床用藥和清熱燥濕治則提供科學依據。並發現其它中藥抗痛風組分和成分。

主要貢獻

科技成果

1985年至1996年在南京中醫學院工作期間,參與完成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託項目1項,參與完成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2項、江蘇省級課題3項。完成江蘇省科技成果鑑定項目3項。

1996年在南京大學工作期間,先後承擔和參加各類科研項目10餘項。在中藥抗抑鬱和痛風方面,1998年負責完成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項。2000年作為第二主持人完成國家科技部中藥現代化和產業化重點攻關項目和省自然基金項目各一項。2002-2003年負責完成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國家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一項。1999年和2003年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結題等級均為優等。分別作為第1、1、2和6完成人完成江蘇省科技成果鑑定項目4項。在中國申請有關藥物新用途專利5項。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二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

孔令東,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化學及資源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1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1項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作為主持人之一主持科技部中藥現代化和產業化重點攻關1項。另外,主要參與完成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2項和其它省部級課題4項。作為第1、1、2 ,3和6完成人分別完成江蘇省科技成果鑑定5項。作為第一發明人已獲專利授權1項。

論文

2001年獲江蘇省第一屆優秀博士論文獎。已在 “SCI”學術榜刊物上發表中論文25篇,被引用86篇次。在國內自然科學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

致力於中藥學研究

孔令東教授對傳統中醫藥懷有濃濃感情,20餘年來一直致力於中藥學研究,以傳統中醫藥理論和中藥經典方藥為源頭,不斷探索中藥現代科學研究方法,集合多種現代藥物研究手段建立了較先進的科學研究技術平台,展開對傳統中醫藥機理研究,在此基礎上較系統進行中藥篩選發掘,逐步形成科學、合理、有效的中藥研究模式。眾所周知,傳統中醫藥歷史源長、博大精深,但囿於科學研究方法、技術等限制,總體看,至今中藥研究的科學化、知識化程度還相對不高,在世界範圍內尤其在美英等科學技術已開發國家中中藥的科學性還沒有完全得到認可。孔令東教授認為,目前只有加快對中醫藥理論和方藥功效做出科學闡述,才能確立其在國際上的聲望,只有依靠科學研究成果,中藥現代化和產業化才能在國際得到實現。

集中研究中藥抗抑鬱

孔令東教授近年來主要集中研究中藥抗抑鬱和中藥抗痛風。抑鬱症日益常見多發,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至2020年它將成為導致所有年齡段人喪失生活能力的第二大原因,西藥治療局限性大,而傳統中醫藥學在此方面有其獨特的理論和經典方藥,因此開展中醫藥防治抑鬱症的研究極有意義。其課題組以抗抑鬱為切入點, 對治療情志病經典方半夏厚朴湯進行較長期深入研究,提出抑鬱症是半夏厚朴湯證主要表現形式的新觀點。在整體、組織、細胞和分子水平上證實半夏厚朴湯抗抑鬱成分多樣性特點和多層次、多途徑作用機制,為尋找改善機體系統功能的抗抑鬱藥物提供佐證。研究揭示皮層、海馬和紋狀體可能是介導半夏厚朴湯改善抑鬱行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結構基礎,即早基因是其作用信號傳導過程中的靶點,在一定程度上開闢半夏厚朴湯藥理作用新視野。另外,還不斷深入研究該方配伍與抗抑鬱的相關性等方劑學關鍵科學問題,設計出“ 新型半夏厚朴湯” 組方。該項研究探索了複方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對中藥現代化具有一定的推動和啟示意義。在藥物篩選方面,以“補腎定心”理論為線索,在較大規模篩選基礎上,證實溫補腎陽藥及其中藥成分調節HPA軸抗抑鬱作用機制,為探尋減少CRF通路上神經傳遞的抑鬱新藥開闢更廣泛途徑。

致力於中藥炮製

孔令東教授還致力於中藥炮製、中藥製劑和中藥指紋圖譜研究。參與《中國藥典》增補和修訂中藥飲片藤黃、姜和中藥炭藥炮製研究。在中藥複方人參注射液(升壓靈)研究中,提出有效成分與生物學結合評價製劑質量新見解,建立體內藥物動力學研究方法。 探索多技術、多方法、多信息、多參數指紋圖譜綜合分析非線形質量控制模式和評價體系新思路。其課題組首次用IR法、粉末X-射線衍射法、NMR法、LC-DAD-MSD法對該注射液的原料藥材、中間體和製劑系統地進行指紋圖譜研究,建立了相關分析系統和質量標準,該方法明顯優於目前廣泛採用的單一技術指紋圖譜,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先進性。

獲獎記錄

1996年10月作為第二完成人獲“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1997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12月作為第三完成人獲江蘇省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子課題第二完成人獲“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