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搗臼法

針刺手法。子午搗臼法是以捻轉、提插為主,並結合徐疾補瀉組成的複式手法。

概念

以捻轉、提插為主,並結合徐疾補瀉組成的複式手法。

解讀

子午,即左右捻轉;搗臼,即上下提插。子午搗臼法是以捻轉、提插為主,並結合徐疾補瀉組成的複式手法。其始見於泉石心《金針賦》,明代醫家均承襲之,並認為有“導引陰陽之氣”的作用,可治療“蠱膈膨脹之疾”。現代有人強調本法操作當以頻繁捻轉、提插為要務,從而達到“針轉千遭,其病自消”的要求。

中醫套用

一、操作方法

下針得氣後,將針上下提插,三進二退,如此三度,計為九入六出。在進針時分三部,每部緊按慢提81次;退針時分二部,每部緊提慢按64次。同時,在緊按慢提時,結合左轉針;在緊提慢按時,結合右轉針。這樣在每度行針時三進二退,要在5個分部內提插捻轉371次,三度行針,共提插和捻轉1113次。

二、臨床套用

導引陰陽之氣,壯陽以制水,補陽兼瀉陰,能消腫利水,用治陽氣不行、水濕泛濫所致的水腫、鼓脹。在適用範圍上,泉石心《金針賦》認為,此法僅適用於“水蠱膈氣”的治療。而臨床實踐證明,子午搗臼法對於一般新病、實證和體質相對壯實的患者均適用。

三、注意事項

1、本法是在三進(徐進)二退(疾退)分五部操作基礎上,進行頻繁提插和捻轉動作的針法,因此必須掌握穴位深淺,以確定分部。

2、本法由三補(徐疾補法、提插補法、捻轉補法)和二瀉(提插瀉法、捻轉瀉法)構成,因此必須掌握進針三部以補、退針二部以瀉的操作步驟。

3、本法與陽中隱陰法相似,以補陽為主,補中有瀉,惟三補二瀉作用更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